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廚影美食
端午節將至,全國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輪吃粽子的熱潮。吃粽子的風俗,在中國流傳千年,盛行不衰,而且各地飲食習俗不同,粽子的形狀、大小、口味也不同,隨之衍生出許多的花色品種。在許多人還在進行甜粽鹹粽之爭時,廚影的高端吃貨們,跟著小編一起來尋味「舌尖上的粽香」吧!
北京粽子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北京的粽子可分四種:第一種是純糯米製成無味的白粽子,蒸熟以後沾糖吃,並加上一點玫瑰汁木樨滷,味道香氣宜人;第二種是小米粽,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黏黍中嵌著紅豔豔的棗兒,有人美其名曰「黃金裹瑪瑙」;第三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四種則為豆沙粽,餡心用豆沙,比較少見。
廣東粽子
廣東粽子是南方粽子的代表,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個頭較小,外形別致,正面方形,後面隆起一隻尖角,狀如錐子。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廣東粽是所有粽子中用料最豐富,做法費時最久的。冬葉包裹著糯米、綠豆、冬菇、鹹蛋黃、花生、五花肉及蓮子,是傳統裹蒸粽的做法,豐富的材料,帶來口感上的滿足。
肇慶裹蒸粽
廣東肇慶的特產,堪稱慶眾多美食中的典型代表,也是那裡最受歡迎的主要特產之一。肇慶裹蒸粽歷史由來已久,相傳其始於秦代,當時的農民為了方便勞作,便用竹葉或荷葉包裹大米,煮熟後帶到田間作為勞動的乾糧,經過不斷改良演變,形成如今的裹蒸粽。
肇慶人製作裹蒸粽極其講究,一要選用具有色綠、葉香、防腐的冬葉作裹蒸的外皮,呈枕頭狀或四角山包形;二要選用上好糯米和當年綠豆;三是做餡的豬肉以肥瘦相間的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麯酒作調料,以使餡味醇香、肥而不膩。將浸泡過的糯米和綠豆沙、豬肉餡等用模具包出有稜角的裹蒸來;之後把裹蒸放到桶裡用明火煲煮十個小時以上,直至糯米、綠豆、豬肉完全融合為止,張口一咬,一種又滑又綿、且香且醇的味道直透心脾,讓人想想都垂涎三尺。
中山蘆兜粽
在中山,人們喜歡吃蘆兜粽。所謂蘆兜粽,顧名思義,就是用蘆兜包起來的粽子。中山人比較喜歡改良、研究,特別擅長製作適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古時,村民覺得郊野多蘆兜,認為這種百合科野生植物別無用途,不妨用以試作裹粽。果然,蘆兜葉味融入於粽,別有風味。從此,蘆兜粽在中山地區流行開來,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因為蘆兜葉有刺,所以將其變成包粽的葉子,很費工夫。據說因為種植少了,製作也複雜,蘆兜葉的供應也日漸減少,但畢竟蘆兜粽,才是中山味。
中山蘆兜粽是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釀入洗淨的糯米(有微量精鹽、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鹹蛋黃(洗淨蛋白膠為宜),用圓水草綁紮,成品形如圓柱,粗如手臂。武火煲至水滾放入蘆兜粽,文火煮4個小時,間中加些開水,收火留浸於湯內4小時。一拆開粽殼,蘆兜葉的香氣就隱約隨著熱力,彌散開來。碩大的一個粽子,糯米油亮有光澤,粘粘糯糯地不願與蘆兜葉分離。切開粽子,就見橙紅油亮的鹹蛋黃,如夏日的夕陽一般,亮堂堂地露了出來。連著糯米和鹹肉一起吃,更有滋有味,蘆兜的清香,米粒的糯香,鹹蛋黃的鹹香,交織在一起,在你的口腔內瀰漫開來。
雷州鴨母粽
要說到特色的話,雷州的鴨母粽在外形上可以說是最具「創意」。在雷州、徐聞、遂溪、麻章等地的農村,都有「五月五,提鴨母」的習俗。以前每到端午節前兩三天,農村裡的男女老少就去野外摘回苦刺棘的葉子,撕掉葉子上的刺後洗淨,縞織成「鴨母」形狀,再往裡面裝上糯米和豬肉、臘腸、蝦米等作為餡,蒸煮熟後即可食用。煮熟後的苦刺棘濃香,且餡裡多用「蛤螻」(一種植物的葉子)作配料,吃起來清香可口,味道好極了。
潮汕鴛鴦粽
鴛鴦粽就是潮汕人對美食的特色之作。鴛鴦粽也稱「雙拼粽」,因其一半鹹味餡料一半甜味餡料拼接包裹而成。鴛鴦粽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餡,鹹餡主要是鹹蛋仁、蝦米、香菇、蓮子、慄子和南乳豬肉;甜餡主要是紅豆沙餡和甜糯米。因為甜餡容易膩,要將三分之一的甜餡和三分子二的鹹餡包於一個粽子內,這種講究鹹甜平衡的滋味在潮汕人心目中有一抹思鄉的味道。
潮汕梔粽
梔粽又名梔粿,是潮汕端午時節的獨特粿品。本質上,梔粽屬於鹼水粽。潮州方言的「梔」就是「鹼」。鹼水煮過的粽子,糯米更易熟,也更有黏性。但梔粽與普通的鹼水粽又有所不同。鹼水粽是將糯米放入鹼水,浸泡一晚後瀝乾水份包粽子。梔粽的製作工序則更加繁瑣:用鴨腳木、埔荊、梔子枝等帶有暗香的木料集中點火燃燒,直至燒成灰燼,淋上開水再攪拌均勻,過濾出的鹼液,就是製作梔粽的重要原料「梔水」了。然後,將冷卻的梔水倒進大瓷缸,把包粽子主原料糯米洗淨後,放進缸裡浸泡,每一缸都要浸足12小時,梔味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滲入糯米裡。
包好的梔粽得煮上六、七個小時才有粘性,煮得越久,粽就越有粘性,越好吃。煮熟的梔粽,剝開粽葉,色彩金黃,光滑柔軟,吃的時候用紗線牽拉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用白砂糖蘸粘著梔粿吃,甜潤爽口,涼喉解渴。
客家灰水粽
灰水粽是客家人的最愛。所謂灰水,就是草木灰的水,是把植物燃燒後的灰燼,用水溶解過濾後的水。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是天然的鹼。所以,灰水粽也叫鹼水粽。將當地的布驚草和黃豆苗、稻草燒成灰,再把灰用水煮,把濾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鍋中,細火慢慢煲,讓灰水充分滲入每一粒糯米,這樣粽子肉就帶有黃板樹、黃豆苗、稻草的濃香味。煮好的灰水粽色澤金黃,晶瑩亮澤,蘸白糖或者蜂蜜吃,味道一絕。
恩平裹粽
恩平人裹粽子有自己的格調:粽葉是從深山老林採摘的,裹粽子的粽帶也是從深山割回來,是一種帶刺的叫做「笳」的野生植物去剌、削成細條做成的,要經幾煲幾漂才可用。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粽子分鹹粽和甜粽兩種,都帶有獨特的異香,保存多日也不變質,形狀有單龍角、雙龍角、四角形等。
臺山扭角粽
臺山粽,外形呈四角多邊形,粽子內置豐富的餡料,粽子葉卻要裹得嚴嚴實實,緊得連粽子角都是扭的,和廣式粽的平四角形、肇慶粽的隆起尖五角形大不相同,故此又叫扭角粽。臺山粽餡料裡的半肥豬肉是關鍵,經過醃製,在長時間的燜煮下,油脂已經滲入粽米中,甘美異常。而伴著它的則有起沙鹹蛋黃,還有被剁碎炒香過的紅欖,藥名「紅絲線」,有清肺止咳,散淤止血的功效,用紅絲線拌著醃肉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可以消除肉和糯米的膩感。這些也是正宗「臺山棕」的標誌之一。吃起來,口感更是驚喜,粽身相當柔嫩,米粒柔韌而不爛,肥肉已在製作的過程中化散入粽身,入口即化,潤而香口,一點兒也不油膩,口感層次也很豐富,吃完還會有淡淡的荷葉香,如此傳統樸實的粽子才能讓人吃出記憶中端午節最原始的老味道。
清遠駝背粽
駝背粽是廣東清遠著名的地方傳統小吃,為什麼會有這一樣的叫法呢?原因是以它的形狀命名的,包裹是包成兩頭扁平、背面中間隆起的形狀。形狀酷似一個駝背娃娃,因而叫「駝背粽」。包紮駝背粽要有一定的藝術,沒有藝術是包紮不成駝背粽的。
東莞道滘裹蒸粽
廣東省東莞市道滘鎮是嶺南聞名的粽子之鄉,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道滘裹蒸粽就是返鄉港澳鄉親的必備「手信」。道滘裹蒸粽出名,是因為上個世紀30年代的潮記道滘裹蒸粽。據介紹,道滘人葉潮,綽號紅臉潮,當時是道滘有名的廚師,擅長製作美味佳餚。他別出心裁用晚造糯米,選用上等鹹鴨蛋黃、去衣湘蓮子、綠豆、五花腩肉作餡,又用五香粉、蒜蓉、沙姜、油鹽糖等調味品配製,再用洗淨的青竹粽葉包好,用東莞鹹草紮實,做成粽子,經沸水浸泡、明火滾煮數小時製成,道滘裹蒸粽粽香撲鼻,入口油而不膩,糯而不粘,鹹甜適中,芳香四溢,香嫩鮮美。一位留心粽類的美籍華人食家,嘗遍國內外70多種粽子,品嘗過道滘裹蒸粽後,堅稱道滘粽為「天下第一粽」。
四川辣粽
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製作講究,工藝複雜,其口味當然獨特,故成為四川千古流傳的名點小吃之一。其製法是先把糯米、紅豆浸泡5至6小時,將水倒出,放入椒粉、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用粽子葉包成約60克一個的四角粽。煮熟後食之,香辣適口,風味獨特。
四川椒鹽豆粽
椒鹽豆粽是四川別具特色的食品。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麵、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裡嫩,頗具風味。
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聞名華夏,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膩,香糯可口,鹹甜適中而著稱。嘉興的家家戶戶每天都在包粽子吃粽子,當地人笑說,「我們的一天,是從一顆粽子開始的。」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肉粽等品種,其中以鮮肉粽最為出名,被譽為「粽子之王」。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江蘇蘇州傳統的地方名點,端午節食俗。呈長而細的四角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夾沙等品種,具有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等特色。如豬油夾沙粽子,選用上等紅小豆,煮熟後去皮濾沙,再加入成倍的砂糖和適量的油脂製成餡,裹扎時餡裡還夾有一塊肥肉,煮熟後晶亮甜美,油潤清香。
蘇州無繩粽
這種包法小眾一些,包出來的粽子小巧可愛。因形狀所限,餡料沒有那麼豐富。整個粽子不用傳統的繩來捆綁,而是用「葦尖」來做線,用一根超大的針插入整個粽子帶過「葦尖」拉緊,就能做好一隻「無繩粽」了。
烏鎮船頭粽
烏鎮船頭粽是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一道小吃。由於該粽子比嘉興粽子消瘦,比湖州粽子肥胖,又因其頭翹尾平,形態如船,故被譽為「船頭粽」,寓意「財頭粽」或「彩頭粽」。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肥瘦均勻的五花肉用黃酒、醬油、白糖醃製,剝開粽子,香氣撲鼻。除了經典的東坡肉口味,近年來還有南乳肉和火腿老鴨味道的「粽芯」,實在饞煞人。
餘杭塘栖雌雄粽
在餘杭塘栖,粽子是分雄雌的。「雄」粽是三角粽,「雌」粽是四角粽,裡面的餡也是不相同。30多年前,粽子是作為定情禮物來用的。「雄」粽不放餡或者放藕絲,寓意是這男青年樸素,清清白白。「雌」粽裝紅豆或是肉,紅豆代表著相思,而「定親」的時候放鮮肉餡,則表示女方家將自己的「心頭肉」送到男方家裡了。最後婚禮的時候,放紅棗,「棗」通「早」,寓意「早生貴子」。
湖州四角粽
湖州粽小巧優雅,是特有的長條形,形似枕頭,故有「枕頭粽」之稱:又因其身形瘦長,中間凹,兩頭翹,頗具線條美,小巧優雅,故有人戲稱其為「美人粽」。粽子好吃,有一半功勞,當屬粽葉清香。湖州粽一般選用的是野生伏箬,吸足了土壤的營養、水分和陽光,香氣足。內餡分為鹹甜兩種,甜有豬油細沙粽、鹹有火腿白米粽,都是湖州粽子與眾不同的口味代表。
衢州酸菜鹹肉粽
在浙江衢州,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酸菜鹹肉粽。一勺農家酸菜,一塊條狀醃製鹹肉,這就是衢州棕子的內在。豬肉以帶骨頭的瘦肉為佳,洗淨切塊,放至秘制醬汁裡浸泡數小時,酸菜則最好是當季、當地農家自製儲存的,鹹香、入味、加上恰到好處的辣味,口感堪稱驚豔。
龍遊骨頭芋頭粽
龍遊的骨頭芋頭粽,那味道最是令人嚮往。這粽子,糯米包著的不僅僅是芋頭,還有一根與粽子長度相當的骨頭肉。把芋頭切成條,然後曬幾個日頭,這樣粽子裡面就能多放點芋頭絲。但無論怎麼樣的做法,芋頭還是骨頭肉等配料全用龍遊特有的辣椒醬拌成,味道鮮美。
遂昌長粽
在遂昌,有一種長長的粽子,人們稱它為「遂昌長粽」。有別於市面上普通的三角或四角形粽子,遂昌長粽瘦長如手臂大小,故在當地也稱「長情粽」。包長粽講究的是耐心、手感、力道。十幾張的箬葉要疊放得平整均勻,一隻手要端平持穩,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灑上香噴噴的梅乾菜,再是一根接著一根的肉條,又是鋪上糯米,再是箬葉。最後的工序是用龍鬚草綁粽子,需要手的力道和牙齒的幫忙。「長情粽」寓意久久長情、「越長情越重」;連皮肉意味著好事成雙、永不分離。
寧波鹼水粽
儘管現在各種粽子應有盡有,但很多寧波人心裡惦記的,還是那最不起眼的鹼水粽。寧波鹼水粽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粽葉用的是較大較寬的老黃箬葉,暗色的箬殼上點綴著不規則的斑點,看起來有點像豹紋,寧波人俗稱「捏殼」。箬殼是毛筍在成長為竹的過程中層層脫落的竹皮。用來包粽子的箬殼,最好取竹子嫩頭脫落、寬10釐米左右的。洗淨曬乾,等到端午時,還要拿到水裡泡軟捋平才能用。剝開金色的箬殼,裡面的粽子也是半透明的金黃色。撈起來晾涼,蘸著白糖吃,清香可口,是老寧波兒時的味道。
山東黃米粽
在諸多品種的粽子裡,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當首推山東黃米粽子。山東和其他黃河中下遊的地區一樣,種植的作物都比較相似。而在這些作物當中,數黃黍米和高粱米粘性較大,適合用來做粽子,所以就有了黃米粽子。選用黃粘米包裹的粽子粘糯,夾以紅棗,製品風味獨特。上等的黃黏米粽子口感黏糯,摻上山東的小紅棗,格外甜香。
湖南汩羅粽
「牛歇穀雨馬歇夏,人不歇端陽惹人罵」,這是汨羅流傳廣泛的端午民謠。汨羅人對端午的重視不亞於過年,而汨羅傳說是粽子發源地,汩羅粽子歷來以品種多、製作精巧而著稱於世。傳統的汨粽個頭尖尖的,以原味粽為主,煮熟後剝開粽葉沾著白糖吃,別有一番風味。
福建燒肉粽
燒肉粽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傳統名吃,在福建許多地區均有製作。燒肉粽以用料多樣做工精細而著稱,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紅黃閃亮,多以香菇、蝦米、慄子、豬肉、糯米為原料。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經過油拌,用竹葉包成菱形,包好後的粽子在高湯中煮熟。做出來的肉粽味道香甜,油而不膩,美味可口。燒肉粽另一個特點就是「燒」,閩南語中的「燒」就是熱的意思。廈門肉粽要趁熱吃才更能品出醇香滋味,故名燒肉粽。冷的肉粽不僅味道大減,脾胃不好的人也不易消化。肉粽要趁熱食用,吃時配上沙茶醬、蒜茸、甜辣醬等調料,更是美味可口。
陝西蜂蜜涼粽子
陝西地區最為傳統和流行的是蜂蜜涼粽子。蜂蜜涼粽子與別的粽子不同,既不包餡,也不包粽葉,全用糯米製成,形似菱角,白瑩如玉,清涼解暑。吃時用絲線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裡,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漿。吃起來筋軟涼甜,芳香可口。是在涼粽子上淋上蜂蜜而成,是一種理想的夏令食品。具有涼甜芳香、沁人肺腑的特點。
海南萬寧和樂粽
萬寧和樂粽子出名,與它的地理位置有關,就像茅臺酒一樣,好山好水出好酒。美麗富饒的和樂鎮有和樂蟹,和樂小海的港北蝦、後安魚也是名傳海南。和樂粽子原料中的糯米,生長在鹹淡水交界處,一半是太陽河的水,一半是回潮進來的海水,所以產出來的糯米略帶鹹味,營養豐富。和樂傳統粽子所用的黑豬肉,其黑豬多產於和樂小漁村,漁民用不要的小魚、小蝦、海菜和椰子肉餵養,可以說是睡在沙灘上吃著海鮮的農家黑豬,味道鮮美。粽子所用的鹹水鴨蛋,多為當地傳統養殖的麻鴨、紅鴨、白鴨所下,這些鹹水鴨以灘涂地上的小貝殼、小魚蝦、玉米、稻穀為主食,下的鴨蛋和一般的鴨蛋在口感上完全不同。
有了好原料,製作工藝也關鍵。正宗和樂粽子製作工序複雜講究。首先是制餡:包製鮮肉粽的餡,用的是肥瘦適中的五花肉,按橫絲紋切成長方形的小塊,加入特製配料。配料之中,必不可少的是興隆的白胡椒,白胡椒要新鮮,手工磨製,這樣味道濃鬱。其次是淘米,糯米是包紮粽子的主料,要淘得快,洗得淨,最後用清水一衝,瀝乾後用蒜頭、香油拌米時,香味就容易吸收。最後是包紮,講究包緊包嚴的功力,包緊就是將粽子形整成三角形紮緊,包嚴就是三片粽葉銜接密實不能透水,這樣粽子蒸煮時能保持最佳風味,存放三五天都不會發餿。
海南那大粽
那大,實際上是儋州附近小鎮的名字。這種粽子又名「洛基粽」,在幾種海南特產的粽子中,算是最具代表特色的。那大粽呈方錐形,常見的是在其中加入鹹蛋黃和五花肉,也有加入蝦仁和鹹魚一類。有趣的是煮熟後的粽子表層糯米會呈現出清淺的淡淡綠色,這個就要歸功於包裹用的粽葉了。
海南煎粽
不用粽葉,將包有餡料的糯米糰切成片油煎食用。相比粽子,倒是更接近餈粑一類了。
貴州草木灰粽
特產於貴州、雲南一帶的草木灰粽看上去一副灰頭土臉相。不過也別小覷了它,灰色的成分是由一種類似香茅草的植物燒成灰後拌入糯米,不僅讓粽子沾染上獨特清香,對於消化也有促進和改善。此外又有類似的「稻灰粽」,灰色的來源換做去蕪存菁的稻草稈。至於西南地區布依族的「灰粽粑」,也是與此一脈相承的特色食物。
廣西枕頭粽
桂中地區喜包形態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一個粽子用上半斤至一斤米;而桂林地區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枕頭粽最大的有小豬崽那麼大,可供一家人吃幾天。其品種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棗慄粽、豆沙粽等。
豫西槲墜
是一種特殊的粽子,和端午節的歷史一樣悠久。槲墜類似棕子,是圓柱形的,餡子也是糯米、棗、花生之類,傳統製作上以甜味為主。用槲葉製作的槲墜剛出鍋時清香撲鼻,咬上一口軟甜香糯,清香漫入肺腑,食者如入仙境。
雲南四方粽
四方粽其實源起越南,然而我國滇、桂、湘西一帶也多有流傳。比起同樣大塊頭但物料十足的廣東粽子,四方粽似乎更傾向於清雅質樸的東南亞風情。原料只是簡單的糯米、豬肉和綠豆,以芭蕉葉或荷葉包裹,可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醬料。
雲南竹筒粽
竹筒粽算是雲南少數民族的特色的。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用新鮮的金竹、香竹、薄竹、甜竹的竹筒做容器,在每一節竹子中盛水盛米盛配料,一般用寬大的蕉葉、粽粑葉封口,米可用糯米或香米,從竹筒取出來的時候還要在糖裡面蘸一蘸。口感細膩,非常好吃!
東北江米粽
與南方精緻多變、餡料豐富的粽子不同,北方粽往往都極其簡單,東北江米粽一如它的名字一樣簡單純粹,不加任何餡料,簡單的糯米,裹成精巧的菱角,蒸好後依然白瑩如玉,但勝在口感極其軟糯,近似年糕,黏韌而清香。
日本粽子
粽子在日本古代稱為「茅卷」,呈圓錐形。最初是將粳米蒸熟搗碎成年糕狀後用茅葉包裹,再如水煮熟。後來改用菖蒲葉、竹葉、蘆葦葉等包裹,製作方法也逐漸多樣化。並且日本粽子使用的食材是磨碎的米粉而非糯米。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節,新加坡人都將賽龍舟、吃粽子都搞得有模有樣。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獅城的獨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醬油,精心醃製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條混炒,最後裹入透白晶瑩的糯米之中,最後再用斑蘭葉包裹餡料。出鍋後的獨特清香,溢出幾分熱帶風味。
有一些娘惹粽的一角或是一部分是藍色的。那是因為娘惹們喜歡把一種可食用藍花(蝶豆)放到清水裡攪煮成靛藍色汁液,將其用作天然色素。藍花經日曬變成乾花,只需擺進滾燙的水煮上10分鐘,即會變成天然的藍色色素。將部分浸泡過的糯米再浸泡於藍花色素內,糯米則變成藍色。在包紮粽子前,將一些調染成藍糯米、白糯米以及餡料各擺入一些再包紮起來,等煮熟之後,即會呈現那令人驚豔的藍色效果,如同中國青花瓷,有別於一般素色的粽子,淺藍色澤的外形,既美麗又浪漫,光看足以賞心悅目。
越南方形粽子
方形鹹粽也是越南端午節的一道特色美食。這種粽子是用蝦、瘦肉、鴨蛋黃、紅豆做餡,頗具閩粵風味。還有一種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團,將椰絲、紅豆或綠豆餡塞入粉團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
緬甸粽子
緬甸人也喜愛吃粽子,但和端午節沒有什麼聯繫。他們是用糯米為原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餡,這樣做成的粽子酥軟、甜滋滋的,吃時香味撲鼻,令人回味無窮。
泰國粽子
泰國人在每年4月潑水節或7—9月雨季時吃粽子。泰國粽子以甜味為主,包粽子前,先將糯米泡在椰汁,使之具有椰味清香。粽子餡用椰子、黑豆、芋頭、地瓜等做成,外形小巧精緻,泰國粽子有蒸、烤兩種吃法。
墨西哥粽子
在墨西哥,粽子叫做達瑪爾,所用的原料是粗顆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等做粽子的餡,用玉米或香蕉的葉子包成,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
哥斯大黎加的粽子用一種經過特別加工,帶有粘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配以雞肉、牛肉、胡蘿蔔、土豆、橄欖、辣椒等。有的還要澆上牛肉汁,然後用新鮮的香蕉包成扁方形。
臺灣粽子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與中秋節、春節、冬至並稱每年四大節日之一。臺灣民間俗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毒月」、「獨月」和「惡月」。五月五日乃九毒日之首,故家家大門上插蒲艾、飲雄黃酒、沐雄黃浴、帶香包、香囊、燻灑各種藥物等,以預防和消除毒蟲、毒物,保障人們的健康。包粽子也是人們的應節食物,其起源於懷念偉大詩人屈原。不過現在已成為人們祭祖的重要食品了。
臺灣粽子帶有濃厚的閩南風味,品種甚多,有白米粽、綠豆粽、叉燒粽、八寶粽、燒肉粽。而且一直有「北部粽」、「南部粽」之爭,它們從做法、口感、配料上都有所差別。北部粽主要將糯米事先調入醬油炒過燜過後再加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包起來,吃起來粒粒分明,有濃鬱的五香胡椒味。而南部粽則是將生糯米及生花生用水泡開加入配料,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糯米因此軟而綿密。料的內容則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蔥頭、慄子、蠔乾等,隨個人喜好增添。口感上,北部粽有嚼感,南部粽有粘性。
另外還有臺灣客家人常吃的「鹼(礆)粽」,也有一定的支持者。鹼粽是客家人祭祀不可或缺的祭品,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
防失聯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