【大比特導讀】截止前11個月,其中中國出口機電產品9.57萬億元,增長5.4%,佔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出口總值的59.3%。但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場上無故出現的旺盛需求背後僅僅是因為海外產能短缺因素?
當今集成電路供應鏈得益於全球化的普及,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繫才能緊密且又分工明確。不過有時候這種關係往往是脆弱的,如一旦某一節點發生突發事件,則會放大式增加供應鏈斷鏈的危機。就如此次全球性疫情流行病為例,對於全球集成電路供應鏈的衝擊和破壞無疑是災難性的。
然而,時至年底海外疫情狀況仍十分嚴峻,並且有加速蔓延的趨勢。但所幸的是,此次波瀾壯闊的抗疫鬥爭中,我國是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且有效的復工復產,從而為我國半導體造業在全球產業鏈發展上贏得了新的機遇期。
根據海關總署12月7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月報》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9.0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1.8%,進出口已經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按美元計價,出口2.31萬億美元,增長2.5%;進口1.86萬億美元,下降1.6%;貿易順差4599.2億美元,增加23%。
截止前11個月,其中中國出口機電產品9.57萬億元,增長5.4%,佔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出口總值的59.3%。
對於該現象,業界普遍認為,疫情下的「替代效應」是我國產品出口表現搶眼的重要原因。畢竟疫情期間歐洲、北美地區主要製造國產能缺位,國內相關產品對海外需求缺口能夠有效補充。
圖源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
從機電產品漲幅層面來看,今年5月份以後產品出口市場規模增長明顯加快,這是我國恢復生產秩序等帶來的利好發展。而且在接下來的(6-11)月份的增長速度更是停不下來,足以說明,疫情之下中國機電產品蓬勃發展有望是未來的主要力量。
從機電產品市場層面來看,美國、歐洲、日本在核心技術上保持著領先,尤其是在高端機電產品市場,它們佔據了近80%的市場份額。不過近年來,中國機電產品與技術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應用發展速度驚人,值得讓人期待未來國產機電產品的全球市場份額。
在面對媒體採訪時,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行業發展部總監高士旺表示,第四季度是我國傳統的出口旺季,預計機電出口將繼續回暖,全年出口正增長沒有壓力,但明年持續上行仍承壓。同時,國外產能恢復仍需時日,中國的生產端將繼續有效彌補全球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造成的供給缺口。
事實上,正如高士旺所言,海外機電市場需求繼續保持擴張態勢在今年年中左右便初現跡象。
但令人困惑的是,近些年中國一直是被美國斷供、限供晶片的對象,現在卻有了中國產品與關鍵元器件在海外市場出口量節節攀升的重大轉變,其中11月對美出口累計同比增速為5.7%,同比增速有明顯回升。
那麼市場上無故出現的旺盛需求背後僅僅是因為海外產能短缺因素?《半導體器件應用》近日便採訪了部分從事半導體機電關鍵元器件領域的從業人士,其中在一位不願具名的半導體MCU負責人看來,「海外新冠疫情問題得不到解決的話,市場上對於產品強烈需求的現象會一直存在,而且這種現象會直接衝擊全球集成電路供應鏈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從今年年初開始,全球各路企業的採購部門已經意識到危機,因此大規模進口囤貨,造成各行各業相關晶片短缺和漲價局面。
對此,該受訪人士分析認為,機電出口、晶片短缺,進而會影響到國內半導體產業的因素有如下幾點:
第一,機電產品出口創新高,不能只注意到宏觀數據的層面,更要從貨幣匯率的角度看問題,近段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一直處於快速升值的狀態,出口數量的增長與內需經濟帶動相比較的影響較小。
第二,漲價現象常態化,美國繼續採取封殺遏制措施等疊加條件,勢必使國內市場的供需關係激化到不可調節的地步,因為隨著5G大規模建設的增長以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復甦,中國始終是市場最大的需求方,一旦國內產能供應拉滿,無法及時滿足終端應用,會導致國內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困局,對於國內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將是沉重的打擊。
第三,供需矛盾的爆發是意料之事,產業升級是迫切之需,如果疲於奔波在卡脖子遊戲當中,難免會被分散注意力而忽視了市場本身存在的風險與本質待解決的事物。
因此,該些因素對於國內半導體產業的衝擊是以點到面的,我國作為世界晶片強力消費國之一,如得不到需求滿足,那麼很多產業將會面臨停擺的尷尬局面。另外,該受訪人還表示,應對多方因素的衝擊,國內半導體產業也應該把握住結構性重組、深層次演進、產業布局自主化的機遇和窗口。
本文為大比特資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