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見證臺灣50年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編者按: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跑到臺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特殊背景下的「竹籬笆」

  臺灣眷村的形成,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1949年,大約120萬大陸人背井離鄉跑到臺灣,其中60萬是軍人,他們隨即進駐臺灣各大軍事要地。這些逃難的人幾乎沒帶什麼錢,家屬當然也沒地方住。為了免除軍人的後顧之憂,臺當局於是動用從大陸帶來的黃金對他們進行了有計劃的安置,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也是臺灣最早的社區。據統計,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763個,眷戶96082家。

  來自臺灣的姜先生告訴記者,眷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裡面住的基本都是外省人,只有極少數本省姑娘,她們是在和父母決裂後嫁給國民黨軍人的。眷村分好幾種,如果按級別劃分,可分為普通軍人村和將軍村,後者的條件要好一些,而像「郵電新村」等是給軍中文職人員住的。如果按軍種分,就包括陸、海、空3類眷村,「像空基村和大鵬村,一聽就知道是空軍家屬住的眷村」。

  國民黨當局只是把眷村作為一個臨時居住地,搭建的房子極其簡陋。最初只是以茅草和竹子為主要材料,因此眷村又被稱為「竹籬笆」。一來颱風,房子就被吹得東倒西歪,再加上沒有下水道系統,一下雨就淹,竹籬笆逐漸變成了磚牆。臺灣著名演員李立群回憶說:「當時大家都沒什麼家具,五口之家住個20坪(1坪約合3.3平方米)的房子,已經綽綽有餘。」

山東大饅頭讓人印象最深刻

  出生在眷村的楊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童年生活。他說,當時做一頓飯相當不容易,眷村婦女得共同請求部隊派交通工具運送生煤。記者問他,當時覺得什麼飯菜最好吃,他的臉上立即漾出一絲微笑:「是水餃。政府雖然給眷村發放麵粉,但量很少,所以能吃到水餃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至於水餃餡,好的時候就用豬肉拌酸菜,差的時候也只能用豆腐乾代替豬肉了。」洗澡也是一大難題,在自來水還沒有普及的20世紀50年代,很多眷村只有一口深井,需要用水的人得自己去打,因此在井邊排長龍洗澡是常事。

  眷村生活苦,眷村的婦女更苦,男人成天在外面跑,逼得她們萬事只能靠自己,很多人甚至生孩子的時候都是自己剪的臍帶。隨著子女一天天長大,生活壓力也日益沉重,有些人家就開始「搞活經濟」了:早上賣些豆漿、油條和燒餅;黃昏時分再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兜售自己親手做的饅頭和花卷。由於眷村裡的外省人來自不同的省份,每人拿手的小吃都不同,久而久之,眷村外的人們也開始喜歡品嘗這些南北風味了。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問了3位臺灣朋友同一個問題:「什麼食品在眷村最受歡迎」。沒想到,他們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山東大饅頭和四川牛肉麵。臺灣小吃天下聞名,眷村的功勞真是不小。

  孩子的教育更讓眷村人操心。楊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教育開銷很大,無奈的父母只好手把手地教孩子用樹枝在沙子上寫字,省下紙筆錢用來交學費。講到這裡,楊先生不無感慨地說:「在眷村,我接觸到不同省籍的文化。大陸講艱苦奮鬥,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眷村的精神。」

眷村徹底豐富並改變了臺灣

  這麼多年過去了,眷村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正日益引起關注。學者認為,一方面,早期眷村被稱為「竹籬笆」,多少意味著它是一個與外界鮮少溝通的世界。眷村人以一種難民的心態到了臺灣,當時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比例接近於8.51.5。在陌生環境的包圍下,眷村人選擇了自我偏愛,這種強烈的「外省人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與本省人的融合。當時每個眷村只有一部對外聯絡的軍用電話,全村與外界互通信息全靠它。另一方面,眷村內部又是不同地域文化的匯集處,這裡的人們大多適應性很強。臺灣朋友李先生告訴記者,當時眷村沒有誰家是關著門的,都是前窗挨後院,一家出了事,大夥都會去幫忙。小朋友之間就更是如此,李先生得意地說,當時眷村光是和他同歲的就有二

  十幾個孩子,大家每天一起上下學,如果和本省同學打架,大夥都一起上,「團結、有情有義」也是眷村的特色之一。

  臺灣著名演員劉德凱曾說:「我在眷村生活了近20年,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上學、考試、打架、談戀愛……這裡面還有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李立群和胡慧中。」

  眷村子弟就是在這種有些自相矛盾的環境中生活著,到了20世紀70年代,他們開始出現分化:一部分人在父母望子成龍的教育下,考上了大學;一部分人成績不好,選擇了軍旅生涯;還有一部分人步入黑道。據統計,臺灣現存大型有組織幫派幾乎都與眷村有關,最有名的如「竹聯幫」、「四海幫」等都是從眷村發展起來的。

  眷村對政治的影響也顯而易見。當時的眷村人念念不忘反攻大陸,他們服從效忠於國民黨,是其最忠實的擁護者,幾乎家家門口都插著一面「青天白日旗」。因此在臺灣,「眷村」一詞原先曾有著特殊的政治含義,幾乎等同於「反臺獨」。國民黨執政時期,往往只要黨部一個電話,眷村人就會按照指示投票給國民黨所支持的候選人,為此還贏得了「鐵票部隊」的稱號。但隨著國民黨的分裂,眷村後代也不再聽從它的指揮,尤其在2000年選舉時,眷村人一邊倒地支持宋楚瑜。李立群曾這樣總結說:「在政治、教育、經濟和軍事上,這批眷村人帶過來的文化徹底影響了臺灣,豐富了臺灣,也改變了臺灣。」

眷村出了不少臺灣名人

  談到眷村,就不能不提從這裡走出來的名人。一說起這個問題,臺灣朋友往往會列舉出一長串名單。政治人物中,宋楚瑜是最出名的一個。他當時住在士林眷村,童年生活和其他孩子沒什麼兩樣,除了蹲在地上打紙牌、玩彈珠外,就是到地裡挖番薯。另據了解,璩美鳳當時還和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吳小莉住在同一個眷村,兩人是同學。

  眷村出來的演藝界人士就更多了,除了前面提到的李立群、劉德凱和胡慧中外,鄧麗君、楊德昌、林青霞和任賢齊等都在眷村生活過。鄧麗君父親在軍中工作,剛到臺灣時隨著部隊到處遷移,後來搬到屏東眷村,鄧麗君就是在那裡度過童年時光的。任賢齊幾年前還創作了一首《老張的歌》,獻給父親和臺灣老兵們。

  眷村的文化也提供了大量寫作素材,白先勇的小說裡經常出現眷村。此外,朱天心、苦苓等臺灣文人也紛紛發表作品,描寫眷村人在「原鄉」與「現實」之間的掙扎。

今日眷村,「鬧市裡的貧民窟」

  隨著後代紛紛走出眷村,如今這裡只剩下年邁的「榮民」(指1949年後隨國民黨到臺的退伍軍人)了。在臺北市愛國東路鬧市區的眷村,150多戶「榮民」至今仍住在陰暗、擁擠的房子裡,全村共用一個公廁,每人每月只有一萬多元新臺幣,僅能維持生活。「榮民」已成為臺灣最貧困的階層,眷村也被稱為「鬧市裡的貧民窟」。50多年來,不少「榮民」仍幻想著「反攻大陸」,因此一直未婚,到70多歲還是孤身一人。為了排解寂寞,他們往往養幾隻小雞,每天就帶著它們捉迷藏。也有一些「榮民」娶了大陸新娘。但她們沒有身份證,不能工作,生活很艱難。

  近些年,臺灣當局大面積拆除了眷村。極少數「臺獨」分子甚至叫囂,眷村是大陸人攻打臺灣的基地,必須廢除。好在大多數臺灣人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眷村的歷史價值,在他們的呼籲下,各地陸續興建了眷村博物館。當年因為特殊的環境,造就了臺灣的眷村,如今隨著老「榮民」逐漸凋零,其重要性也慢慢淡去。但眷村裡發生的一切,那些交織著老邁與新生、過去與未來的故事,卻將伴隨著臺灣人的記憶,歷久彌新。(吳薇)

    《環球時報》 (20040426 第十二版)

 

相關焦點

  • 「臺灣眷村文化」:眷村的明天該何去何從?
    東南網-海峽導報10月25日訊(記者 張燕娟 林靜嫻)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
  • 龍門陣與竹聯幫:臺灣國軍眷村60年
    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官兵,挈婦將雛,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落腳臺灣。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他們從過客而為「土著」,將他鄉變作故鄉。  她的爺爺奶奶,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由大陸撤到臺灣,住進高雄市的左營眷村,從第一代到第三代。「開始以為這裡只是生命中的驛站,結果卻成為永久的家。」  和張嬙有著同樣的「眷村人」身份的,還有瓊瑤、鄧麗君、林青霞、楊德昌、趙傳、潘安邦、伊能靜、任賢齊……  日前,一部由賴聲川執導的舞臺劇《寶島一村》正在內地巡演。
  • 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陳曉星攝於臺中市南屯區彩虹村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說王偉忠是北京人不太準確,他的爸爸媽媽是地道的『北平』人,王偉忠是臺灣眷村裡長大的『北平』二代。」記者說。  出生、成長在嘉義「建國二村」的二代北京人王偉忠,不忍心眷村從此在臺灣的土地上消失,他在2000年後著力用鏡頭記錄眷村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同為眷村人的邰智源、屈中恆、九孔、徐乃麟、庹宗華、李立群等對眷村的回憶。「原來他們都是眷村的!」
  • 走進臺灣眷村
    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跑到臺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從臺灣眷村到蘇州,古稀老人用50年鄉愁熬製一碗牛肉麵
    磨奶奶今年70歲而在這70年的光陰裡有50年的時間她都在專注於一碗牛肉麵儘管時光帶走了她年輕的容貌但每當說起那一碗眷村牛肉麵她眼裡仍然淌著鮮活的熱枕怪不得如今她的牛肉麵店能夠成為蘇州城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山東到臺灣1949年,是跌宕的一年因為國共內戰100多萬來自大陸的人們背井離鄉來到臺灣只能被國民政府安排了臨時的居所——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眷村就是家 | 鄉村觀察@臺灣
    臺灣,一個屹立於祖國東南海域,遙望太平洋,物產富饒,風景秀麗的寶島;一個經濟社會發達,文化多元,曾一路突飛猛進,遙遙領先於全球的亞洲四小龍;一個歷史上曾得而復失,飄離在外,幾十年來讓國人魂牽夢繞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臺灣至於中國,永遠不可分割,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特殊的政治因素,這種記憶在臺灣人民心中漸行漸遠。
  • 揭秘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卸甲之地(圖)
    臺灣眷村組圖。1949年,一百多萬國民黨軍官兵,挈婦將雛,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落腳臺灣。此後的半個多世紀,他們從過客而為「土著」,將他鄉變作故鄉。他們紮根的地方,被稱為「眷村」。一個個眷村,仿佛一粒粒蒲公英種子,隨風飄蕩,沾地落腳,蓬勃怒放,一陣風過,不見了蹤影。它們的根,只在彼岸。張嬙,《寶島眷村》的主編,在她小時候的記憶中,家中的老人常會說起眷村往事,絮絮叨叨,從不嫌煩。她的爺爺奶奶,1949年隨國民黨部隊由大陸撤到臺灣,住進高雄市的左營眷村,從第一代到第三代。
  • 臺灣眷村文化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灣眷村:走出無數各界精英名人 孕育特色美食
    陳曉星攝於臺中市南屯區彩虹村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
  • 臺灣眷村:1949年後國民黨老兵的卸甲之地
    ——余光中臺灣海岸風光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描述了海峽兩岸的深深離愁。1949年解放戰爭結束,潰敗的國民黨軍隊攜帶家屬渡過海峽,前往臺灣,從此與家鄉親人天各一方。遠離家鄉的他們在臺灣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他們的後代又是如何在當地奮鬥成長的?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佔南京,24日凌晨攻佔南京總統府,宣告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蔣家王朝覆滅。國民黨軍隊隨之陸續退往臺灣。從此,臺灣海峽將祖國與寶島分隔開來。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臺灣包子也走紅 凝結「眷村」記憶
    被如此稱讚的包子產於宜蘭一家50年的包子鋪,老闆林志鴻認為他們的包子用料很實在,做的很認真,一直「當成自己家人要吃的在做」。  為了證明自家的包子與眾不同,老闆不怕「洩露天機」,向前來採訪的臺灣記者顯示包子的製作過程:包子皮的中間要厚一點,現殺現送的豬肉做成餡後冷凍24小時後再包,這樣調的味兒才會充分發揮出來,面用老麵團發酵一天,比用酵母粉發酵多了面香。
  • [臺灣萬象]走進臺灣眷村
    1949年,在國共內戰中敗退的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其家屬,渡海來到臺灣,他們被安置在「眷村」中居住,「眷村」並不是自然形成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
  • 藝術 x 彩虹眷村|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眷村文化
    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有46萬7316的大陸省籍人士居住於眷村,約佔大陸省籍人口在臺灣之30%。眷村是臺灣歷史變遷中獨特的聚落,如今隨著眷改條例施行多已拆除(對象為民國69年12月31日以前興建之老舊眷村),目前尚有少數老舊眷村如高雄鼓山的『自強新村』、橋頭區明德新村, 華夏貸款自建者如左營『屏山新村』以及民國70年1月1日以後興建之眷舍如慈暉六、九村等未予眷改  ,眷戶生活作息依然如昔,也算是為眷村文化保留一絲血脈。
  • 臺灣眷村文化紀實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北「最古老眷村」:四四南村——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臺北「最古老眷村」:四四南村——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解說】走出高聳入雲的臺北「101」大樓,向西南方步行不到500米,有一片綠樹掩映的「菜地」,這裡不是農家,也不是私人花園,而是臺北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  【解說】眷村是臺灣特色的社會生活形態之一,泛指1949年前後自大陸各地遷臺的軍公教人員聚集社區。
  • 眷村: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培養寶島精英和美食(圖)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說王偉忠是北京人不太準確,他的爸爸媽媽是地道的『北平』人,王偉忠是臺灣眷村裡長大的『北平』二代。」記者說。  出生、成長在嘉義「建國二村」的二代北京人王偉忠,不忍心眷村從此在臺灣的土地上消失,他在2000年後著力用鏡頭記錄眷村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同為眷村人的邰智源、屈中恆、九孔、徐乃麟、庹宗華、李立群等對眷村的回憶。「原來他們都是眷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