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原創報導】近日,溫州市龍灣區海城街道和相鄰的瑞安市塘下鎮發生多人食用織紋螺(民間俗稱烏螺)中毒事件,造成8人中毒,其中1人身亡。【詳情】
織紋螺外形特徵表現為尾部較尖,螺體細長,長度約1釐米,寬度約0.5釐米,生活在近海礁石和泥沙底。其本身無毒,其致命的毒性是由於織紋螺攝食有毒藻類、富集和蓄積藻類毒素而被毒化。
對金改中的溫州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能設計出多少金融產品。急需的還是注重金融創新、金融組織、金融監管等方面的人才。但要解決這個難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寄託於金改的推進,國內更多高校能開設出民間金融研究方向的學科,培養出更多的博士,碩士。
織紋螺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是麻痺性貝類毒素(PSP),此海藻毒素毒性高且無法再烹飪過程中消除。食用含有此類毒素的海鮮中毒,死亡率較高。【記者教你辨認織紋螺】
有毒藻類從何而來?其他海鮮是否也會攝食此類海藻?市民如何避免食用到含有此類毒素的海鮮呢?
魚蝦放心吃,淡菜、牡蠣少吃為妙
溫州市海洋漁業局漁業產業處副處長吳瓊瑜介紹,毒素海藻就生活在海水裡,一些魚、蝦等海洋生物也會攝食海藻,但一般體內不會富集毒素。一些魚類吃到到有毒的海藻就被毒死了,所以能到我們餐桌上的魚、蝦,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貝類、螺類攝食該類有毒海藻,則會在體內富集海藻的毒素,其中數織紋螺尤其容易富集海藻毒素,所以毒性也最高。人們經常食用的貽貝(溫州人叫淡菜)和牡蠣(生蠔),也會受海藻毒素影響富集毒素,所以也曾發生過不少食用淡菜、牡蠣的食物中毒事件。而相比之下貽貝比牡蠣更容易富集毒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赤潮爆發的時候,貝類、螺類含毒的機率會大大提高。當有毒赤潮(赤潮分有毒和無毒)爆發的時候,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海藻,此時貽貝和牡蠣會富集更多的海藻毒素。若人們使用了在有毒赤潮期間捕獲的貽貝和牡蠣,中毒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赤潮期間,淡菜、牡蠣最好不要吃
吳處長表示,溫州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對溫州沿海的海水環境有監控。一旦發現有赤潮,海洋與漁業局就會對養殖戶進行監管,監測其養殖的貝類、螺類是否含有有害物質。
不過,吳瓊瑜也表示,市場上出售的貝類、螺類也會有沒有經過有關部門檢測「漏網之魚」。「如果是外地進貨的,沒有經過我們檢測,食用風險就會比較高。」
那麼,市民如何知曉近期溫州近海是否發生過赤潮,從而避免吃到赤潮期間捕獲的貝類、螺類呢?
有關赤潮信息,網民可以登錄溫州海洋漁與業網,或者上網搜索「溫州海洋環境」來查詢。對愛吃貽貝和牡蠣的網友,吃之前查詢一下赤潮信息,也能稍微降低一下「中槍」的風險。(記者 戴瑋)
名詞解釋:赤潮
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牡蠣(生蠔)
貽貝(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