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成功部屬後裔分隔300年後將回阿里山探親

2020-12-15 搜狐網

  資料圖片:2005年8月23日,身著民族服裝的臺灣少數民族汪念月與陳宗仁等在鄭州與南陽鄧州臺灣村陳姓族長陳相富相見。中新社發賈建偉 攝

  中新網11月30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三百多年前投效「反清復明」旗幟的臺灣鄒族勇士輾轉落腳鄭州,經歷多年波折後,勇士的後裔們已在河南鄧州市紮根。這批鄒族子孫知道自己真正的故鄉在臺灣,盼望多年,終於有機會到臺灣親眼看一看孕育父祖母們的那片山林阿里山,探視親人以及失散多年的族裔。

  由中共南陽市委副書記賈崇蘭,率領的南陽政經、文旅業界代表團赴臺交流訪問,29日並於圓山舉行「宛臺文化旅遊經貿合作洽談會」,除以文化表演宴饗在臺鄉親與業界人士,並以當地深刻的歷史人文、豐富的天然資源、與完善的交通運輸與投資優惠方案,向臺灣的遊客與企業招手。

  南陽代表團團員約百人,在這次參觀拜會行程裡,安排了一項非常特殊的探親活動。原來這百多人團體中,有些是臺灣鄒族的後代,相隔數隔百年後,準備回鄉探親。

  2002年,南陽鄧州張村鎮上營村四十戶兩百多位居民,從祖先遺物中發現《鄧州臺灣土番墾屯陳氏家譜》,確認自己是臺灣少數民族的身份血緣後,就在村最北邊立下「臺灣村」牌樓。臺灣村的陳姓家族並跟著申請,將身份由漢族更改為高山族。

  一直以來,村裡居民有與漢人不同的深遂輪廓與膚色,也保有非常不同的生活習俗。除熱愛歌舞外,有一首守喪時吟唱的輓歌,歌詞內容是:「回去吧,回到大洋彼岸!那裡有阿里山,那裡有日月潭……」

  陳家人依稀記得自己有位先祖,姓「依那思羅」,是高級軍官。鄭成功收復臺灣後,1661年響應反清復明口號,15歲的鄒族青年告別部落,到鄭軍部將黃廷的部隊裡作馬夫,因驍勇善戰很受黃廷器重。清康熙年間,黃廷率十萬部眾歸附清廷,22歲的依那思羅,跟著接受清朝屯墾安排的黃廷落腳鄭州,並娶當地岑氏為妻生下四子,並取其妻姓諧音改姓陳取名為年。

  後來,黃廷再次出兵臺灣,陳年託其帶次子元勳、三子元傑回臺灣阿里山老家,打算他日告老還鄉回臺灣團圓。但陳年72歲病逝鄭州後,在臺與鄭州的後代便失去聯繫。

  目前的「臺灣村」居民,已是依那思羅的第十三代子孫。這個故事2004年傳到當地臺商吳天璽耳中,被感動的她回臺幫忙南北查找陳年次子、三子的後代。終於在2005年,找到陳家在臺灣這代的族長陳宗仁與其弟陳名利,他們還住在鄧州陳家族譜所記載的「貓地幹社」,也代代口傳著一樣先祖事跡。

  之後,又經歷四年等待,臺灣村的陳氏家族終能跨海赴臺。下周,他們將跟著南陽交流團上阿里山,不過,不是觀光買茶,他們可是回家探親呢!

相關焦點

  • 南陽:「中原文化寶島行」探親聯誼活動在臺灣阿里山舉行
    12月18日,「中原文化寶島行」探親聯誼活動在臺灣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區隆重舉行。  當天上午,美麗的阿里山雲蒸霞蔚,頗為壯觀。白雲深處的特富野社區,迎來了河南探親之旅。300多年前,臺灣阿里山鄒族依那思羅等隨鄭成功部將黃廷赴鄧州屯墾,與當地其他居民和睦相處、相互交融、攜手奮鬥,歷經13代,繁衍生息,在今南陽鄧州張村鎮上營村形成了擁有500多戶臺灣少數民族後裔的「臺灣村」。雖經3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他們許多人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臺灣鄒族的風俗、習慣和禮儀,表達出他們對臺灣親人的深切懷戀和思念。
  • 臺灣阿里山鄒族探親團蒞鄧探親
    ,現在還是一家人……」10月16日,適逢重陽佳節,在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鑼鼓喧天,歌聲陣陣,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臺灣阿里山鄒族部落的探親團一行15人來到該村探訪300多年前遷居到此的宗親後裔。  王建民在致辭中說,改革開放以來,兩岸民間交流交往日益頻繁,2005年和2009年,兩岸宗親分別到上營村和阿里山進行尋親聯誼活動。當前,兩岸在文化、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展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
  • 兩岸鄒人:三百年後再相逢 族譜述說家族故事(圖)
    12月18日,10位河南鄧州「臺灣村」的鄒人代表,隨河南「中原文化寶島行」探親聯誼團回到自己的祖居地——臺灣嘉義縣少數民族鄒人聚居的部落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區,與闊別300多年的同胞見面。緊緊地握手,熱情地相擁,共同訴說流轉的時空與不變的親情。
  • 臺灣阿里山鄒族南陽探親之旅啟動
    省臺辦副主任王慶春致辭  10月16日,阿里山鄒族南陽探親之旅活動在河南省鄧州市拉開帷幕,有著「臺灣村」之稱的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迎來了海峽對岸的同宗親人  開幕式現場,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臺灣阿里山鄒人部落鄉親一行15人在臺灣少數民族民意代表簡東明的帶領下來到「臺灣村」,探訪300多年前遷居到此的宗親後裔。「臺灣村」村民們穿著節日盛裝列隊歡迎來自海峽對岸的親人。大家相見熱情擁抱,共話同宗之情,祭拜共同的祖先依那思羅夫婦。
  • 高山族後裔隱居河南300年 現居臺灣族人前來尋親
    他們祖先跟隨鄭成功部將作戰  1981年,塗徵在縣對臺辦工作,才知道這一帶的人被稱為「閩營人」,「閩營人」中很可能有一些臺灣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在這裡隱居了300多年,怕受到當地人的歧視,都隱瞞了自己的民族,而對外只說是漢族人。
  • 高山族後裔隱居河南300年 現居臺灣族人前來尋親
    他們祖先跟隨鄭成功部將作戰  1981年,塗徵在縣對臺辦工作,才知道這一帶的人被稱為「閩營人」,「閩營人」中很可能有一些臺灣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在這裡隱居了300多年,怕受到當地人的歧視,都隱瞞了自己的民族,而對外只說是漢族人。
  • 臺灣少數民族鄒人在豫後裔阿里山認親祭祖
    臺灣少數民族鄒人在豫後裔阿里山認親祭祖   新華網阿里山12月18日電(記者劉剛 應堅)臺灣嘉義縣少數民族鄒人聚居的部落——阿里山鄉達邦村特富野社區,18日迎來千裡之外的族人後裔。
  • 臺灣阿里山少數民族南陽探親之旅活動開幕(圖)
    臺灣阿里山少數民族南陽探親之旅活動開幕(圖) 2010年10月18日 14:3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十、臺灣阿里山鄒族南陽探親之旅
    阿里山鄒族南陽探親之旅(圖片來源:河南省臺辦)  2010年10月16日,旨在加強阿里山鄒族與南陽「臺灣村」交流與往來、增進同族鄉親之情的阿里山鄒族南陽探親之旅活動在河南省鄧州市拉開帷幕。  身著鮮豔民族服裝的臺灣阿里山鄒人部落鄉親一行15人在臺灣少數民族民意代表簡東明的帶領下來到南陽鄧州「臺灣村」,探訪300多年前遷居到此的宗親後裔。「臺灣村」村民們穿著節日盛裝,歡迎來自寶島臺灣的親人。
  • 臺商為河南鄧州村民尋親側記:從南陽到阿里山
    吳天璽攤開複印好的鄧州「臺灣村」陳氏族譜和鄧州陳家的委託信函,講述300年前鄧州「臺灣村」陳氏先祖遷移到河南的那段歷史。陳宗仁等人很專注地聽著。對這段事隔300多年的歷史,他們並不熟悉。不過,臺灣鄒族陳家也曾留下世代口口相傳的傳說……  晚飯後,達邦村村長武惠美和鄒族現任第九代頭目汪念月也來到了陳家,他們對這個故事相當好奇。
  • 「我是臺胞,更是河南人」
    在河南生活了30年,吳天璽為豫臺交流做了不少事,也深深地融入了當地生活,用她自己的話說,「我是臺胞,更是河南人」。一起過節的臺胞鄒瑞芝,也已在大陸生活了20年,她說:「我喜歡大陸先進的網絡支付、網約車、點外賣等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更喜歡大陸開放的胸襟和縱覽全球的開闊視野。」1990年,吳天璽隨父母來河南探親創業。
  • 從南陽到阿里山
    吳天璽攤開複印好的鄧州「臺灣村」陳氏族譜和鄧州陳家的委託信函,講述300年前鄧州「臺灣村」陳氏先祖遷移到河南的那段歷史。陳宗仁等人很專注地聽著。對這段事隔300多年的歷史,他們並不熟悉。不過,臺灣鄒族陳家也曾留下世代口口相傳的傳說……  晚飯後,達邦村村長武惠美和鄒族現任第九代頭目汪念月也來到了陳家,他們對這個故事相當好奇。
  • 阿里山少數民族盼與河南「臺灣村」村民做DNA比對(組圖)
    資料圖片:2005年8月23日,身著民族服裝的臺灣原住民汪念月與陳宗仁等在鄭州與南陽鄧州臺灣村陳姓族長陳相富相見。 中新社發賈建偉攝  資料圖片:2005年,臺灣阿里山尋親團在與臺灣村的族人共同生活了5天。
  • 鄭成功後裔披露年代最早的鄭成功族譜發現始末
    據他所知,鄭成功家譜目前現世的有三種版本即《鄭氏宗譜》、《鄭氏家譜》和《石井本宗族譜》。《鄭氏宗譜》是鄭成功後裔鄭玉海父子於1920重修的;《鄭氏家譜》沒有修譜者的姓名及修譜的年月,內容與《鄭氏宗譜》大同小異;《石井本宗族譜》是在1961年從《臺灣文獻叢刊》中《鄭氏關係文書》為底本校正出版的。這三種譜的原件或說是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或說藏於英國、日本某某圖書館、博物館。
  • 河南散落著二十個「臺灣村」,咋回事? | 豫記
    隨著媒體的廣泛報導,河南出了個臺灣村的消息不脛而走,村民想去臺灣尋根的願望也打動了很多人。  2005年8月,臺灣阿里山鄒族(高山族有13個族群,鄒族其中之一)頭目汪念月等一行五人組成的認親團來到鄧州上營村祭拜祖先。2009年12月,鄧州「臺灣村」村長湯清義、陳氏族長陳相富等高山族後裔,終於來到了他們先祖出發的地方——寶島臺灣。
  • 臺灣高山族後裔隱居南陽
    他們祖先跟隨鄭成功部將作戰    1981年,塗徵在縣對臺辦工作,才知道這一帶的人被稱為「閩營人」,「閩營人」中很可能有一些臺灣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在這裡隱居了300多年,怕受到當地人的歧視,都隱瞞了自己的民族,而對外只說是漢族人。    1982年,鄧州市(當時稱鄧縣)進行人口普查時,塗徵偶然翻看人口登記表,卻意外地發現一個人登記的民族為高山族。這個人叫陳朝虎。
  • 真相:原駐金門島國軍,無意中將鄭成功背了300年的黑鍋打碎了!
    鄭成功從殖民者荷蘭人手中奪回了臺灣,為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沒有誰懷疑。奉為正史的《清史稿》說了,鄭成功「將監國魯王沉於海中」,意在佔領臺灣島後自立為王。就這樣,將黑色的油漆桶直接扣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腦袋上。監國魯王何許人也?
  • 真相:原駐金門島國軍,無意中將鄭成功背了300年的黑鍋打碎了!
    鄭成功從殖民者荷蘭人手中奪回了臺灣,為民族的統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點沒有誰懷疑。奉為正史的《清史稿》說了,鄭成功「將監國魯王沉於海中」,意在佔領臺灣島後自立為王。就這樣,將黑色的油漆桶直接扣到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腦袋上。監國魯王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