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都市報數字報-萬寧仙人洞 傳說中的「仙崗」

2020-12-18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萬寧市大塘嶺有個神秘的「仙人洞」,演繹著許多故事和傳說,被傳為仙人的居所,洞門左側巨石上至今留有古人雕鑿的「仙崗」二字。因「仙人洞」深藏在灌木叢生的山嶺間,去往山洞無路可走,這個山洞常年沉寂在大塘嶺中,一直很是神秘。這個能容納近百人的山洞,到底是大自然的傑作還是人工挖設?「仙人洞」裡有什麼秘密?8月30日,由萬寧市萬城鎮烏場小學蘇德智老師和幾位熱心村民帶路,南國都市報記者披荊斬棘,翻山越嶺,初探「仙人洞」。南國都市報記者 陳康 文/圖

  尋洞

  「仙崗」難尋,數次上山仍迷路

  萬寧市大塘嶺位於萬城鎮烏場村與和樂鎮多德村交界,一條旅遊公路經過山嶺下。從萬城驅車40分鐘,就來到大塘嶺腳下。嶺上樹木茂盛,鬱鬱蔥蔥,山石嶙峋,有巨石衝破綠色植被,探出頭來。

  先後六次探究「仙人洞」的烏場小學蘇德智老師說,他每次上山,都被雜木繁藤覆蓋了記憶中的路線,擔心迷路,他請了五位村鄰帶上刀具,和記者一起朝「仙人洞」方向進發。

  從山腳往上爬,只能順著乾涸的山溝,雙手抓著樹枝艱難前行。村民在前面揮刀開路砍斷野藤,在山林間穿行不多久,大家都汗流浹背,不時走錯了方向,只好退回去重找路線。

  「怪不得『仙人洞』被埋沒多年,就憑這上山尋洞的困難,就嚇退了多少人。」蘇德智氣喘籲籲,總是嚷著「歇一會兒。」

  翻過一道嶺,前面又是一道坡。「你看,那半山腰上有幾塊突出的大石頭,『仙人洞』就在那裡了!」蘇德智興奮地說。

  「仙人洞」林壑深幽,蟲鳥齊鳴。視野開闊,毗鄰大花角,與著名的大洲燕窩島隔海相望。10多年前,蘇德智曾聽老人們講述,「仙人洞」有仙緣。

  相傳遠古時,太上老君聽說人間的大塘嶺藏有「風水寶地」,便派仙翁下凡尋找。是日,仙翁乘神屐閒行雲端,途經大塘嶺,發現此間聖景,十分羨慕,便從天而降,從此常居洞中,以洞為家,此洞因此得名「仙人洞」。洞門左側至今仍留有古人雕刻的「仙崗」兩字,意為神仙的居所。

  探秘

  可容近百人,洞壁留存古代對聯

  攀爬至洞口,抬頭一望,幾塊巨石自然「堆砌」,鬼斧神工的洞口呈倒三角狀,約兩米多高的洞口成年人可自由進出。

  出發前村民準備的手電筒似乎有些多餘,洞裡通風採光良好。洞內作為「天花板」的巨石平如樓板,離地面三四米高,地面石頭比較光滑,奇妙的是,各通風口都是巨石天然形成;太陽光散射進來,而且各通風口位置還有避雨的功能,洞內沒看到積水,地面乾燥。

  洞門左側巨石上留有古人雕鑿的「仙崗」二字。洞中後壁上,還存留一副不完整的摩崖石刻,這幅對聯已經年代久遠,只能看出末尾分別是「開文運」和「應昌明」六個字,字體是繁體,筆法古樸飄逸。蘇德智介紹,他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來看過,他記得當時這幅對聯寫的是「XX翠淵開文運,XX爾極應昌明」。

  蘇德智估測,山洞長七八米,寬六七米,高三四米,內頂呈弧形傾斜而上,由一塊巨石覆蓋而成,可容納百人以上。他最初來時,洞裡還有一道人工砌的石門,現在已毀掉了。

  洞裡除了四面巨石和部分人工壘砌的小洞外,地上還有一些空飲料瓶、塑膠袋,說明有人曾來此觀賞或歇腳。

  「這是什麼?」記者在洞壁一凹陷處,發現有20多枚形狀橢圓的小蛋,村民說這是「雷公馬」的蛋卵。

  雷公馬,又名馬鬃蛇、變色樹蜥,是一種蜥蜴。村民說,就讓它們在這「仙人洞」裡住吧,說不定這是「仙人旨意」。

  期盼

  「書房洞」「革命洞」能否書寫文旅傳奇?

  為圖讀書清靜,古時許多讀書人把仙人洞當作書房。或許是因為沾了「仙氣」,在這讀書的人,參加科考多數都會高中,人們又稱它為「書房洞」。

  1928年5月21日,中共萬寧縣委派吳邦康同志在這裡成立中共萬六區委,參加人員80多人,領導烏場、英文等地的革命鬥爭,這裡又成了「革命洞」。

  蘇德智說,《烏場村志》記述比較簡單,村裡老人們傳說的更為詳細,遺憾的是老人們漸漸老去,他講述的歷史也沒有文字記錄。也正是聽了老人們的傳說,早在1991年4月5日,他曾寫信倡議保護山洞,《海南日報》曾刊發這篇題為「『書房洞』遺址應妥加保護」的來信。

  村民們擔心,「書房洞」因為風侵雨蝕,洞內古藤野草蔓延,山洞周邊的山石受毀較多,隨時可能損毀。

  蘇德智提醒,「仙人洞」尚未開發,山上灌木叢生,常有毒蛇出沒,嶺上容易迷路,居民不要輕易冒險前往。

  歲月悠悠,人去洞空。村民認為,大塘嶺「仙人洞」有摩崖石刻,有歷史故事也有傳說,「仙人洞」的往事在當地口口相傳,經久不衰。村民們希望,當地政府把大塘嶺「仙人洞」開發保護起來,調研美麗鄉村發展方案,讓「仙人洞」能與萬寧東山嶺景區遙相輝映,為萬寧旅遊增添一處新景。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