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畔話安平】高蘭田與蹦蹦戲

2020-12-25 騰訊網

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前些天,報紙上登載一條消息稱,河北省有十多個地方戲曲劇種,已經消失。而流傳於京津冀大運河一帶的「蹦蹦戲」,也名列其中。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聯想到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曾經讓京東大運河沿線的老百姓引以自豪的鄉土劇種。竟在今天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免令人遺憾。

提起蹦蹦戲,也就是現在的西路評劇,就不能不提高蘭田,他是蹦蹦戲早期的著名的民間藝人。他和蹦蹦戲另一位創始人王殿佐同為香河人。以大運河為界,王殿佐的祖籍為香河縣安頭屯鎮鐵佛堂村。高蘭田的老家為安平鎮延福屯村。近年修建的雙安公路將一東一西兩個村串聯在一起,由過去五十多裡路程,縮短到十多裡。兩位同為蹦蹦戲的領軍人物,且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故有東王西高之說,由於年輕時看過高蘭田的演出,又接觸過他本人,所以本文只粗淺的談談高蘭田與蹦蹦戲的淵源。

高蘭田,藝名高蘭芬,俗稱高老闆。生於光緒二十八年,即1900年,卒於1976年11月。直到今天在運河以西的延福屯,以及安平、通州,武清一帶。上年歲的人提起高蘭田或高老闆對其生平都略知一二,原因是他早年帶領弟子們,經常演出於京東大運河沿線各村鎮,以及北京、天津等地為當地老百姓送去歡樂。關於高蘭田的出生地,一直眾說紛紜。較集中的說法有三,一是出生在天津靜海縣;二是出生在武清縣一帶的小王莊、河西務;三是出生在通縣的大務、小務一帶。這幾種說法,無論是哪一種,都沒能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關於他的出生地一直是個迷,直到1976年老人去世。多年來,為搞清他的身世,筆者曾多次走訪高蘭田生前的鄰居、弟子及後人,包括80多歲的老人,如馬勤、李會民等,他們仍然不能肯定高蘭田的確切出生地。就連與他生活多年已經64歲的外孫杜茂森,從小和外祖父在一起吃住,都說不清外祖父的身世。杜茂森回憶說姥爺是在1976年大地震時在地震棚去世的,終年76歲。姥爺在世時從未提起過他到底是在哪兒出生的。許多人推測,高蘭田生前三緘其口不說自己準確的出生地,一是可能不願意回顧童年的辛酸史,引起心情不快。二是可能和當時許多戲曲藝人一樣,從小就被人販子拐賣,由於年齡太小,確實說不清楚自己的確切出生地。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也是不鮮見的。例如:相聲演員侯寶林、評劇演員小白玉霞、六歲紅等,直到去世都不知自己的身世和出生地。高蘭田幼年時,展轉到延福屯投奔到一位舅舅家,並在此落戶,爺倆相依為命,此時蹦蹦戲在京東香河、玉田、寶坻、薊縣、通縣一帶非常盛行。其中王殿佐就是創始人之一,他主攻青衣,在蹦蹦戲時期有拼命王之稱,而高蘭田屬於蹦蹦戲藝人中承上啟下的第二代。

據史料記載,王殿佐出生在1872年,高蘭田比王殿佐整整小了二十八歲。著名評劇劇作家胡沙回憶:「1958年,我有幸訪問了蹦蹦戲最老的演員王殿佐,他是清光緒元年生人。在我訪問的那年,他已經八十六歲了。他的弟弟王殿良,那年已經六十九歲了。」王殿佐告訴我說,「我十九歲那年寶坻的金葉子,韓九齡等八、九個人。從寶坻,帶著戲班到了香河縣,在鐵佛堂見到了我,約我參加了他們的班社。一同來到北京的東安市場唱蹦蹦戲。」從胡沙的回憶我們推算,高蘭田藝術的黃金時期應該是在民國初年。也就是1915年左右,那時正是蹦蹦戲蓬勃發展階段。當時成兆才在唐山一帶已經大紅大紫,作為評劇創始人的成兆才,既能寫戲,又會表演。他組織成立的「警示劇社」頭班,已經紅遍京津冀和東北三省。劇目也十分豐富,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使蓮花落完成了從曲藝說唱到戲曲表演形式的變革,成為一個新劇種——唐山蹦蹦戲。而王殿佐就是受到成兆才的影響,在成兆才創立唐山東路蹦蹦的基礎上,以京口兒演唱蓮花落被稱為北京蹦蹦戲。使這兩個姊妹劇種——唐山蹦蹦戲和北京蹦蹦戲,逐漸演變成東路評劇和西路評劇。可以說東路和西路是一脈相承或稱東路的一個分支,只是唱腔與表演風格有別。成兆才,王殿佐兩位藝人是東路和西路蹦蹦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也是高蘭田演唱蹦蹦戲的領路人。在這兩位大家的指引下,他成立了高蘭田蹦蹦戲班社。並以高蘭芬的藝名常年出於演出於北京、天津、武清、香河、通縣、寶坻和保定、張家口一帶,這期間高蘭田不僅學會了許多劇目,而且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他的代表劇目有「老媽開嗙」、「打狗勸夫」、「燒骨計」、「劉翠屏哭井」、「馬寡婦開店」、「大劈棺」、「黃愛玉上墳」等大小几十齣戲,在觀眾中有較強的號召力,每次演出都受到熱烈歡迎。高蘭田年青時嗓音高亢清脆,同時吸收借鑑了河北梆子的唱腔,把梆子穗巧妙地揉進自己的演唱之中,既有河北梆子之韻,又不失蹦蹦戲之神,加上他的表演細膩傳神。他唱一出紅一出,受到戲迷熱烈歡迎。舊社會藝人之間受不良風氣影響,同行是冤家,互相嫉妒、互相拆臺甚至有你無我的情況屢見不鮮。具體行動上則採取人身傷害的手段,達到消滅對手的目的,高蘭田就是受到傷害的藝人之一。他們看到高蘭田藝術,如日中天的發展勢頭。竟暗中在水碗裡下藥將高蘭田嗓子損壞,造成嗓音嘶啞,使這位當年有鐵嗓鋼喉美譽的藝人,不得不被迫暫離舞臺,這時他還不滿三十歲。後經多方求醫,嗓音有所恢復,但仍然廝啞。之後不得不由青衣花旦,改演由老旦、彩旦應工的角色,為年輕人挎刀。雖然主角演不成了,他就在配角上下工夫,加強身段的表演。通過細膩的刻畫人物,認真挖掘幼年練功時的內在潛力,達到形體和表演完美的統一。

在舞臺上,高蘭田唱戲從不惜力,無論是主角、配角一律認真對待,唱做念表極為認真。據高蘭田的鄰居李仕剛介紹,高蘭田在後臺,沒化妝時,一般人看不出他是唱青衣花旦的,倒像是唱大武生的。因為他是個一米八以上的大塊頭。這對於唱旦角來說,絕對是個缺憾。但解鈴還須繫鈴人,在化妝室,高蘭田穿上戲裝以後,裙子離腳面懸空三寸以上。外行人以為他穿錯了戲裝,或把裙子系的過高了。而一登上舞臺,他的裙子卻蓋住了腳上穿的彩鞋。在舞臺上聰明的高蘭田十分懂得揚長避短的道理,知道自己個子高,就從幼年開始苦練腰腿功。年長日久,他像變戲法一樣,竟創造了縮腿暗蹲身子走臺步的方法,這種自創的臺步,如果走一會兒,一般人也能做到。可那時高蘭田在臺上要主演三四個小時的一出大戲,都要如此「縮腿」。不但走慢步「縮腿」,在跑疾步圓場中也要「縮腿」。按照古代婦女是「笑不露齒,行不露足」的要求,功夫差的演員跑圓場時,常常將腳上的彩鞋露在裙子外面,而高蘭田跑圓場,不但不露彩鞋,而且如風吹浮萍,似飛燕掠波。在傳統戲「王定保借當」中他扮演張春蓮和妹妹張秋蓮上公堂告狀一場,其中就有一段載歌載舞的跑圓場,且邊唱邊舞,是一段非常吃功夫的戲,他表演的非常到位,許多戲迷對此讚不絕口。

為了避免身高,邁步大,高蘭田還借鑑其他戲曲藝術家,採用「橫步」的走法,走起來輕盈嫵媚,流麗端莊。如他在「劉翠屏哭井」中扮演的劉翠屏,當聞知丈夫被自己父親、弟弟殺害的兇信時,在表演奔喪路上的臺步,充分利用水袖的變化,同時採取了邊走邊唱的「橫步」快走方法。既表現出劉翠屏的悲切心情,又增加了人物的感染力。這場戲也是高蘭田表演中的一絕。許多人聽他的戲時,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看他跑圓場的。這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高蘭田身上的具體體觀。在同行藝人中,高蘭田的藝術是不多見的,更是出類拔萃的。

從上世界三十年代開始,高蘭田經常帶領蹦蹦戲班,行走在大運河沿岸的京津冀城鄉各地,尤其在農村,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每到一地演出,場場必滿。據成振紅回憶,大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高蘭田落戶在延福屯村,成立了蹦蹦戲班,同時將自己拿手劇目傳授給弟子,在戲班中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他還在演出實踐中廣收弟子,傳授技藝,發現好苗子,便更加嚴格培養,因此造就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弟子如:李景龍、李仕續、李澤餘、高德沾、高德極、高德治、李芹、李澤仁、李寶生、李華等。這期間,他們上演了大量傳統劇目,如打狗勸夫、老媽開嘮、馬寡婦開店、馮奎賣妻、小借年、孫繼皋賣水、劉公案、殺子報、哭井、王少安趕船等幾十齣戲。同時在春節、三月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還上演應節戲,深受群眾歡迎。

高蘭田領導的戲班所在地延福屯村,是個距大運河很近的一個集市,每月逢農曆三、六、九日為趕集日,逢年過節人們白天趕集,晚上看戲,河東河西的百姓聽見三通鑼鼓聲,紛紛趕來看戲,其樂融融。在解放後的五十年代初期,筆者曾觀看過他們的演出。那時高蘭田已經50多歲了,儘管嗓音仍然嘶啞,但唱腔、身段、表演仍然十分到位。演小姑賢時,樂隊中打梆子的有事,高蘭田在劇中演彩旦應工的婆婆,他拿起梆子,邊打邊唱,十分符合人物特徵,不時引起觀眾的陣陣掌聲。解放後,高蘭田和他所在的延福屯劇團,不僅演出傳統戲,還配合形勢演出現代戲如劉巧兒,小女婿,小二黑結婚,婦女代表等。高蘭田雖然歷經清末,民國和新中國三個不同年代,但他對藝術從不保守。接受新事物較快,懂得與時俱進,皆因他有紮實豐富的文化底蘊。據李仕剛介紹,高蘭田通曉四書五經,對古典文學有著特殊的愛好。演戲之餘他手不釋卷,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巧妙地運用到劇中人物上來。他手中曾藏有數十卷蹦蹦戲大戲考以及四大文學名著,三言兩拍,七俠五義,劉公案等古典文學和戲文。可惜這些陪伴他一生的文學名著毀於文革中,不然,可能是一批價值較高的文獻資料。

高蘭田是評劇《蹦蹦戲》早期的著名民間藝人。他的成名要先於評劇早期名旦月明珠和評劇四大名旦李金順,白玉霜,劉翠霞,愛蓮君等。在舊社會的民國年間,蹦蹦戲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因為他來自民間,來自農村比不上崑曲、京劇等高雅的殿堂式藝術形式。但他的劇目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唱詞通俗易懂,演唱生動活潑,很受底層民眾的歡迎。登不了大雅之堂,高蘭田就帶領戲班輾轉於北京,天津、張家口等大中城市的貧民聚集區,包括趕廟會,撂地攤演出。像北京的天橋,鼓樓,什剎海,天津的南市等,都是高蘭田經常演出的地點,雖然演出場所簡陋,卻成就了高蘭田的藝術,同時也獲得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認可。

1987年,筆者曾到中國評劇院,訪問過著名老演員鴻雲霞,那時她已經退休在家,專心致力於向學生傳授評劇白派藝術。她是小白玉霜的長期合作者,多年為小白玉霜挎刀(配角),解放前曾與新鳳霞合作,是個多面手的演員,鴻雲霞既能演正工青衣,花旦戲,也能演老旦,彩旦戲。還能反串丑角。解放後曾在小女婿中扮演羅寡婦,在鍋碗丁中扮演惡婆婆,在向陽商店中扮演陳老奶奶等角色。她回憶說:「解放前在天津演戲時,曾得到過高老闆(高蘭田)的幫助和指導,高老闆唱戲從不保守,對藝術精益求精。同行向他問藝,他有求必應,我在鍋碗丁中演的惡婆婆、馬寡婦開店中的馬寡婦,都得益於高老闆的指點和幫助。」筆者在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晚會中,曾多次採訪著名演員馬泰,包括他來香河時,我也對馬泰進行了訪問。在談到高蘭田的藝術生涯時,馬泰稱高蘭田是評劇早期演員中的佼佼者,他的演唱和刻畫人物都有獨到之處許多當年青年演員的唱腔和表演都有高蘭田的影子。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評劇院的一些中青年演員曾多次到高蘭田家中拜訪,向他問藝求教。評劇愛派創始人愛蓮君之妹愛令君和石家莊、滄州、保定以及東北地區的評劇團,到京津一帶演出時,許多著名演員都專程拜訪高蘭田,向他求藝虛心聽取他的意見和建議。高蘭田也通過看他們的表演,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指出不足,使他們受益匪淺。高蘭田通過無私的向他們傳授技藝,受到同行晚輩的尊重和敬仰。1958年,中國評劇院恢復了幾齣西路評劇,高蘭田非常高興,對青年演員寄予很大希望。

高蘭田對藝術精益求精,對演員要求嚴格。雖然是民間藝術團體,卻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是演員或樂隊成員都要保持「一棵菜」精神,不許互相嫉妒互相拆臺。徒弟學戲時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嚴禁打鬧、說笑。在後臺,任何人不準坐在戲箱上。在舞臺上,演員的戲裝要保證寧穿破、不穿錯,確保演戲時的完美統一。據杜茂森回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曾多次隨姥爺到通縣大務,武清縣小王莊等地的劇團去教戲,每到一處,都嚴格教育徒弟,無論臺上演戲,臺下做人,都要實實在在,嚴肅認真,把最好的狀態呈現在舞臺上,塑造好每一個人物形象,確保每出戲的演出質量和效果。李仕剛回憶說:「我的父親李澤餘是高老闆的入室弟子,專攻小生。教戲時,高蘭田對學生非常嚴格認真。解放前每次演戲前,都要先拜祖師爺,無論哪個徒弟學戲演戲都一律如此。拜祖師爺雖然帶有封建色彩,卻體現了高蘭田一絲不苟的嚴謹精神,對演員的藝術發展起到很大作用。高蘭田在演唱中常有河北梆子味道,但又未失掉蹦蹦戲的特點。」據成振紅介紹,高蘭田在表演上,注重吸收其他劇種的長處,將河北梆子唱腔中的「梆子穗」非常巧妙的融入自己的演唱藝術中來。他的唱腔讓人聽起來既有河北梆子成份,又不失蹦蹦戲的濃鬱鄉土氣息。由於蹦蹦戲形成於香河、通州、玉田、寶坻一帶,因此令人十分親切。清末民初,王殿佐為首的戲班常年演出於北京天橋,鼓樓,什剎海一帶,而高蘭田則活躍於北京、天津及附近的地區,形成一南一北兩個流派並駕齊驅之勢,為蹦蹦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後,儘管蹦蹦戲的演出逐漸減少,仍有一些劇團活躍於城鄉各地。高蘭田作為德高望重的蹦蹦戲老前輩,仍不時被外地劇團請去教戲。那時正是大躍進和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儘管當時生活條件很苦,但民間劇團非常活躍。在此期間他先後收了一百多個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

高蘭田對藝術的嚴謹,還體現在他對藝術的尊重。他一生演過一百多出戲。在臺上唱、做、念、表嚴肅認真,而在臺下決不賣弄。今年七十五歲的劉永祥回憶說:自己年輕時和高蘭田同在一個生產隊幹農活。勞動中間休息時,有的小青年不知深淺,讓高老闆唱一段蹦蹦戲。高蘭田非常嚴肅的回答:想聽戲到劇場,想學戲到家裡學。他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扯著嗓子大喊大叫,既是對戲曲藝術的褻瀆,又是對演員的不尊重。高蘭田臺上演戲,臺下做人,表裡如一,充分體現了一名老藝人的高風亮節。他早年唱戲,確實積攢了一些錢,但他把有限的錢,用來資助更加貧困的弟子和同行。他年輕時投靠了一位雙眼失明的老人,稱他為大舅,並將其養老送終。高蘭田自己無兒無女,後來抱養了一個女兒,也就是杜茂森的母親,他們祖孫三代一直住著解放前留下的三間土房,直到1976年地震,高蘭田去世後他家才翻蓋了新房。

高蘭田一生清貧,但他無怨無悔,把蹦蹦戲藝術視為自己的生命一樣看待。文革期間她所珍愛的戲裝,和其他行頭被造反派分的分,燒的燒,毀的毀。高蘭田痛心疾首,他曾含淚對李景龍、李仕武、李澤餘等弟子說:你們不要看他們現在鬧得這樣歡,這玩意兒早晚有出頭之日,我看不見了,你們年輕人看得見。果然,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戲曲舞臺很快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

查閱資料

最近,廊坊市文化局公布了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其中一項為西路評劇項目,有一名安平籍的同志入選為香河蹦蹦戲即西路評劇的傳承人。中國評劇院著名西路評劇演員張淑桂多次來香河傳授技藝,讓人們看到這門古老藝術的一絲曙光。儘管,完全恢復蹦蹦戲藝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畢竟露出了可喜的萌芽,希望有關部門再幫一把,扶上馬,送一程,讓蹦蹦戲這門古老藝術有朝一日再次煥發出新的光彩。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成振紅、李仕剛、馬勤、王有富、劉永祥、李會民及高蘭田的外孫杜茂森等提供的情況,在此表示感謝。)

鄒老師近照

文字鄒香 攝影周景峰

選擇一個公眾號,就是選擇一種文化以及價值觀。

說香河 聚焦香河文化產業,培植城市企業文化,關注深具探索精神的藝術家。

請將本公號推薦給你最賞識的人

相關焦點

  • 【大運河畔話安平】獨具特色的草沙河村
    在香河地圖上很難找到的一個小村,曾經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個渡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還存在一座尼姑庵,一個蘆葦塘,這在運河以西,乃至京津冀三地接壤處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就是安平鎮的草沙河村,現在的運河新村。 歷史上,草沙河是個名副其實的移民村,全村300多口人,聚集著鄒、劉、曹、王、成、羅、周、馬、李、鄭、高等十多個姓氏的村民。
  • 【大運河畔話安平】水陸交通在安平
    以安平為起點,往東香安公路成為兩地的連接線,近年修建的雙安公路,又增加了一條新的出口,把安平的交通建設推向了新階段。而貫穿我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又把京津冀乃至大江南北連成一線,讓安平成為既有陸路交通,又有水陸交通的古鎮。據史料記載,安平鎮建於唐代,它坐落在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疏通於明清的京杭大運河西岸。大運河既是母親河,又一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流,更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命線。
  • 亦城史話 | 郭村「蹦蹦戲」
    郭村「蹦蹦戲」旱年郭村有「蹦蹦戲」(蹦蹦戲即由蓮花落髮展形成的,現在評劇的前身), 在方圓幾十裡地遠近的村莊中未聞再有者,每逢郭村唱戲,附近村莊前呼後應,擁途塞路,觀者甚眾,頗負盛譽。郭村劇團,開始只唱河北梆子,後來也唱評劇,當時的評劇被稱為「蹦蹦」, 所以當地人都習稱「郭村蹦蹦戲」, 而且唱蹦蹦的名聲逐漸地超過唱河北梆子,劇團組建之初是由村中竇家、楊家、郭家及社會上一些零散藝人組成,約四五十人。
  • 安平大運河旅遊碼頭地點曝光,初具規模!
    ,偶然看到大運河邊上新建起了一個碼頭。此外,有網友爆料,安平已經有一處旅遊碼頭修建完畢,並提供了一個照片,一起來看下吧。從圖片中可以看到該碼頭呈E字形狀,能停靠3個遊船。不過,碼頭的具體位置小編尚不清楚,有知道的網友可以留言反饋。
  • 「大運河畔·凝望和參悟」論壇在通州區圖書館舉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8日訊 11月15日,2019北京·通州運河文化藝術節「戲說運河」系列講座之「大運河畔·凝望和參悟」論壇在通州區圖書館舉行,脫口秀文化評論人、影視導演江小魚,大型實景演出導演、舞美設計家嚴文龍,作品覆蓋大江南北的環境建築浮雕藝術家安建達,暢銷書京味作家劉一達出席了此次論壇
  • 【大運河畔話安平】乾隆御賜「義得千頃」
    原來,延福屯村坐落在大運河以西,相距只有一裡多地。當年村裡農民們以種地為生,生活十分困難。該村以李姓為主,佔全村六百多戶的50%以上,但大多數為赤貧,過著糠菜半年糧的日子。因此,全村民心浮動,時常出現打架、爭搶等不安定因素,其主要原因是貧窮。當時,村裡有位名叫李伯頃的秀才,家有良田近千畝,是當地數一數二的財主,考中秀才以後,李伯頃大發惻隱之心。
  • 大運河畔的火車站
    大運河畔的火車站京杭大運河從北京通州出發,一路逶逶迤迤向南,穿過天津唐官屯九宣閘,來到河北省地界,然後縱貫青縣南北,又日夜不停地奔流而去在。與青縣大運河並排而行的,就是聞名遐邇的京滬鐵路。那裡,有一個不大不小的火車站——青縣站,1992年一紙調令,我來到青縣火車站當了站長。來青縣之前,我也在別的車站當站長。青縣站百餘職工,絕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的青縣人。
  • 大運河孔雀城 水畔南加州風格莊園
    隨著北京市內房價的快速增長,很多中產階層也發現自己距離購置水畔林間休閒居所的夢想越發遙遠。而在從市區驅車40分鐘即可到達的大運河畔,大運河孔雀城項目正在推出第五期新品,記者近日前往探訪。  產品類型:庭院花堡、湖畔私院、花園洋房  主力戶型:216-251平米庭院花堡五居、98-101平米花園洋房三居、153-190平米躍層四居  裝修情況:毛坯  價格:項目均價9200元/平米;庭院花堡均價10500元/平米  交房時間:2015年5月  產品亮點  贈送面積突出高附加值  據大運河孔雀城工作人員介紹
  • 安平進京又添新方式!
    太快了,簡直是神速,上星期才報導的安平運河文化公園碼頭建成,今天遊船就已經開始試通航了!
  • 聚焦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 無錫古運河畔好戲連連
    9月3日晚,以「融合 創新 共享」為主題的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無錫啟動。【「音舞詩畫」中開幕 無錫古運河畔好戲連連】晚上八點,在無錫清明橋畔,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融合創新共享 七大板塊領略運河之美】本屆運博會為期五天,主會場設在無錫,分會場設在淮安,共安排7大板塊、15項重點活動,傾力搭建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
  • 大運河畔再添新地標 「非遺三館」來了
    大運河畔博物館群落再添文化新地標,大運河紫檀博物館將落地於拱宸橋畔。值得一提的是,屆時還將在登雲橋南側橋底打造1500㎡「木文化」匠心廣場,與室內的紫檀博物館一體化運營。大運河南端,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非遺館)、杭州手工藝活態館、大運河紫檀博物館,「非遺三館」齊聚首,拱墅人又多了逛玩新體驗。
  • 世界遇見大運河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中心執行副總導演,2010「走進世博」啟動儀式總導演,G20杭州峰會文藝晚會《最憶是杭州》主創團隊,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這一次,有著一長串頭銜的崔巍搖身一變,變成舞蹈劇場的魔法師,成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播者。    崔巍決心在世界的另一端,尋找大運河故事的回音。    杭州歌劇舞劇院用了整整3年創排《遇見大運河》。
  • 喚醒大運河畔「夜經濟」 南潯古鎮創意市集開張
    舉目是鱗次櫛比的仿古徽派建築,橫跨兩岸的新建廊橋與夜市的燈火,讓大運河頔塘故道的水波也蕩漾起色彩。近日,「潯夢環遊」南潯古鎮創意市集在古鎮北部景區開張。夜市點亮了千年大運河畔,也帶動古鎮「夜經濟」蓬勃發展。
  • 大運河畔,美好生活乘「運」來
    大運河,一條流光溢彩的文脈之河,不僅形塑了沿線城市的文化文藝形態,也在今人的傳承、創意、創新中,浸潤於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移步換景 打開運河千年文脈千年大運河,半部中國史。三大展覽中,「運河城市文旅精品展」以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成果展示為主線,除設置省內設區市展館,還邀請北京、洛陽、嘉興、湖州、杭州等25個省外大運河沿線城市參展,觀眾們在移步換景之中,不覺打開了千年文脈。
  • 河北滄州:「奇思成妙對,新桃換舊符」,八仙桌畔話春聯
    河北滄州:「奇思成妙對, 新桃換舊符」,八仙桌畔話春聯採風網滄州站趙志忠報導:2020年1月19日上午,河北省滄州大運河之畔古色古香的清風樓內座無虛席,由《滄州日報》社主辦、主題為「奇思成妙對, 新桃換舊符」的文化八仙桌訪談節目正在進行中……「文化八仙桌」系列訪談由
  • 北京通州區大運河畔 「三廟一塔」南廣場開建
    通州大運河畔,「三廟一塔」南廣場日前啟動建設。這座廣場和綠化設計總面積2.6萬平方米左右。建成後將再現通州八景之首——「古塔凌雲」景致。該廣場北側為通州區地標性文物「三廟一塔」,即文廟、佑勝教寺、紫清宮和燃燈佛舍利塔;南側為北關大道;西南側為西海子公園一期;西北側為西海子公園二期。
  • 著名鋼琴家郎朗成為中國大運河杭州代言人
    昨天,千年古運河邊傳來新消息——著名鋼琴家郎朗成為中國大運河杭州代言人,並將郎朗音樂工作室落戶運河畔,接下來這位國際知名的鋼琴家將肩負起形象代言人的職責,在千年古運河畔奏響文化「新曲目」。   發布會上,擁有「國際鋼琴大師、聯合國和平大使」等諸多沉甸甸頭銜的郎朗先生,接過形象大使的榮譽證書和獎牌時,說:「感覺非常沉甸甸,深感責任重大。」
  • 京杭大運河詩詞頌 第三期
    李銀芳京杭大運河通航南北喜千家,一路商機一路花。國富民強今實現,詩詞細琢贊奇葩。 楊永侖子牙河畔野外徜徉滿目新,一灣澄碧駐白雲。片片綠蔭擁錦繡,橋畔船灣。 小路曲彎彎,如畫天然,濛濛細雨化甘泉。歲月悠悠多少事,舊夢新圓。       大運河運河西畔駐人家,早起耘田夜紡麻。地覆天翻千百載,雲間地上享甜瓜。
  • 大運河畔小河直街二期開街 走的都是「文藝範」
    珠寶定製、品茶賞香、攝影繪畫……這些藝術氣息濃厚的工作室,如今都匯聚到了一個地方——杭州大運河畔的小河直街
  • 運河畔非遺文創煥新生 大數據畫像江蘇大運河文旅消費
    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正在進行當中,巨型胖娃娃「福運來」、「喜運來」坐鎮迎客,運河沿線各地非遺文創攜手亮相。如何打造運河IP,釋放文旅融合的潛能?如何連結數字經濟、創新業態,讓運河畔非遺文創煥然新生?無論是在「運河文化創意展」,還是「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上,與會嘉賓們給出精彩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