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好不好,百姓說了算——20萬市民評出2020年度浦東「最美菜場」,建言獻策不斷

2021-02-10 浦東新區大調研
根據評選結果,獲得「最美菜場」稱號的10家菜場分別是:花木街道米蘅集社、金楊新村街道羅山集市、航頭鎮浦商菜市場-航月店、上鋼新村街道上鋼集貿市場、惠南鎮浦商菜市場-聽潮店、航頭鎮浦商生鮮-航陽店、高行鎮浦商菜市場-金地店、高行鎮華高菜市場、泥城鎮浦商鄰裡薈-雲繡店、張江鎮浦商鄰裡薈-益江店。

(上鋼集貿市場)

浦東新區商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浦東有近200個菜場,雖然「十三五」期間近半數已進行了二次改造,但是在硬體建設和管理水平上仍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此次評選和展示,為各菜場經營主體提供了取長補短、比學趕超的平臺,也為「十四五」推進新一輪市場改建工作奠定了基礎。

據悉,此次「最美菜場」評選結果,與2020年浦東標準化菜市場年度考核評估結果基本吻合。在新零售和社區團購衝擊的背景下,活動也為菜市場行業進行了全方位的宣傳推廣,讓更多浦東居民了解這些年家門口菜場的變化和發展。

(華高菜市場)

廣泛的動員參與,更為百姓評議、群眾監督提供了切入點。在活動發布平臺「浦東發布」微信公眾號留言區,「希望浦東大道建設好後造一家菜市場」「希望價位平民化,物價穩定」等建言獻策不斷。

「十三五」期間,新區商務委牽頭相關部門、各街鎮,在做好保供穩價基礎上,著力推進菜場建設、菜場管理、轉型升級、功能完善,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浦商菜市場-航月店)

據悉,獲評「最美菜場」的10家菜場中,有9家是近兩年新建或改建的菜場,多家打破了市民對傳統菜場的既有印象,在票數上獲得廣泛支持。

位於花木街道的米蘅集社,前身是經營十餘年的東建路菜市場,經過為期半年的建設,於今年3月重新亮相。改造後的米蘅集社,將一樓近1000平方米的傳統菜場重新劃分為餐飲區和菜場區,滿足周邊居民一日三餐需求。原先沒有被充分利用的二樓,也有了新面貌,舞蹈學院、拳擊教室、英語培訓、邏輯思維課堂等業態先後入駐,使米蘅集社更像是一個「社區一站式便民綜合體」。

高行鎮華高菜市場近日創新地把盒馬貼近社區消費的業態——盒馬mini引入市場,將新零售的創新意識、服務能力與傳統菜場的煙火氣、人情味融合,取長補短,共同服務好社區居民。

傳統菜場代表——上鋼新村街道上鋼集貿市場也在不斷加強菜場建設管理,用情用心做好「菜籃子」這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上鋼新村街道老年人口比重已達40%左右,對很多老年人來說,「走不了、拎不動」令買菜成了一件煩心事。作為新區最大的零售菜場,上鋼集貿市場內設立了470餘個攤位,菜品供應豐富。去年3月份,市場推出「預約送菜上門」服務,幫助社區內年老體弱、行動不便及沒時間買菜的居民解決「買菜難」,不收取配送費,在服務居民的同時也為經營戶打開銷路。

不難發現,獲評「最美菜場」的10家菜場中,有6家名稱中帶有「浦商」二字。實際上,在41家入圍名單中,帶有「浦商」二字的菜場共有13家,佔比超過30%。

「浦商」,代表的是區屬國企浦商集團。2017年,根據區委、區政府關於國資向民生傾斜、讓菜場回歸公益的工作要求,浦商集團掛牌成立。成立以來,浦商集團通過對國有、集體菜場資源整合,在保價穩供的基礎上,融入其他社區服務功能,打造浦東地區品牌菜場。

目前,浦商集團共有40家,預計2021年增加10家,旗下劃分為浦商菜市場、浦商生鮮、浦商鄰裡薈三個系列,為社區消費升級需求提供更多選擇。

(浦商生鮮-航陽店)

據悉,下一步,新區商務委將根據《浦東新區創建複評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區行動計劃》和菜場建設管理要求,在「十四五」期間繼續開展「最美菜場」評選活動,並以「最美菜場」評選為切入點,通過各方努力,為人民建設更美更好菜場,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

相關焦點

  • 上海最美的五個菜場-菜場,黎安集,圖說,生鮮,菜市場,鄰裡...
    上海最美的五個菜場  民以食為天,因此菜市場永遠是城市中最接地氣的所在。鮮活的魚、翠綠的菜、肌理清晰的肉,還有黃橙橙紅通通的水果,原生態的農產品中,藏著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鮮活的一面。  萬有集市:不僅賣菜,還有「社區客廳」  浦東新區商城路357號
  • 盒馬開到了菜場裡!浦東這家菜場滬上開「先河」
    華高店的「貼隔壁」,就是最有煙火氣的傳統菜場,碧綠蔥蘢的時鮮蔬菜分類擺放,透著勃勃生機。新零售時代中菜場何去何從,一直是熱議的話題。改造升級後全新亮相的華高菜市場則將另一種可能落地——兩者取長補短,共同服務好社區居民。第一家開進傳統菜場的盒馬mini華高菜市場是一家有16年歷史的老菜場,改造前一樓菜場區域約1300平方米,改造期間,劃出約800平方米提供給盒馬mini。
  • 攤販自治,馬路菜場變「牆上菜場」
    原標題: 如何將市容環境衛生責任落實到位,基層創新做法層出不窮—— 攤販自治,馬路菜場變「牆上菜場」圖片說明:「牆上菜場」環境整潔多了。在華山醫院大門對面,大小商鋪「跨門經營」現象消失了,商家紛紛覺得「清爽了」;在玉屏南路兩側,店主們每天都把自家垃圾收拾好,等著環衛師傅上門來收集……改變的背後,是「自律自治」在發揮作用。《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管理辦法》已實施三個多月。這幾天,本市綠化市容部門、市文明辦、市民巡訪團等在全市展開巡查,發現了基層市容環境治理「自律」方面不少創新做法。
  • 攤販自治 馬路菜場變「牆上菜場」
    原標題:如何將市容環境衛生責任落實到位,基層創新做法層出不窮—— 攤販自治,馬路菜場變「牆上菜場」在上海華山醫院大門對面,大小商鋪「跨門經營」現象消失了,商家紛紛覺得「清爽了」;在玉屏南路兩側,店主們每天都把自家垃圾收拾好,等著環衛師傅上門來收集……改變的背後,是「自律自治」在發揮作用。《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管理辦法》已實施三個多月。這幾天,本市綠化市容部門、市文明辦、市民巡訪團等在全市展開巡查,發現了基層市容環境治理「自律」方面不少創新做法。
  • 從馬路市場到AI菜場 看上海小菜場的「變形記」
    智能超市裡的商品,全部都是自助結算,只要把選好的商品放到結算區的機器上,機器就能自動識別商品並結算價格,再刷手支付就可完成購物!「集市」還吸引了品牌商戶的入駐,如中糧、雙匯、清美等,讓市民的食品質量有了更好保障。此外,這裡的「追溯」系統能清楚地查明該蔬菜由哪家農戶種植,確保蔬菜安全可控。
  • 看看上海購物中心的菜場玩出了什麼新花樣
    在消費主力軍年輕化,消費需求不斷提升的當下,傳統菜場不斷創新將目光轉向體驗、情感、社交、服務等方面去發展,這已然成為上海菜場業的新趨勢。上海新型菜場躍升為購物中心主力店新一代菜場一洗髒亂差惡名,變得小資文藝範十足,上海購物中心也紛紛引入新型菜場。
  • 打造社區一站式便民綜合體上海浦東新區探索新型菜場模式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張仲超)菜場,一直是牽動市民生活和情感的場所,它的身上,聚焦了民生、經濟、商業、城市規劃等多個命題。而今天,上海的菜場形態發生了新一輪變化:有些菜場經設計改造,和社區的鄰裡中心「合二為一」,作為情感發生器和社區營造的新抓手。同時,一大批新的生鮮超市和電商在上海遍地開花,滿足了年輕一代對菜場的新需求。
  • 堡鎮新堡菜場:崇明2017年度市民最滿意集貿市場
    據崇明區消息:「我是這家菜場的老主顧啦,自從2012年菜場開始營業後,我和鄰居們就一直在這裡買菜,這裡我們買得放心,吃得也放心。」近日,記者來到位於堡鎮石島路上的新堡菜場採訪,剛到菜場門口就聽到了市民對它的肯定。菜品齊全車位多「新堡菜場由堡鎮政府出資建造,於2012年6月1日正式啟用。
  • 市民逛菜場的熱情正在回歸,客流量和營業額已超年前
    隨著抗疫形勢的逐漸好轉,上海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復工率已達100%,市民逛菜場的熱情如何?攤主的營業額有沒有變化?接下來跟著小布前去菜場一探究竟。市民錢老伯說,「我對她的菜比較放心,價格也比較公道,服務態度也比較好。」而買菜「小白」朱小姐則表示:每次來都很放心,攤主一般都會在現有的菜裡挑一些最新鮮、最好的菜給我們,而且她對熟客也會有點價格上的優惠,或送些蔥、香菜和一些小的香料調料。江南山水菜市場擁有63個攤位,1700多平方米,疫情期間沒有停業,來自山東的劉兆俠也始終堅守著她的攤位。
  • 上海菜場現狀如何?帶你菜場走一遭
    上海菜場現狀如何?帶你菜場走一遭 2020-06-21 02: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盒馬開到了菜場裡!浦東這家菜場滬上開「先河」
    改造升級後全新亮相的華高菜市場則將另一種可能落地——兩者取長補短,共同服務好社區居民。華高菜市場是一家有16年歷史的老菜場,改造前一樓菜場區域約1300平方米,改造期間,劃出約800平方米提供給盒馬mini。
  • 看看上海購物中心的菜場玩出了什麼新花樣
    在消費主力軍年輕化,消費需求不斷提升的當下,傳統菜場不斷創新將目光轉向體驗、情感、社交、服務等方面去發展,這已然成為上海菜場業的新趨勢。上海新型菜場躍升為購物中心主力店新一代菜場一洗髒亂差惡名,變得小資文藝範十足,上海購物中心也紛紛引入新型菜場。
  • 「未來菜場」買菜就像點外賣:兒子下單白玉瓜,20分鐘後送到父母家
    從2017年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生鮮便利店、電商平臺,都在悄無聲息地吞噬傳統菜場的份額。菜場不得不謀求上「雲」。武漢第一家「未來菜場」——珞獅路獅城匯農貿市場經過線上平臺改造後,變成了什麼樣子?哪些人在「雲買菜」?5日,長江日報記者現場體驗一盤。5日早上8點多,獅城匯農貿市場裡已經聚集大批住在周邊的老街坊。
  • 傳統菜場的智慧轉型 南京90後小夥推出「菜場盲盒」 他也打通了...
    而這一份蔬菜盲盒的定價為22.8元,還有不同的葷菜搭配「盲盒」,所有的材料都採自菜場裡,價格在20-40元不等,夠兩到三個人吃的量,每次袋子裡裝不低於三個菜。每份盲盒裡他還附帶了一份「小驚喜」,可能是一個檸檬,也可能是兩個土雞蛋。
  • ...菜場,攤販,責任區,市容,街面,菜販,重慶南路,整潔,攤位,自律...
    在華山醫院大門對面,大小商鋪「跨門經營」現象消失了,商家紛紛覺得「清爽了」;在玉屏南路兩側,店主們每天都把自家垃圾收拾好,等著環衛師傅上門來收集……  改變的背後,是「自律自治」在發揮作用。  《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管理辦法》已實施三個多月。
  • 菜場超市、電商平臺、田頭直銷……上海「菜籃子」穩穩噹噹,市民買...
    「20歲的時候半夜起來偷菜,到了40歲,半夜起來搶菜。」前段時間,這句調侃曾經引發一片共鳴,但如今「買菜難」早已成為過去時。「大貨倉」成交量基本恢復,田間地頭農民搶種搶收,上海「菜籃子」穩穩噹噹。從菜場超市、電商平臺到「抱團直銷」,市民買小菜的渠道各個暢通。
  • 網紅菜場真的火嗎?攤主:生意越來越難做
    愚園公共市集菜場近日停業整修的消息,網紅菜場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一些因為升級改造,環境大變的菜場網上很熱,線下是否真的吸引了更多市民呢?記者繼續走訪了永年菜場、泰康菜場和黎安集三家網紅菜場後發現,「網紅因素」並未給這些菜場帶來更多生意,而且有的菜場甚至客流不斷下降,原因何在呢?
  • 上海小菜場:注入了「智慧芯」 不僅買菜還能社交
    改革開放40年,人們口中的小菜場同樣回應著歷史的變遷。從馬路菜場入室到室內菜場啟動標準化改造,從顏值不斷提升到注入科技「智慧芯」……由外及裡的迭代更新,使得小小菜場成為這個時代民生發展的生動註腳。時下,菜場的社交標籤也被悄悄放大。
  • 小菜場的彷徨與吶喊
    清晨8點,坐落於一條老馬路(永年路)上的永年菜場已經燈火通明、人頭攢動。菜市場的周邊集中了近2萬戶居民,每天早上的這個時段,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菜場集中爆發。好的菜市場攤位,在扣除各項成本之後,月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抵得上一位大學教授的月工資了。  疫情期間,位於南京路上的行人少了很多,餐飲店歇業之後,菜市場的生意也隨之大打折扣,甚至有些飯店倒閉之後,預帳期的錢都結不回來。  「我們這個菜場主要還是靠做餐飲店的配送,光做零售還不足夠維持生計。如今餐飲業受影響疫情,我們的營業額也少了一半。」 李女士的兒子告訴零售君。
  • 南京接地氣的文藝體驗,菜場也成了「美術館」
    整潔的瓜果蔬菜、豐盛的各色貨品琳琅滿目,芝麻油的香氣飄滿整個菜場,人們在挑選、砍價、成交的同時,菜場地上一塊碩大的畫布上,藝術家正在現場用五顏六色的畫筆作畫。  這是NAFI2020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一項特別的藝術實踐計劃——「菜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