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亮相臺灣社區 感動眷村老兵(組圖)

2020-12-14 中國臺灣網

眷村祖孫三代一同觀看魅力北京圖片展。(中國臺灣網 高斯斯 攝)

  中國臺灣網4月13日臺南消息 12日晚間,京味文化之旅藝術團來到臺南長榮新城社區進行第五場文藝演出,魅力北京圖片展也在演出期間一併在社區展出。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長榮新城社區聚集了10個眷村的居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戶都為老兵及其後代。所以大陸藝術團的到來讓不少老兵們倍感親切,也期盼已久。

  林女士是老兵的後代,祖籍在山東青島。由於父母與家人失聯了,通過很多途徑終於在2008年聯絡上了。她向記者回憶著2008年回去青島第一次探親的場景仍歷歷在目。「那真的是抱頭痛哭。我爸爸媽媽看到多年不見的親人,我從未謀面的叔叔、伯伯還有外甥,真的是大家第一眼看見眼淚立馬就落了下來。那是永遠無法割捨的親情,就是這種感動。」

  88歲的趙爺爺祖籍遼寧海城,他去年和前年都有觀看過京味文化之旅的文藝演出,並且都是「第一名」到現場,是不擇不扣「鐵粉」一枚。趙爺爺表示,「京味」團節目精湛,前年在臺南藝術中心表演時,他還特地搭乘一個小時的汽車趕去觀看,去年和今年都來到了社區,方便了很多,自己可以吃完晚飯再趕過來「佔座」也不遲。

  祖籍江蘇的徐爺爺今年85高齡,自己退休以後每年都回去家鄉一到兩趟,直到近兩年身體的緣故所以改為家鄉的親人固定過來探望他。「這種便捷在曾經是很難實現的。」徐爺爺說,近兩年來兩岸發展往來頻繁,他十分樂見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這樣的情形。對於「京味」團的到來也充滿感激,自己平日最愛聽的就是崑曲,這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國粹和精髓,如今能每年都在社區就可以欣賞到,「真是做夢都會笑。」

  有不少社區居民和老兵們在節目開場前都去觀看了魅力北京圖片展,並向他們的後代訴說著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對於不少老兵來說,曾經那個特殊的年代的確留下過不少傷痛和遺憾,然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今天,在兩岸交流交往常態化機制化的今天,那種傷痛也將不再。(中國臺灣網記者 高斯斯)

藝術家表演節目變臉並近距離與臺下觀眾互動。(中國臺灣網 高斯斯 攝)

86歲的臺灣老兵向記者展示自己去北京遊玩時購買的紀念幣。(中國臺灣網 高斯斯 攝)

相關焦點

  • 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姚遠 吳濟海)蔥油餅、刀削麵、麻花、牛肉麵……源自大江南北的特色麵食16日在臺北的一處眷村亮相,講述飽含大陸老兵鄉愁的眷村美食文化。   位於臺灣大學附近的寶藏巖,是從大陸來臺的老兵和其眷屬聚居的一處知名「眷村」。
  • 臺灣選舉直擊:被選舉遺忘的眷村老兵(圖)
    臺灣選舉直擊:被選舉遺忘的眷村老兵  他們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完全隔離在臺灣紛紛擾擾的政治之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寒芳、陳樹根發自臺南在藍綠陣營的選戰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臺灣各地眷村的老兵們卻成了置身事外的一群人
  • 被選舉遺忘的臺灣眷村老兵 愛閱讀大陸新聞(圖)
    被選舉遺忘的臺灣眷村老兵 愛閱讀大陸新聞(圖) 2008年03月14日 11:39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臺灣眷村的國民黨老兵們圍坐一起打牌。  他們都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他們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完全隔離在臺灣紛紛擾擾的政治之外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李寒芳、陳樹根發自臺南 在藍綠陣營的選戰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臺灣各地眷村的老兵們卻成了置身事外的一群人。
  • 臺灣95歲老兵臺中創作「彩虹眷村」 成熱門景點
    遊客們在「彩虹眷村」裡遊覽拍照。  因為一位老兵的偶然靈感和創作,臺灣臺中市南屯區春安路上的「彩虹眷村」逃脫了被拆掉的命運,卻成為當地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今年95歲的退伍老兵黃永阜年輕時來到臺灣,獨居眷村60年。幾年前,當地對幾個眷村進行拆遷,黃永阜懷念眷村裡難忘的歲月,拿起油漆桶和刷子在老舊的房屋上描繪可愛的人物、動物和眷村故事。
  • 臺南眷村發起「1元蔣公」塑像募集 各地老兵響應
    華夏經緯網4月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永康南瀛眷村文化館因無力搶救被移除蔣介石銅像,發起「1元蔣公」塑像募集,昨天各地民眾紛紛捐出硬幣;還有年近90老兵平時省吃儉用,拄著拐杖拿來存滿藥罐子的硬幣,志工非常感動。
  • 95歲老兵和他的「彩虹眷村」
    遊客們在「彩虹眷村」裡遊覽拍照。  因為一位老兵的偶然靈感和創作,臺灣臺中市南屯區春安路上的「彩虹眷村」逃脫了被拆掉的命運,卻成為當地最熱門的景點之一。   今年95歲的退伍老兵黃永阜年輕時來到臺灣,獨居眷村60年。幾年前,當地對幾個眷村進行拆遷,黃永阜懷念眷村裡難忘的歲月,拿起油漆桶和刷子在老舊的房屋上描繪可愛的人物、動物和眷村故事。
  • 高雄左營眷村臺胞到訪北京社區
    中新社發 鄭巧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高雄左營眷村臺胞到訪北京社區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北京社區豐富的文化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覺非常熟悉」,臺灣原海軍艦隊司令、退役中將徐忠國15日在北京對中新社記者說。
  • 臺灣眷村 「遇上」北京社區
    本報電 (蘇民軍)4月19日至25日,由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與中國統一聯盟和臺北黃埔四海同心會聯合舉辦的第四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以臺北黃埔四海同心會理事長、臺灣原空軍副總司令、退役中將李貴發為團長的臺北眷村參訪團一行22人,應北京市黃埔同學會邀請到京參觀交流。
  •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 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社區居民和臺灣文化界由此發起的眷村文化保存運動讓它一直存留到了今天,並得了個新的身份——「信義公民會館」。臺北人都知道,她的舊名叫做「四四南村」,臺灣北部的第一座眷村。  1948年底,國共內戰進入尾聲。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工人及其眷屬匆匆搭乘太康輪渡海到基隆上岸,繼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的日本陸軍庫房暫住。因居住地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名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之。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這些散落在臺灣各處的住所聚集地就是眷村。 早期的眷村大多集中在臺灣的大中型城市,如臺北市、臺南市、高雄市、桃園縣等地。據統計,歷年來臺灣的眷村多達530座,其中桃園縣的數量最多,有80個多個。初來臺灣的普通士兵因為毫無家底可言,都要白手起家,所以眷村人的生活大多十分困苦。
  • 臺灣九旬老兵10年手繪 破敗眷村變爆紅景點
    【解說】在臺中的「彩虹眷村」,95歲的彩虹爺爺黃永阜每天坐在村裡,看著各地遊客來來往往,感受著熱鬧氣氛,他很高興有很多人是因為自己而知道了眷村。  1949年,國民黨軍隊從大陸來到臺灣,陸續建起800多座眷村。這些家庭保留著大陸各省的風土人情,以獨特的聚落形態,形成眷村文化。
  • 臺灣眷村實拍:唯一還有「中國味」的地方(組圖)
    臺灣眷村實拍:唯一還有「中國味」的地方(組圖)一條窄窄的巷弄,兩旁整齊相對的紅色大門,一條黃狗懶洋洋地臥在巷口。再往裡走,只能容下一個人通過的巷弄前方,一位白髮老人呆坐在暗巷裡的家門口。這就是眷村,也是臺灣最早的社區。據統計,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眷村是個獨立的小社會眷村的興建是從1956年開始的。這一時期陸續興建的眷村,稱為早期眷村(老舊眷村)。當時由宋美齡發動「民間捐款」,以「捐贈」方式分配安置軍眷居住。當時的住宅以平房為主。
  • 藝術 x 彩虹眷村|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眷村文化
    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有46萬7316的大陸省籍人士居住於眷村,約佔大陸省籍人口在臺灣之30%。講到眷村,那要從1949年說起,當時國民政府撤退、一百多萬國民黨軍官兵,挈婦將雛,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落腳臺灣。
  • 揭秘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卸甲之地(圖)
    臺灣眷村組圖。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官兵,挈婦將雛,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落腳臺灣。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他們從過客而為「土著」,將他鄉變作故鄉。他們紮根的地方,被稱為「眷村」。一個個眷村,仿佛一粒粒蒲公英種子,隨風飄蕩,沾地落腳,蓬勃怒放,一陣風過,不見了蹤影。它們的根,只在彼岸。張嬙,《寶島眷村》的主編,在她小時候的記憶中,家中的老人常會說起眷村往事,絮絮叨叨,從不嫌煩。她的爺爺奶奶,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由大陸撤到臺灣,住進高雄市的左營眷村,從第一代到第三代。
  • 我所見到的臺灣之二 彩虹眷村
    臺灣眷村,是解放戰爭時期,被迫撤離大陸的臺灣國民黨軍官、老兵及其眷屬的老舊房舍,我們所熟悉的臺灣名人龍應臺、侯孝賢、林青霞、鄧麗君,
  • 老兵筆下童話世界--探訪臺灣「彩虹眷村」
    今年88歲的黃永阜先生86歲時開始作畫,他用自己手中的畫筆在眷村老舊的房屋和街道上勾勒出一個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  老人最初只是在自家的屋裡屋外用畫筆描繪心事,打發時光。後來不少鄰居被他充滿童真的畫所吸引,也邀請他去作畫,就這樣老人在無意中創造了一段色彩繽紛的傳奇。
  • 旅遊傳奇景點,臺灣彩虹眷村,熱愛生活的人,上天也多一份眷顧
    ,也參觀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愛巢仕林官邸……而所有這些景點中最讓我感動和震撼的卻是一個很小的景點--彩虹眷村.地面也有圖畫彩虹眷村位於臺灣臺中市南屯區嶺東科技大學附近.什麼是眷村呢?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至1960年代,解放戰爭失敗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這些房舍比較低矮,也被稱為矮房子.
  • 行攝臺灣:彩虹眷村
    臺灣街頭藝人與遊客在彩虹眷村合影。情侶在彩虹眷村彩繪外牆前合影。  彩虹眷村位於臺灣臺中,早期為隨國民黨赴臺的軍人及其眷屬居住地。隨著時代變遷,老一輩赴臺者漸漸凋零,許多眷村也由於條件簡陋、衛生狀況差被拆除。  作為眷村一員,居住在彩虹眷村的老兵黃永阜奔走呼籲,要求當地保留眷村,並在90多歲高齡時動手做彩繪。活潑的畫風和五彩的顏色吸引了遊客關注,每年有不少人慕名造訪。
  • 亞洲周刊:臺灣眷村,反獨的「小中國」世界
    臺北地標101大樓腳下,保存有臺北地區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王偉忠更是臺灣家喻戶曉人物,他策劃的《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政治模仿秀風靡臺灣,也吸引了很多的大陸觀眾。前陣子,他製作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將眷村文化刻畫得入木三分,掀起臺灣懷舊熱。更早前他也曾拍攝自己媽媽與眷村生活紀錄片,也重新喚起臺灣社會對眷村生活與文化記憶的重視。他們這兩位都是臺灣的眷村子弟,也透過了戲劇將臺灣的「眷村傳奇」延伸到中國大陸和全球華人社會。
  • 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
    原標題: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  中新網北京10月14日電 由北京市黃埔同學會與臺灣華夏創意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的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13日在京開幕。   以臺灣高雄市加昌裡裡長、新加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秀英為團長的臺灣南部眷村居民一行20人當日來到北京通州區玉橋街道新通國際社區參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