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鄭璇】「和朝鮮以往的經濟戰略不同,這是全新的戰略路線。」遼寧社科院研究員、朝鮮半島問題專家呂超2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朝鮮提出新戰略路線表明平壤是實實在在地進行戰略轉移,和該國提出的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朝鮮在國際上受孤立的狀況等戰略目標是相配合的。
呂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以前朝鮮提出過「五年計劃」「七年計劃」等,主要是圍繞經濟建設提出的,而新戰略路線是一個全方位的戰略轉移計劃,包括朝鮮政治、外交等全體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和過去單純的經濟發展計劃還是有區別的。最重要的是,朝鮮新戰略路線還涉及國際合作,因此也得到一些國家的關注和支持。呂超認為,朝鮮的經濟建設會參考中國的建設經驗。朝鮮領導人多次訪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印象深刻。
「我近年去朝鮮考察時發現,過去朝鮮貨架上擺的都是中國的和日本的商品,而現在絕大部分食品和日用品都是朝鮮國產。」呂超表示,朝鮮過去以重工業、軍工為發展重點,輕工業產品比較匱乏。現在除重視農業發展外,朝鮮領導人一再提出要重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輕工業產品和生活日用品方面,還多次視察農村、食品廠等。
閱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