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合肥地鐵1、2號的交匯點,大東門地鐵站附近未來的人氣可以預測,但因為空間有限,這裡停車條件並不好。未來市民「開車到地鐵站,乘地鐵上班」的生活可能要先從找車位開始。1月6日,江淮晨報、江淮網記者獲悉,一個地下智能立體車庫已經在此開建,年底有望投入使用。
大東門將添地下智能立體停車庫
合肥老城區有步行街、四牌樓、大東門等多個商圈,而地鐵1號線和2號線交接的站點正好位於大東門商圈。因為空間有限,這裡的停車難問題一度對市民造成了不便。不過,隨著古井智能地下停車庫的興建,這一窘境有望得到緩解。
1月6日,記者獲悉,該停車庫是安徽省第一家全地下空間利用的大型智能立體停車場,位於瑤海區長江東路以南,勝利路以東,與地鐵一號線和二號線緊密相連,佔地面積1429.24平方米,建築面積2574平方米。
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公關部李姓負責人透露,該地下智能停車庫動工日期為2014年12月30日,建設周期為一年,也就是說,2015年底就有望投入使用。雖然空間有限,但這個地下立體停車庫共有六層,「建成後可同時停放200多輛,除了方便來酒店住宿的客人停車之外,也會向社會開放,具體收費方式以後確定。」
智能立體停車庫找車位全自動
雖然不少市民可能覺得立體停車庫很新鮮,可實際上合肥有不少寫字樓、小區已經用上了地面立體停車庫。那麼,這次新建的地下車庫又有何不一樣呢?
李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智能地下停車庫最大的特點就是智能化,駕駛員停車可以很輕鬆,「不必像平常去地下車庫停車時,要將車子親自開到空閒的車位。」
駕車者只需把車子停放在入口處的大電梯內,走出電梯啟動停車程序,系統就會自動尋找空置的停車位,再由升降輸送臺把車子移到電腦所分配的位子上。取車時,系統就會自動找出車子,通知車主到哪部電梯取車。
相對於傳統的停車場,省去了司機自己存取車的過程,也避免了車輛碰撞和人車混處可能導致的安全問題和糾紛衝突。這個智能停車系統性能很穩定,駕車者取錯車的機率很低。
地面部分建設園林式休閒場所
目前,合肥市老城區逍遙津等三大公園內即將開建地下調蓄池,建成後地面上方恢復綠化,看上去和平時沒有異樣,一點也不會影響市民在公園內休閒。而記者了解到,古井智能地下停車庫的地面部分也將建設一個園林式休閒場所。
這個400多平米的休閒廣場是並非是一馬平川,而是一個斜坡形,劇場式的造型也很別致。廣場的前端是木質的階梯,中間部分高出階梯,是平整的草地;最高的部分則是一個坡形,「廣場周邊會有綠化。」不僅如此,在廣場的東邊,屆時會建一個超大的液晶顯示屏。以後市民在這邊休閒,還可以免費欣賞到國際大片。想像一下,以後從地鐵大東門站出來之後,到這個廣場休閒一下,是不是很愜意呢?
老城區新建立體停車場開始起步
2012年6月,合肥市相關部門曾提出11個立體停車場的選址規劃。規劃部門在老城區也曾確定了4個位置,分別是大東門古井假日酒店東側、絲綢公園、老合肥市委(合肥招投標中心)和長江飯店。除這次已經開建的古井智能地下立體停車庫之外,其他三座立體停車場進展如何呢?合肥市規劃局相關人士透露,絲綢公園目前還在籌建階段,未來停車場或將與公園同步建設,而老市委和長江飯店的立體停車場因種種原因已擱淺。
不過,這次新建智能停車庫的地塊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業內人士分析,該地塊位於地鐵1號線和2號線的換乘點,加之周邊的大東門商圈商業配套,未來該地塊周邊的客流量將十分巨大,地下停車場將得到充分利用,有望打破傳統的停車場模式。
地下立體停車場成未來突破方向
立體車庫最大的好處就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區,既節約了佔地面積,又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停車難問題。但對於全合肥而言,地面立體停車場最終能起到多大作用?
合肥市規劃局相關人士表示,在實際選址規劃中,有不少問題需要仔細考慮。「在老城區住宅樓附近建一個立體停車場,建多大合適?建得矮,只增加一二十個車位,意義並不大;建得高了,很可能會影響周邊居民的採光。」
地下停車場的開發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去年7月底,《合肥市鼓勵公共停車場建設暫行辦法》發布,當中就明確「鼓勵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公共停車場」。合肥市規劃局相關人士認為,隨著合肥各條地鐵線路的建設,立體式交通逐漸被開發,地下空間開發將成為土地市場重要的補充。(合肥在線-江淮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