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畢芃)以傳統技藝類為主的非遺產品,正漸漸融入當下多樣化消費的趨勢和潮流。非遺好物哪裡淘?6月5日19時30分,雲南省線上「非遺購物節」將在快手平臺啟幕,6位非遺傳承人同框直播,帶你領略雲南非遺的精湛技藝。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作為雲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之一,線上「非遺購物節」由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將於6月5日19時30分至20時30分,在快手、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雲南群文雲等平臺舉行。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此次線上「非遺購物節」將設1個主直播間「雲上融媒」和6個分直播間。屆時,賴慶國、羅珺、李興昌、李福明、段樹坤、譚知凡等6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將分別就個舊錫器、楚雄彝族刺繡、普洱茶製作、鶴慶銀器、大理白族扎染、建水紫陶燒制等非遺項目,進行在線技藝展示及產品推薦。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尹家玉、研究員胡榮梅將對雲南的非遺文化、工藝、產品等進行現場解讀,並對遴選出的40餘家擁有線上銷售平臺的非遺項目進行推介。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據了解,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多彩、彌足珍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徵,蘊含著底蘊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包容親和的價值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國務院公布雲南省國家級非遺項目105項,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非遺項目541項。「傣族剪紙」和「藏族史詩《格薩(斯)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認定雲南省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25人,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認定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420人。
活動海報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新聞助讀
個舊錫器製作技藝
個舊錫器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個舊斑錫製作分為器具製作、模具使用、裝飾雕刻、特殊工藝處理等4道工序。在特殊工藝處理環節,通過後期處理,使被破壞的結晶體狀純錫根據需要重新組織排列,使斑花生成時產生大小明暗對比。斑花肌理豐富,具有黑、白、灰耀斑相間的折射效果,從而使器型表面產生多層次和立體感強的審美效果。
目前,個舊斑錫代表性傳承人有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賴慶國等。
斑錫工藝品承載著「錫都」個舊千年的歷史文化,見證了個舊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斑錫工藝品使用個舊原產的99.99%精錫製作,是儲藏茶葉、酒、貴重藥材及食品類的最佳器皿;斑錫工藝品創意精妙,器皿典雅尊貴、光彩斑斕、璀璨奪目,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飛禽走獸、花卉魚蟲形態逼真,亦是極好的文化收藏藝術品。
楚雄彝族刺繡技藝
楚雄彝族刺繡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彝族服飾是彝族人民在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歷史環境中,在長期的山地農耕和畜牧生活中,在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傳承中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民間傳承性,主要流行於楚雄彝族自治州、峨山彝族自治縣等彝族聚居區。
楚雄州彝族服飾樣式多樣、類別豐富,可按地域劃分為「大姚式」 「龍川江式」 「武定式」三大類型,各種類型裡有若干款式,細分達40多種不同樣式。楚雄彝族服飾圖案豐富,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樹木花草、蟲獸鳥魚、亭臺樓閣,疏密有致、色彩和諧。圖案寓意豐富,如「四方八虎圖」是遠古黑虎圖騰的記憶;馬纓花紋為了紀念一個叫「咪依嚕」的姑娘;喜鵲站在梅枝上是「喜上眉梢」;燈籠紋表示「五穀豐登」。這些圖案與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成為彝族的外在標識和文化符號。
彝族服飾沉澱著彝族特有的歷史、文化、信仰、民俗、道德觀念等內容,是一部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 。
普洱茶製作技藝
普洱茶製作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雲南普洱茶傳統製作工藝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至清代,普洱茶被列為貢品,朝廷增設官茶局專司有關的茶事。雲南普洱茶主要產於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和勐海縣等地,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製作技藝。
寧洱縣普洱茶製作技藝又稱「貢茶製作技藝」,是當地茶工在千百年的實踐中積累經驗而逐步形成的。制茶者按一定標準嚴格選擇採摘地和採摘時節,遵照具體技術要求,以手摘方式採選原料。殺青揉曬環節,以特定工藝將鮮葉加工成曬青茶。隨後通過蒸、揉、壓、定型、乾燥、包裝等工序將曬青茶製成各種成品茶。
普洱貢茶獨特的傳統製作技藝、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及與之相關的民俗文化是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合理的生產流程則成為現代普洱茶工藝研發的基礎。
鶴慶銀器鍛制技藝
鶴慶銀器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鶴慶銀器鍛制技藝是白族群眾在長期農耕生活實踐中,結合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及愛美審美特點,與自身技藝相結合形成的別具特色的民間手工技藝,主要流傳於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新華村及羅偉邑、秀邑、母屯、板橋等村。
鶴慶藝人用純銀為主料,以鏤雕和純銀抽絲編盤工藝,根據所需製品的形態、規格加工而成,保留了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特徵。銀器加工分為13道工序:選材、熔煉、敲片錘揲、制模、充模、鑑刻、拉絲、金銀錯、熔化、組合焊接、清洗、打磨、拋光,製作出的產品耐看、光澤度好、抗氧化、不易變色。
鶴慶銀器造型豐富、種類繁多,工藝精湛、質量上乘,產品包括九龍壺、鶴陽八景酒具、手鐲、戒指、項鍊、耳環、銀包木碗、青稞酒壺、淨水壺等,暢銷海內外。
大理白族扎染技藝
大理白族扎染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當地也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雲南民間俗稱板蘭根)。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碾布等,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白族扎染品種多樣,圖案多為自然形的小紋樣,分布均勻,題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功能,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好評。
大理白族扎染顯示出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一千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白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織染文化。
建水紫陶燒制技藝
建水紫陶燒制 雲南省非遺中心 供圖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被譽為中國名陶的建水陶器就產於該縣碗窯村。碗窯村燒制建水紫陶的技藝始於清代道光年間,但此前碗窯村在宋元時代就已能夠燒制一般陶器,遺存至今的元代龍窯和陶器殘片即是明證。建水陶器燒制技藝由制泥、手工拉坯、溼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等工藝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稱「紫陶」,成品無鉛,無毒,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其品質明淨如鏡,叩之清脆如磬。建水陶器多以傳統中國書法、繪畫作為裝飾,風格古樸高雅,文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