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安平是個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的古鎮,又是京津冀三省市交匯處。
主要表現在它離京津兩大城市較近,分別為50公裡和70公裡,而且與通州區和武清區接壤,或被稱為「一喊之地」;這裡的交通也十分發達,京津公路、香安公路穿境而過,其中京津公路是香河境內唯一經過的鄉鎮,儘管只有4公裡,可它卻將北京、天津和安平緊緊連接一起。以安平為起點,往東香安公路成為兩地的連接線,近年修建的雙安公路,又增加了一條新的出口,把安平的交通建設推向了新階段。而貫穿我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又把京津冀乃至大江南北連成一線,讓安平成為既有陸路交通,又有水陸交通的古鎮。
據史料記載,安平鎮建於唐代,它坐落在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疏通於明清的京杭大運河西岸。大運河既是母親河,又一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流,更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線。
千百年來,是大運河的水,滋養了這裡的百姓。早在明清時期,運河曾多次發大水而改道,其中的部分村莊如王場、閆莊、近莊等村落早已蕩然無存。百姓們紛紛搬到附近村莊,或形成新的村落,如草沙河、甘露寺等就是日後建立的村莊。運河沿線的小友垡、成辛莊、草沙河、延福屯、甘露寺、周莊、曹店、譚莊、王家擺、孫務、陳辛莊、魯家務、高莊、王指揮莊、枳根城等村的百姓,仍然居住在原址上。儘管近年來開展新農村改造,有的村已整體搬遷到新民居,但它的遺址還在。它向現代人昭示,他們的根在大運河,他們的祖先也是大運河。是大運河養育了他們,是大運河給他們創造了繁衍生息的空間。他們祖祖輩輩除在運河兩岸耕耘鋤耪外,還以得天獨厚的條件開闢了運河漕運事業。
從明清到民國年間。運河漕運十分繁忙。那時人員往來和長途貨物運輸主要靠運河漕運。安平雖然沒有大型碼頭,但它卻是漕運船隻必經之地,無論是皇船還是民用船隻都會在安平一帶渡口做短暫休息或停留。那時水運是唯一的運輸線,皇家的糧食、土特產、布匹等物資和各地向皇家進貢的物品都是通過漕船由此經過。據史料記載,歷史上僅裝貨的船隻每年多達三四萬艘,高峰時形成萬舟駢集的獨特景象。明代大文學家馮夢龍曾在《醒世恆言》中描述運河漕運船隻「舟楫聚泊,如螞蟻一般,車音馬跡,日夜不絕」。最引人矚目的是皇船,運河上裝飾最為豪華,製作最為精美的船隻,是專門供皇家使用的大黃船和小黃船,這些皇家船隻用作皇帝出巡或者到南方徵購皇宮御用物品,如瓷器、海鮮、絲綢和珍珠等。其次還有不同規格的政府官船。康熙、乾隆等歷代帝王下江南巡視,都要從此經過。當年安平一帶的平民百姓都會聚集在兩岸的河堤上駐足觀看,形成一道難得一見的風景。漕運自產生之日起,便是一項社會性很強的經濟活動,觸及到社會的很多領域,如政局的穩定、人文交流、戰爭的成敗、農業經濟的發展等等。此外,漕運還起到不屬於封建統治範疇,客觀上卻十分積極的社會作用,如促進商品流通,加強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等。
運河漕運的興旺,也給安平的百姓創造了商機。他們利用緊鄰大運河的優勢,紛紛加入漕運隊伍,或從事打漁捕撈作業,以此養家餬口。有的個人投資購置商船,有的幾戶合夥購置船隻,來往於北京、通州、香河、楊村、天津之間,從事客貨運輸。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三間房村一位姓諸葛的船商,他經營的船隻多達十幾艘,往來於京津各碼頭,是香河境內規模最大、年頭最久的漕運船隊。他主要運輸糧食、布匹、海產品、日用品等供本地採購,再把本地商品運到京津,因此大大刺激了運河沿線城鎮的興起與繁榮,形成了南北物資交流、各取所需的局面。此外,漕運也帶動了集市貿易、捕魚業、渡口、商業的發展。這一繁榮景象一直延續到光緒27年,京津鐵路通車。隨著清朝的滅亡和辛亥革命的爆發,昔日運河漕運繁忙的景象日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陸路運輸的興起。
歷史上,由於安平鎮緊臨京津兩大城市之間,戰略地位十分顯著,這裡商客雲集,來往頻繁,漸漸形成了南北各方的商品、貨物集散地,最後建立了逢二、五、八、十為集市的安平集貿市場。而促成安平集貿市場繁華的則因為交通便利,除運河漕運外,民國初年在大運河以西的三公裡處,修建了一條貫通南北的京津公路,它緊靠安平鎮。南來北往的馬車、人力車、汽車等交通工具川流不息。同時在安平鎮建立的汽車客運站,也為京津兩地,乃至大江南北的客商經營商品和貨物交流,提供了方便條件。儘管當時的京津公路基礎較差、路面凹凸不平,上下只有兩車道,但它畢竟是一條水泥預製板專用道,比起農村沙石或土路要先進很多,起碼雨雪天可以正常通行。除這條京津公路外,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安平鎮北又修建一條東西走向的香安公路,這是一條沙石路,說是公路,但要比起京津公路條件更差,遇到雨雪天在公路的路口都要橫上一條木桿,禁止車輛通行以防止道路被軋壞,晴天以後才能對車輛放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解放後的七十年。
儘管如此,當時安平鎮的交通條件在香河縣也是獨一無二的。它東有北運河、西有京津公路、北有香安公路,形成一河、兩路的交通格局,為安平的經濟發展和人員交往奠定了堅實基礎。那時,人們的代步工具主要以人力車或畜力車為主,包括去往京津二市都是以畜力車為主,只有極少數人擁有自行車。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公路上才出現以燃煤為驅動力的客運汽車。安平汽車站也在那時建成。因此京津兩地人員、貨物交往先是由大運河漕運,而京津公路建成填補了陸路運輸的空白。
那時的運河河道不像現在這樣筆直暢通,過去從紅廟閘口往北到現在的安運橋,其直線距離頂多五、六華裡,而當時的老河道,這一段距離經過七拐八繞足有二十多華裡。原因是彎彎曲曲,而大部分是死彎太多。如現在的安運橋位置。此前有一個渡口,從這裡往東大約2華裡,就是一段彎曲的舊河道。再加上舊社會兵荒馬亂、河道淤泥、雜草叢生,已經很難進行漕運了。除少數小漁船在河裡捕魚外,再也見不到昔日萬舟駢集的漕運景象了。直到1973年,在治理海河期間,河北省水利部門開始整修北運河,由石家莊地區的束鹿縣(今辛集市)民工利用將近一年時間,對這段河流進行大規模疏浚、清理並將河道取直。使紅廟閘口到安運橋、王家擺大橋之間基本形成一條直線。此後,在安運橋以北1華裡的位置,由縣政府投資建了一座非常簡易的生產橋。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投資數千萬元的一座載重量超過100噸的安運橋勝利建成通車。這座大橋的建成,成為安平連接廊坊、北京、天津、唐山到香河等北三縣的高等級橋梁,也是新建成的雙安路上的唯一一座大橋。這座大橋的建成,不僅減輕了原王家擺大橋的交通壓力,也擴大了運河兩岸人員的交往,形成一河兩橋並駕齊驅之勢。
2014年,京杭大運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安平鎮也同時進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近年來,當地政府加大了對大運河的保護力度,對運河沿線進行了清理整頓。首先停止了河道抽水挖沙等非法開採情況,杜絕了盜採盜挖現象;其次劃定了大運河的保護範圍,拆除了違章建築,達到了水清岸綠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通過統一規劃和論證,在安運橋以西建立了大運河文化休閒公園,這坐佔地十多公頃的休閒公園不僅讓大運河水更加清澈,而且兩岸綠樹成蔭、花草爭奇鬥豔,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休閒娛樂、健身場所。據悉,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融合發展,不久的將來,京杭大運河的京津之間通過治理,在2020年左右將恢復通航,古老的大運河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
解放以後,安平鎮的公路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京津公路安平段率先拓寬了路面,由原來只有上下兩車道的水泥預製板路面,升級改造為雙向四車道瀝青路面。隨後又對香安公路進行了改造,將原來的沙石路改為瀝青路面,同時對王家擺大橋、龍鳳減河大橋,分別進行了重修加固。如今,安平鎮二十九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昔日泥濘的土路,已經成為歷史。
交通條件的改善,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極大方便。過去人們出行主要靠馬車、牛車或步行,解放初期增加了自行車,而運輸還是依靠大車。進入上世紀60年代以後,逐漸出現了手扶拖拉機、大小四輪拖拉機、柴油三馬車等,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汽車、摩託車大量湧入普通農家,進入二十一世紀,全鎮汽車保有量達3000輛以上,基本取代了原有的交通運輸工具。
安平鎮交通建設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經濟建設更上一層樓,逐步縮小了城鄉差距。尤其是1996年,北京938路公交車開通至安平第一城,開始又進一步拉近了安平鎮與北京的距離,這裡的百姓首先享受到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帶來的便利。同時,全鎮以第一城為中心的環城路初具規模,成為連接安平鎮所屬29個村級公路的紐帶。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提高,縣內公交汽車也開到了百姓家門口,不僅促進了城鄉交流,也為推動經濟建設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兩河兩路從古至今,成為安平水陸交通發達的真是寫照。
鄒老師近照
文字鄒香 攝影周景峰
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說香河 聚焦香河文化產業,培植城市企業文化,關注深具探索精神的藝術家。
請將本公號推薦給你最賞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