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記得不錯,中國上一次放映金棕櫚獲獎進口電影是2004年的《鋼琴家》,距今14年。而這一次在中國上映的金棕櫚獲獎影片是《小偷家族》,它是近年來日本引進電影中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贏得了資深影迷一致好評。
目前,《小偷家族》上映四天,在中國票房突破5千萬,作為一部純粹的藝術電影,能獲得如此高的票房,實屬難得。而在國內影迷分布最多的豆瓣網站,《小偷家族》評分達到8.8分,只比目前最火爆的國產影片《我不是藥神》低0.2分,加上金棕櫚獎的藝術含量(中國電影《霸王別姬》曾獲過金棕櫚獎),無疑是上乘佳作。
但在介紹《小偷家族》前,我們非常有必要了解它的編劇兼導演是枝裕和。
可能普通影迷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對於略有觀影記錄的影迷來說,他則是目前在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日本電影人,名氣僅次於黑澤明、北野武、宮奇峻等人。他能在中國影迷中享有盛譽,則是因為是枝裕和長期高水準的電影創作。
是的,他是亞洲藝術電影的領軍人物。從2004年至今,是枝裕和有十部作品超過8分,其中有三部作品是8.8分,兩部達到9分,如此高產又高水準的創作勢能,放眼當下的亞洲電影圈,找不出第二個人。
而在去年對今,是枝裕和一年內為觀眾奉上《第三度嫌疑人》和《小偷家族》兩部佳作,前者提名威尼斯金獅獎,並在日本獲得第4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三項大獎,《小偷家族》則斬獲金棕櫚獎,其拍片速度和藝術片的品質拿捏,真心令人驚嘆。
現在說回《小偷家族》,早在某國內電影節上,該片就一票難求,能讓普通觀眾在大銀幕上看到這部影片,某種意義上代表著中國觀影群體的審美口味正在提升。試想近幾年國內引進的國際獲獎影片,多是好奧斯卡獎作品為主,像去年高調在國內上映的《三塊廣告牌》《水形物語》等。今年的金棕櫚獎(坎城電影節)是在5月中旬舉行的,頒獎結果出爐到影片引進,整打整算不到三個月,已經創下日本藝術影片引進速度記錄了。
這一次,依然是是枝裕和慣常的家庭題材,看過《如父如子》《海街日記》的觀眾,甚至能在《小偷家族》品嘗到是枝裕和表達親情的手法。只是這一次,是枝裕和走的更為極端,將故事聚焦一個「支離破碎」的底層家庭之上——這個家庭是由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的。而在這個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裡,是枝裕和卻為故事披上溫暖的外衣,引得觀眾淚水不能自控。
《小偷家族》的設定是絕對底層的。父親是普通工人,母親是洗衣工,收入低微,不得不蹭奶奶的養老金過活,雖然他們和這個奶奶並沒有血緣關係。父親和母親有兩個孩子,姐姐在從事色情業,弟弟是個未成年的小孩,父親能教給他的手藝是:偷竊。父親和母親愛這兩個孩子,他們卻只是撿來的孩子。
這個看似和諧的一家人,卻各自擁有一段傷心事。奶奶沒有家人,靠著寄居在別人家,獲取親情的溫暖。母親和父親由於不能生育,喜歡「撿」孩子回家。姐姐沒有正當工作,只好去做妓,可是她的心是空虛的,她甚至會在服務客人向他表明愛意......但生活並沒有讓這貧窮的一家人平平淡淡過下去。母親會失業,父親會在工作中受傷,漸漸長大的孩子會反思偷竊的道德問題......更危險的是,喜歡」撿「孩子的母親最終因為」撿「孩子觸碰到法律,一個靠著人性溫暖組成的家庭,最終走向分崩離析。
是枝裕和想通過這部電影表達人類群族有更多的組合可能,家庭也可以是非血緣的。親情也可以通過後天的給予而獲得。但如果這麼理解是枝裕和又遠遠不夠,他並不想給家庭或親情某種特定的概念,只是用界限含糊的關係去呈現出一些事實和想像力,把故事的答案和思考留給觀眾。
最後說一下《小偷家族》的票房問題,該片在日本斬獲40億日元票房,高居2018年日本真人電影票房榜首。引進中國後,銀幕數量是日本的20倍,相信最終票房能破億。沒有看過的觀眾,誠意推薦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