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6月27日訊山裡真有神人?這個問題現在有了答案:有!他就住在泰順縣泗溪鎮前坪村。
這個答案來自泰順縣羅陽黃湖村的一些村民口中。昨天,村民老李給《首席發現》欄目來電說,同樣是在幾年前的一個夏天,久旱不雨,他們曾找來這名「神人」,只見他徒手疊起9層八仙桌,「神人」快速翻桌而上。一會兒後,他躍下高臺。老李抬頭,本來萬裡無雲的天空頃刻落下傾盆大雨。那時,老李和其他圍觀者一樣,用現在網絡化語言來說,是「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因此,老李希望記者來當地看看。
據泰順縣非遺中心主任季海波說,徒手疊起9層八仙桌,其實是稱為「翻九樓」,如今已被列為浙江省非遺項目。而在很多人口中,它有著「最神秘的非遺」之稱,央視《百科探秘》欄目,就曾以《翻九樓傳奇》,對它作了報導。
「翻九樓」是否真的能呼風喚雨?這項如此神秘的非遺,到底神秘在哪?「神人」是誰?作為泰順這項非遺項目的唯一傳人,他到底有多「神」?本期首席發現,就跟你聽「翻九樓」傳人自述其中的秘密。
「神人」是誰?
「神人」名叫蘇忠文,今年40歲。他說,從他堂太爺爺開始,他已是家族第四代翻九樓傳人。
蘇忠文的師父就是他的父親蘇知雲。昨天,記者來到他家時,只見老人因腿腳不便,坐在輪椅上,有些渾濁的雙眼看著家中那張紅色八仙桌,講述祖輩流傳下來關於泰順翻九樓的來歷。
泰順翻九樓源於北宋時期,過去多見於民間求雨或祈太平、添壽等祈福活動,之所以是九張桌子,寓意是「九重天」。清朝乾隆年間,泰順縣泗溪鎮半地洋村的林伯統從外地學會了這項技藝,並傳給前坪村的蘇靈寶,後來,「翻九樓」就成了前坪蘇家的秘技。但對於翻九樓,蘇知雲從未做過。他說:「我年輕的時候,附近村裡的人生活貧窮,大家都花不起請人『翻九樓』祈福的費用,打那之後,家族裡很多懂得翻九樓的傳人,就放棄了這門技藝,但我從未將此忘記,所以在兒子蘇忠文18歲時,就將『翻九樓』的技巧告訴我。」
就這樣,誤打誤撞,蘇忠文如今成了泰順翻九樓的唯一傳人。
就如老李一樣,很多觀看過「翻九樓」的人,都震驚於它的神奇,並讚嘆它的驚險,甚至有人仍相信它是祈福求雨的「法器」。然而,蘇忠文說,他並不同意這種說法。「翻九樓」應該是種民俗,古時人們,只是借它來表達美好的願景。如今更多的應該是要傳承。
如何練就獨門絕技?
據蘇忠文介紹,所謂的「翻九樓」,採用的是9張八仙桌,每張高約1米,重約20公斤。表演者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站在桌子上,用一根紅綢將下面的桌子拉起來,然後往上疊,上下兩張桌子,必須要對得十分整齊,不然就應了那句老話「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把地上的桌子拉起來時,要紮好馬步,在上面的桌子上站著,一點都不能移動。20來公斤的桌子全靠腰和手臂的力量往上拉。每疊好一張桌子,自己就在狹小的桌腳空間中翻跟鬥,身體蜷縮成一團,然後用手扶住上一張桌子一邊的橫梁,腿向上伸到上一層的桌子上,從桌子的一邊往上翻。越往上,難度越大,一層層地疊,一層層地翻,直至9層。然後還得站在最高的那張桌子上進行一段表演。
村民老李說,他那次在看蘇文忠「翻九樓」時,覺得桌子搖搖晃晃很驚險,但他總是能很好地控制住。
對於蘇忠文如何學得「翻九樓」,蘇知雲說:「他很聰明,一說就會。」那時,蘇知雲白天要下地幹活,只能是晚上回家指導兒子。而「翻九樓」需要很開闊的場地,在家無法練習。「學了基本功後,那時我每一次出場都是練習。剛開始只有三張桌子。父親看我三張桌子能行,就加到五張,後來就到了九張。」
說起來寥寥數語,但蘇忠文說個中辛苦只有自己明白:「第一次真正翻九樓,我站在上面真的是什麼想法都沒有了,緊張、害怕都不足以形容我當時的複雜心情。下來之後,我足足一個星期,感覺走路都在搖晃……」
4年前,蘇忠文還摔過一次。那次,他去鄰村做「翻九樓」,那天風大,他爬上最高層,一陣大風吹來,桌子就倒了。幸運的是,蘇忠文並無大礙。「九張桌子這樣疊起來,最多只能承受四級風。」蘇忠文說。
獨門絕技獨在哪?
對於泰順「翻九樓」,除了蘇忠文,最熟悉的應該是泰順縣非遺中心主任季海波。自從10年前看過蘇忠文表演過後,季海波便開始收集關於「翻九樓」的資料,還做了全面的調查和了解。2010年,他將泰順「翻九樓」上報為市非遺項目,並且獲批。2012年,「翻九樓」又被批為省非遺項目。
季海波說,經過專家商討的意見,他們在上報「翻九樓」這項非遺時,將其納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有些老百姓將翻九樓神話了,其實它還是作為一種民俗,或者是雜技。泰順『翻九樓』跟其他地方的相比,最獨特的就是,別的「翻九樓」,桌子與桌子之間都是用竹子固定的,但泰順的完全沒有。它的驚險遠遠大於它的神秘。」
「呼風喚雨」有何玄機?
神秘的「翻九樓」真的能呼風喚雨嗎?蘇文忠說,老李眼中那次及時雨,其實是他生平唯一遇到的一次,他根本沒想到會如此之巧,真的下雨了。而那次之後,蘇忠文就成了村民眼中的「神人」。「其實我們沒有想像中的神秘,在學會『翻九樓』後,我要讀很多的書,關於地域、氣候、風向等地理與氣象方面的知識都要有所掌握。」蘇忠文把記者帶到他家頂樓,一個老式衣櫃裡放的全是書,裡面很多都是科普類書籍。
「利用『翻九樓』,怎麼可能掌控什麼時候能下雨呢?我就是利用氣象知識,或者說就是一種等待。久旱不雨,總會有下雨的時候,或許等上三五天,或者半個月就極有可能要下雨,而這個時候,剛好有村民請我『翻九樓』,肯定有人以為,這是我在『呼風喚雨』。」蘇忠文說,如今,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翻九樓」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他一年中,偶爾也是將其作為一項民俗活動內容,做一些表演。
蘇忠文也坦言,其實很多「神秘」的技藝都有訣竅,就如俗話所說的「上刀山下火海」,他也曾學過。上刀山講究「定」,就算刀有刀鋒,只要腳站在上面不滑動就不會被割到。下火海講究「快」,在火裡跳三秒要馬上跳出來,在外面跳幾秒再跳進去。如果在火裡多半秒,都可能會被燙傷。但話雖如此,若是沒有花功夫學過,千萬不能模仿。
去年底,蘇忠文走路時扭傷了,至今腳還未痊癒。他說,本來還可藉機給記者做一次表演。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找他,想拜師學藝,但他一個也未收。他說,學這項非遺,不但膽子要大,還要懂各方面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