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人在有空的時候會選擇出門旅遊,而雲南騰衝逐漸成為一個很受大家歡迎的地方。喜歡玉石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裡,它蘊藏著中國古人認為的,最富有靈氣的寶藏,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翡翠集散地。從地理上看,這裡與緬甸交界,由於特殊的地裡情況,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會派遣重兵守衛這裡,明朝時期更是在這兒建了一座石頭城。直到今天,不管從任何角度考慮,它都是非常重要而特別的地方。
如今的騰衝,像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歡迎著從世界各個地方到來的客人。這裡氣候非常適宜,相比較其他區域,這裡的冬天顯得溫暖熱情,而夏天時多雨,因此又十分涼爽,最熱的時候也不超過30攝氏度。不僅如此,騰衝的空氣品質也是非常好,正是由於這些原因,才會不斷地有客人來到這裡,享受都市沒有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處,與當地人民的熱情。
如果是第一次來騰衝,那一定要去國殤墓園。這裡最初建於1945年,是我國建立時間最早,同時規模也最為宏大的烈士陵園。在這裡,安寢著為了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生命的烈士,總共接近萬人。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去看一看,慰藉安息在這裡的戰士的英靈。
1944年,為了獲得援軍的資助,儘快趕走在中國大地上的日軍,中國遠徵軍決定發動滇西反攻。戰爭過程雖然艱苦,但是沒有一個人想到過放棄。經過4個月艱難的鬥爭,終於在全體將士的拼殺之下,將日軍全部消滅乾淨。
而我們這接近萬人的犧牲,也讓我們的國人心痛不已。另外還有19位來自美國的同盟軍,雖然這裡不是他們的祖國,這場戰爭不是為了保衛他們自己的親人,但是在戰鬥中他們同樣表現地十分勇敢,甚至在這裡付出了生命。為了紀念這些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為祖國換來尊嚴的戰士,國殤墓園就此建成。
當時李根源辭去了雲南檢察使的職位,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雲南,這座墓園也正是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建成的。在這座墓建成之前,李根源曾經三次積極籌款,建立烈士陵園。除此之外,李根源的大半生時間都放在了訪記上,與別人不同的是,他在訪記的時候並不側重於現有的資料,或者是聽信別人的述說,而是以此為輔助工具,而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走訪之上。
他不怕辛苦,對於有些模糊的細節,他甚至願意花上大量的時間多次研究考察,力求得到的是最真實的事情經過。這就是他的工作作風,後來他的很多材料,也成為後人了解當時局勢的重要依據。再說回到雲南這座墓園,李根源在修建的時候,有一點意見與很多人不同。
他認為不僅僅是中國的戰士去世了應該得到安葬,就連日本的戰士,既然已經死了,也該給他們一個去處。這個說法在當時當然受到了極大的排斥,因為在日軍殘暴的行為之下,無數的百姓忍受著痛苦,是這麼多中國軍人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才使得百姓得以結束噩夢一般的日子。
如今要他們同樣埋葬這些日本兵,大家當然是不能同意,從情感上,那是萬萬做不到的。後來在李根源等人的堅持之下,大家只好妥協,因此,這座墓園中不僅僅有中國軍人的英靈,也埋葬著一批日寇。這些人從古代就被成為倭寇,所以他們死後埋葬的地方,就被稱為了倭冢。
這次戰爭中,日方有一位叫做藏重康美的軍官,他在日本時就接受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更是被灌輸違背歷史與真相的概念,因此他十分仇恨中國人。來到中國之後,尤其是1942年佔領騰衝之時,他為這場戰爭增加了不少難度,成為令中國軍人最為頭疼的日寇。
不過後來的戰爭中,日軍到底是抵擋不住我軍的反擊,這個日本人與他的部下一樣,後來被炸死了。可是因為他的存在,中國也損失了很多軍人,犧牲了很多百姓,這些日寇死後,他們埋葬的時候是按照下跪的姿勢入土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永遠記住自己曾經的罪行。
曾經有日本人挖開這裡的墳墓,看到這些白骨時嚇了一跳,因為他們是以奇怪的姿勢下葬的。不管挖墳的人是什麼目的,見到這一幕也是夠可怕的。不過不管怎麼說,這些日軍也算是得到安息了,中國人如此寬容,但是日本人卻完全不同。
後來有日本人來到這裡,為他們的祖先重新整修了墓園。他們種植鮮花、修葺墳墓,而對於一旁安葬的中國軍人,他們卻沒有行一個禮,放上一束鮮花。他們甚至妄圖要回藏重康美的屍體,想帶回日本去祭拜,我們當然不能答應。
這是一段令人痛心的歷史,雖然戰爭已經結束,但是作為中國人,每一個人都不應該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