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啦!
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縣
廣西巴馬的非遺產品入駐「非遺購物節」。
6月12日上午,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雲遊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正式啟動!這次「非遺購物節」,全國有近6500家店鋪參加,帶來非遺產品8萬多種,涉及各級非遺項目約4500項……海量產品中,我們注意到,定點扶貧縣正在上新!
文化和旅遊部派駐廣西巴馬掛職副縣長蔡山帝(中)與巴馬瑤娃手工紅糖技藝傳承人合影
蔡山帝(右一)來到首屆「非遺購物節」巴馬參展非遺產品蛇王酒的廠房了解情況
作為文化和旅遊部定點扶貧縣,巴馬不僅以「長壽之鄉」而聞名,還有不少非遺好產品。這次,瑤娃紅糖、蛇王酒兩款非遺產品代表巴馬亮相首屆「非遺購物節」。讓我們一起看看「糖」和「蛇」背後的故事——
「瑤娃紅糖」:只做「真紅糖」,生活也要真甜蜜
疫情防控情況良好,憋了一冬的農人著急下地幹活,把成熟的作物運出來。山水間,草木葉果的氣味混合,越攪越濃,風吹不散。
巴馬「紅糖世家」第十二代傳人張杰站在田頭,心頭卻並不暢快。眼前一捆捆甘蔗的命運牽動著他的心,去年臘月熬糖的場景不禁映入腦海:
柴火滋滋地叫,把周遭烘得很熱,鍋裡的糖泡直往外冒,稠度一秒高似一秒,灶上的手柄越轉越快,旋風一般帶起爆裂的香味兒直往身體裡鑽。就在色澤近若斜陽之際,翻攪驟然停止。不等大鍋最後一滴汁水回落,就趁熱把糖倒入模具。紅糖從抽絲到出砂,這五六秒最為關鍵,早了糖不結塊,賣相全無,晚了糖變焦苦,口感失宜。
師弟楊榮亮掌勺,已經能夠接棒師傅李耀進,以分毫不差的力道完成最後的轉化,打磨出品質極佳的紅糖。說是上等並不誇張,作為原料的巴馬甘蔗,佔盡天地風物之利,手工紅糖製作技藝歷經時光檢驗,在巴馬已經傳承了400多年……
一陣尖利的機車聲打斷思緒。甘蔗整裝待發。鄉親們直起身緩勁兒。因疫情防控要求,禁止人員聚集,製糖工作停止,張杰和鄉親們只能看著一批批甘蔗像這樣裝車,以不高的價格售往他鄉,自身收入也受到損失。
這些甘蔗將轉化成工業白糖,甚至沒啥營養價值的赤砂糖。巨大的消費需求被引向黑糖、阿膠糖、紅棗薑糖等產品,但打著紅糖名頭的多,「真紅糖」則少之又少。
巴馬瑤娃手工紅糖製作技藝傳承人在甘蔗田
「真紅糖」是「巴馬瑤娃手工紅糖技藝」第十二代傳承人相聚的「原點」。張杰原籍四川,2010年定居河池市時,從事養生地產行業,楊榮亮大學畢業後本想當老師,另兩位傳承人黃尚福和梁智在入「糖」門前都已有自己的產業。本無交集的4個人,因為對「真紅糖」的關注而走到一起。2015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赤砂糖和紅糖並非同種,市場調查顯示60%的人分辨不清,其中25歲以下群體佔多數。4個人受到極大觸動:古時紅糖是珍貴之物,逢年過節才得一塊,現在生活好了,品質卻難保障,實在可惜。「光守住手藝不行,得讓更多的人吃到『真紅糖』,了解巴馬養生文化。」練就手工製糖技藝的幾個人一商量,決定放棄其他業務,一心傳承製糖技藝。
親朋好友不理解,說他們是「著了魔」,4個人卻都覺得找到了「大事業」,越發用心經營,要做好瑤娃紅糖品牌。令他們感動的是,品牌建立的全程都得到了政府層面的支持。巴馬當地的文旅扶貧幹部不僅對傳承人及其技術改良予以支持,還積極幫著對接平臺,拓展銷路,推動產品融入現代生活。截至2019年,瑤娃紅糖的客戶群累計超10萬人次,產品銷往江浙滬粵,得到消費市場的認可,網上好評如潮,工人的生活狀況也得到改善。
生產絕不走捷徑,用「農戶+企業」的合作方式,按原生態方式種甘蔗,從種植到收割,全部採用人工作業,決不使用有蟲眼、腐爛的甘蔗,這不僅守住了手藝,還帶動近30家農戶脫貧致富。不少農戶開始學習初級的製糖工序,更多的村民正在投身「甜蜜事業」。要不是受疫情影響,錯過2月至4月的黃金生產期,紅糖產銷規模還能進一步擴大。
最近,接到文化和旅遊部派駐廣西巴馬掛職副縣長蔡山帝約請參加首屆「非遺購物節」的邀約,張杰等人很興奮。張杰說:「蔡縣長總能在大家最需要的時候,急人之所急,幫著我們找出路,這次參選『非遺購物節』,蔡縣長特別提醒我們要在傳承好手藝的同時,提高線上運營能力,多跟用戶普及非遺知識,抓住契機打出非遺產品影響力。」
同時張杰又有些「擔心」:「往年絞盡腦汁搞促銷,今年得益於文旅部門的支持,終於進入最高級的非遺購物通道,反而有庫存緊張之慮,希望客戶一次買一罐,嘗過再買。」他們還有一個期待:希望藉助「非遺購物節」,讓更多的人看到像巴馬甘蔗一樣的優質農產品,培植新的項目和市場,讓幾十位糖廠工人的生活好起來。
蛇王酒:眼鏡王蛇上直播? 淡定
跟甜蜜的紅糖相比,蛇王酒是截然不同的一種存在。即便隔著玻璃,眼鏡王蛇也有攝人心魄的能量。一瓶碩大的蛇王酒放在面前,任誰都難淡定如初。
地處巴馬賜福湖上遊的「那彎蛇王農莊」,每年繁殖生產上萬條商品毒蛇,是巴馬縣益壽酒廠蛇王酒的重點原料供應地。在2018年巴馬蛇王酒泡製技藝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前,農莊已經接待了大量慕名前來的遊客,體驗蛇王酒保健功效。
農莊創建人黃尚誠是土生土長的巴馬人。黃尚誠從小跟隨爺爺和父親在街上擺攤行醫,放學後就去幫忙看攤。初中畢業後,由於有7個妹妹要照顧,生活十分困難,黃尚誠於是輟學,專學中醫。由於行醫很多是免費治療的,有人買藥才有微薄的收入,多年來沒攢到什麼錢。窮則變,黃尚誠看中了祖傳秘方蛇王酒,1995年辦起了一家養蛇場,後來又拓建了蛇酒工廠,經年累月才有了如今佔地30多畝的「那彎蛇王農莊」。
獨特蛇種取於巴馬,又造福巴馬。巴馬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深度貧困縣,除了受限於自然環境和薄弱基建外,當地不少人是因病致貧。黃尚誠和家人看在眼裡,決定把蛇王酒打造成產業鏈,幫助人們重拾信念。
蛇王酒工序繁複,需要大量人力,由此為巴馬當地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膽大力壯的可以參加養蛇培訓,氣力弱的可以從事罐裝、包裝等工作。從化驗室,成品倉庫、白酒倉庫到清洗、消毒、包裝、質檢等車間和儲藏室,工種崗位不少。文旅部門也參與進來,幫助工廠解決基建難題。截至目前,巴馬蛇王酒直接資助巴馬縣貧困戶6戶,每年資助金額20萬元左右,提供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崗位50個。
蛇王酒不僅惠及當地百姓,還吸引了外地人。原來從事旅遊行業的壯族姑娘韋燕飛就是受益者之一。可以說,是蛇王酒改寫了她的人生腳本。幾年前,韋燕飛的愛人半月板撕裂,本來都已經不抱治好的希望,經人介紹塗了蛇王酒,連續擦服,過了段時間竟然痊癒。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韋燕飛來到蛇王酒的源產地巴馬,又親眼看到了眾多使用蛇王酒保下性命的實例。韋燕飛專程到養蛇廠表達謝意,「策劃」了一個感謝禮。遠遠看見黃尚誠走過來,她背手走上前,邊說著「送你一份禮物」邊抽手,霎時就端出一條小蛇。黃尚誠經驗老道,在感覺碰到蛇身那一刻就反手將蛇放走。這份特別禮物裡的膽量和「蛇緣」,打動了黃尚誠,他收韋燕飛為徒,傳授蛇王酒泡製技藝。
這次「非遺購物節」,韋燕飛將作為產品代表,第一次嘗試直播。其實,直播對於巴馬的許多非遺傳承人還比較陌生,但對蔡山帝來說,卻已是輕車熟路,前不久,蔡山帝還在攜程旅遊學院的平臺上「直播帶貨」,儼然變身為文旅和旅遊部公務員中罕見的「網紅」。
「蔡縣長跟我分享了做直播的經驗,鼓勵我打開思路,做足功課,找準角度,不僅要讓大家了解蛇王酒的功效,更要讓大家看到蛇王酒產地巴馬的風土人情。以貨帶人,以品養人。這一招對我這個直播新人大有啟發!」韋燕飛說。
在蔡山帝和當地文旅部門的指導下,韋燕飛精心挑選出了適合上鏡的蛇王酒,更深入研究了巴馬風土人情,把產品文案寫成了「文旅地圖」:「對蛇王酒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來我們『長壽之鄉』體驗一下巴馬特有的物候和水土,更能感受到健康和養生的原始活力。」
記者手記
從一塊紅糖濃縮的真心,到一瓶蛇王酒浸潤的氣魄,這次「非遺購物節」上,巴馬拿出的是飽含誠意匠心的非遺佳作。
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近段時間,從位於北京的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大樓走進巴馬貧困山村的蔡山帝越發忙碌。他提前一周就前往工坊,了解瑤娃紅糖和巴馬蛇王酒的準備情況,對親自體驗過的「凝結如石,破之如沙」的紅糖信心十足,還分享了跟蛇王酒廠裡的小蛇合影后的感受:非遺傳承和弘揚,需要的不僅是毅力、匠心、師道、家風,還有悟性、創意、靈感、韌度和嗅覺。當然,還需要勇氣。
推選產品參加「非遺購物節」的同時,蔡山帝還在思考:非遺要想真的形成大影響,光憑非遺產品是不夠的,要努力形成非遺產品與非遺文化結合打造成著名的非遺文化lP,擴大其扶貧功效。他還在進一步思考,如何真正實現「種草」一次非遺產品,帶動一條生產鏈條,養活一批巴馬技工;如何讓品牌契合時代特點、融入時尚元素,使民族傳統與現代社會交融,使文化功能與經濟屬性精準疊加、相得益彰。
經過歲月洗淘的非遺,好看好用好聽好吃。遵循「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非遺傳承保護已經不只是手藝人的志業,而是一步步融入百姓生活,在日常使用中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特殊時期,以線上為主會場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通過打造「非遺購物節」這一富有文化品位的電商節,讓更多人在消費過程中領略非遺產品的魅力,大大延伸了非遺所能抵達的時空,讓文化價值和當代智慧倍速傳播。我們期待這次「非遺購物節」釋放高人氣、帶貨力,助力貧困縣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全力推動真脫貧、脫真貧,為精準脫貧提供澎湃動力!
記者:王彬
責編: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