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 「遇上」北京社區

2020-12-14 臺灣頻道

  本報電 (蘇民軍)4月19日至25日,由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與中國統一聯盟和臺北黃埔四海同心會聯合舉辦的第四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以臺北黃埔四海同心會理事長、臺灣原空軍副總司令、退役中將李貴發為團長的臺北眷村參訪團一行22人,應北京市黃埔同學會邀請到京參觀交流。參訪團成員來自臺北及附近地區的10個眷村新村,包括兩位退役中將、3位退役少將及9位退役校級軍官以及4位眷村的黃埔二代。

  19日上午,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柳蔭街社區服務中心舉辦交流節開幕式。開幕式由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秘書長王蘭萍主持。黃埔1期徐向前之子徐小巖作為柳蔭街社區的一位普通居民與郭沫若紀念館前館長、黃埔教官郭沫若之女郭平英一起,熱情接待臺灣眷村同胞。開幕式後,大家合影留念,參訪團一行參觀了社區服務中心,並與社區居民開展了桌球和京劇藝術的互學互動。互動中,臺灣同胞對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了真實和親身的感受,增進了感情,增加了同語言、同種族、同文化的共識。

相關焦點

  • 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
    原標題: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舉辦  中新網北京10月14日電 由北京市黃埔同學會與臺灣華夏創意文化交流協會聯合舉辦的第八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13日在京開幕。   以臺灣高雄市加昌裡裡長、新加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秀英為團長的臺灣南部眷村居民一行20人當日來到北京通州區玉橋街道新通國際社區參訪交流。
  • 第十二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開幕
    第十二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開幕 2017年09月22日 08:5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劉暢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2日北京訊 (記者 劉暢)「大陸社區人與人之間交往密切,人情味非常濃。」臺灣新竹縣市黃國新黨部執行長、退役空軍少將黃兆勇說。自幼生活在眷村的他經歷了眷村的發展與改建,對改建前的眷村尤為懷念。
  • 第十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京開幕
    「黃埔情緣·相約北京——第十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開幕式在北京舉行。(中國臺灣網 李傑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0日北京訊 (記者 李傑)今天上午,「黃埔情緣·相約北京——第十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開幕式在北京舉行。以臺灣退役少將、臺灣退伍軍人協會總會秘書長金國樑先生為團長、來自臺灣北中部眷村的16位臺灣客人,以及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及所屬部分社區負責同志出席了開幕式。
  • 第十三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開幕
    第十三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開幕 2018年09月27日 08:5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第十三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開幕。(中國臺灣網 王莉婷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6日北京訊 (記者 王莉婷)中秋剛過,漸涼的微風還氤氳著思鄉的情緒。26日上午,「黃埔情緣·相約北京」——2018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在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望海樓舉行開幕式。16位來自臺灣高雄市左營區、鳳山區和桃源縣等地眷村的黃埔校友,受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之邀,到北京參訪交流。
  • 高雄左營眷村臺胞到訪北京社區
    中新社發 鄭巧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高雄左營眷村臺胞到訪北京社區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北京社區豐富的文化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覺非常熟悉」,臺灣原海軍艦隊司令、退役中將徐忠國15日在北京對中新社記者說。
  • 第六屆臺灣眷村參訪團到訪北京八裡莊美麗園
    八裡莊美麗園社區居民代表歡迎臺灣眷村參訪團同胞到訪。千龍網記者 翟海豔 攝影  千龍網北京11月2日訊(記者 翟海豔)由北京市黃埔同學會與臺灣臺中市復興文化發展協會聯合舉辦的「黃埔情緣、相約北京」第6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活動於10月27日至31日在京舉辦。  28日上午第6屆臺灣眷村與北京社區交流節活動開幕在海澱區八裡莊街道美麗園社區服務中心舉行,由北京市黃埔同學會王蘭萍秘書長主持。
  • 「京味」亮相臺灣社區 感動眷村老兵(組圖)
    眷村祖孫三代一同觀看魅力北京圖片展。(中國臺灣網 高斯斯 攝)  中國臺灣網4月13日臺南消息 12日晚間,京味文化之旅藝術團來到臺南長榮新城社區進行第五場文藝演出,魅力北京圖片展也在演出期間一併在社區展出。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長榮新城社區聚集了10個眷村的居民,有一半以上的住戶都為老兵及其後代。所以大陸藝術團的到來讓不少老兵們倍感親切,也期盼已久。
  • 以為瞬間到香港 超有哏眷村左營果貿社區
    在IG上一度瘋傳的香港老社區竟是在臺灣,密密麻麻的蜂窩狀窗戶、環繞式大樓住宅其實是高雄左營果貿社區,位在中華一路
  • 臺北眷村參訪團體驗北京胡同文化
    中新社北京4月19日電 題:臺北眷村參訪團體驗北京胡同文化  中新社記者 鄭巧  「終於看到了真的胡同,第一次見,感覺很不錯」,臺北黃埔四海同心會理事長、臺灣原空軍副總司令、退役中將李貴發19日在北京感嘆。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陳曉星攝於臺中市南屯區彩虹村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眷村孕育了一大批臺灣各界的精英,在「人才最貴」的現代社會,眷村兒女形成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綜藝節目那麼牛,製作人原來是咱北京人啊!」這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北京大學生是臺灣電視節目金牌製作人王偉忠的粉絲,他對王偉忠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全民」系列推崇之至,也對《康熙來了》情有獨鍾。
  • 走進臺灣眷村
    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跑到臺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臺灣眷村文化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灣萬象]走進臺灣眷村
    1949年,在國共內戰中敗退的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其家屬,渡海來到臺灣,他們被安置在「眷村」中居住,「眷村」並不是自然形成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
  • 「臺灣眷村文化」:眷村的明天該何去何從?
    東南網-海峽導報10月25日訊(記者 張燕娟 林靜嫻)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 臺灣眷村:走出無數各界精英名人 孕育特色美食
    陳曉星攝於臺中市南屯區彩虹村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
  • 眷村: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培養寶島精英和美食(圖)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眷村孕育了一大批臺灣各界的精英,在「人才最貴」的現代社會,眷村兒女形成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綜藝節目那麼牛,製作人原來是咱北京人啊!」這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北京大學生是臺灣電視節目金牌製作人王偉忠的粉絲,他對王偉忠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全民」系列推崇之至,也對《康熙來了》情有獨鍾。
  • 臺灣作家來南昌講述眷村故事
    「由於眷村傳統上『外省人』意識一直極為強烈,這使得眷村人往往備極艱辛地通過參與經濟生產的過程打入臺灣社會,對於生活在眷村裡的人們來說,眷村是他們在臺灣社會中唯一的生存空間的標識。」     「池魚歸故淵,羈鳥戀舊林」,生活在眷村裡的第一代,第二代們,心心念念的是被眼前這彎淺淺海峽隔斷的故鄉。「眷村裡有著對故土,對遠方家人深深的眷戀。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退居臺灣的軍人及其眷屬的聚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