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縣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是中國上古史中南蠻的一支,人稱八蠻,蠻頭是八部大王。
保靖縣境內重山疊峰,嶺谷相間,地貌類型齊全,山、丘、崗、坪交錯分布,
屬以中山、中低山為主的山地地貌,
顯現出西北和東南高、中間低的「馬鞍形」地貌輪廓。
縣境西北有川河界、白雲山、香火山、靈角山四大山脈綿延,
海拔900米以上山峰達331座,
白雲山主峰白雲寺海拔1320.5米,為保靖縣群峰之首。
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遊開發前景的母親河
僅縣城遷陵至裡耶河段就有漢代四方城遺址
摩天石刻「天開文運」
江口紅石林
陡灘民族風情
碗米坡生態平湖遊
首八峒八部大王廟
魏家寨西漢古城
裡耶秦簡等60餘處景點
呂洞山
小寨溝
苗家邊牆
保靖縣地,春秋戰國時為楚地
楚威王三年(公元前337年),建黔中郡
轄境有今湖南省西部及貴州省東北部。
公元前280年,秦攻取楚黔中,但不久被收復。
公元前277年,秦又攻取巫郡、黔中郡及江南地,設置黔中郡,轄境包括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慶市黔江流域,保靖在黔中郡中部。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
將湘西五溪地置遷陵縣,其治所在今遷陵鎮東酉水北岸的乳香巖,地名「四方城」。
西漢後期,王莽改遷陵為遷陸。
東漢復遷陵,仍隸武陵郡。
三國、兩晉時期,仍屬武陵郡。
南北朝時期,宋孝建元年(454年)置武陵太守,
齊復武陵郡,改遷陵為零陵縣。
梁置沅陵郡,設大鄉縣,零陵析入大鄉,隸屬沅陵郡。
隋唐因之。
唐貞觀九年(635年),析大鄉部分地域置三亭縣,因縣西有三亭古城故名,其治所堡子街(今遷陵鎮后街坡),隸屬辰州。
武后天授二年(691年),析辰州大鄉置洛浦縣,以縣西洛浦山故名,其治所在保靖縣西南,地名「西洛」(今大妥鄉甘溪村),隸屬溪州。
天授三年(692年),分大鄉、三亭兩縣隸屬溪州。
長安四年(704年),改屬錦州。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又復三亭縣,仍隸屬溪州。
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改三亭縣為保靜州。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改為羈縻保靖州,隸屬於荊湖北路。
元初改稱保靖州,屬新添葛蠻安撫司。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為保靖州軍民安撫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改安撫司為宣慰司,
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升為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直屬湖廣布政使司管轄,後改屬湖廣都司,領長官司二,即五寨長官司和竿子坪長官(今鳳凰地)。
雍正四年(1726年)設同知,
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歸流」(革除土司世襲,實行派任流官的制度),廢除土司制,設置保靖縣,縣治遷陵,隸屬永順府。
1949年11月至1952年10月,屬永順專署。
1952年10月,永順專署撤銷,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區。
1954年3月,湘西苗族自治區改稱湘西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20日湘西苗族自治州改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均屬其管轄。
土家族男子老人,穿無領大袖滿胸衣,
青年人,頭包青布帕或白布帕,呈人字路,著對胸衣,多排布扣,褲子為青、蘭布加白布褲腰,鞋子是青面白底。
婦女,頭結髮辮,纏以白布帕或青絲帕,不包人字路。
未婚女子,有的將髮辮垂於背後,而更多的是盤於頭上,婚後則將髮辮改挽成髻,束於網套。
衣長大無領,袖管短而袖口大,向右邊開襟胸,襟胸和袖口滾有寸寬五色花梅條或絲繡花條。
褲亦喜蘭、青布,白褲腰,褲腳大而短,口沿上端貼花梅條,或絲繡花條。
鞋稍尖,青面白底,鞋面繡花。
耳上吊金銀質耳環,手腕戴銀質或玉石手圈,手指戴金銀戒指,胸前掛「牙錢」,上系有銀練、銀鈴、銀牙扦、銀珠子等一大串,行走時叮噹作響。
土家族小孩(包括漢族)的服飾突出在帽子上,按年齡、季節確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頭帽」「魚尾巴」「風帽」。
苗族男子服飾較女子服飾簡單,頭纏長1至3丈的青棉布帕,纏成斜十字形。
上身著白、青、藍色或花格(或花條)的棉布料的對襟衣,有7對扭扣,
下身著青、藍色棉布料大筒褲,腳裹3寸寬、丈餘長青棉布裹腳,勞動時腰束布帶。
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複雜。
婦女穿無領花衣,著白褶裙、蓄長發織辮子,用長條青布(父或母喪亡後可用白帕)帕疊成前方後園的螺形包頭。
衣褲均鑲有花邊,頭、頸、胸、手均配戴銀飾。
腳纏青布裹腳,穿船形花鞋。
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由專門從業匠人製作。
從製作的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
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鳳冠、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籤、扣絆等。
從造型上分也是五花八門,僅耳環一項就可分瓜子吊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圈圈耳環等十餘種。
這些精美的首飾,只在節慶日或趕場時佩戴,平時常戴手鐲、戒指、圈圈耳環而已。
保靖境內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遊開發前景的母親河,
僅縣城遷陵至裡耶河段就有漢代四方城遺址
摩天石刻「天開文運」
江口紅石林
陡灘民族風情
碗米坡生態平湖遊
首八峒八部大王廟
魏家寨西漢古城
裡耶秦簡等60餘處景點。
保靖縣自古為土家族、苗族繁衍生息之地,文化積澱深厚,旅遊資源豐富。
如:三萬年前的東洛舊石器時代遺址
漢代遷陵縣城(四方城)遺址
戰國糧窖和湘西僅有的漢代青銅冶煉場
春秋戰國古墓群
唐代的酉水巖墓葬
明代史稱「東南戰功第一」的土司彭藎臣營造抗倭戰艦艨艟的遺址
酉水摩崖石刻之最「天開文運」
土家族調年節、擺手舞、茅谷斯、哭嫁歌、打溜子、唱山歌以及苗族趕秋、四月八、挑蔥會、武術、猴兒鼓、唱苗歌、趕邊邊場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等。
保靖紫砂陶當前探明的儲量為16億噸,居全國第一,使之獲得「中國紫砂陶之鄉」美名。
其陶土焙燒收縮性小、強度高、耐酸性好,是一流的酒類包裝容器原料,
被業內贊為「會呼吸的酒瓶」。
約13種國內名酒的酒瓶均出自保靖。
保靖黃金茶源於距今400多年古老、特異、珍稀的地方野生茶樹品種資源。
註冊了「保靖黃金茶」國家地理證明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