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 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2020-12-24 中國臺灣網

  眷村走出來的臺灣各界名人。

  典型的眷村人家。  陳曉星攝於臺中市南屯區彩虹村

  眷村是臺灣特有的社區稱謂,是1949年大陸赴臺軍人及其眷屬在臺灣的第一個落腳點。簡陋的臨時住宅挺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後,陸續被拆遷的工程車推倒碾平。就在人們回望即將消失的眷村時,突然發現,那些破敗的「村」裡走出了臺灣各界的精英,孕育了臺灣的旅遊名片——美食,深藏著無限的歷史文化資源……

  近日,臺灣從北到南多處眷村停止拆毀,申請成立文化園區,令眷村再次成為熱點話題。

  宋楚瑜、胡志強、龍應臺、郭臺銘、高希均、鄧麗君、林青霞、蔡琴、賴聲川、朱天心……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生長在眷村。眷村孕育了一大批臺灣各界的精英,在「人才最貴」的現代社會,眷村兒女形成臺灣的「軟實力」。

  「臺灣綜藝節目那麼牛,製作人原來是咱北京人啊!」這位接受記者採訪的北京大學生是臺灣電視節目金牌製作人王偉忠的粉絲,他對王偉忠的《全民亂講》、《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等「全民」系列推崇之至,也對《康熙來了》情有獨鍾。「說王偉忠是北京人不太準確,他的爸爸媽媽是地道的『北平』人,王偉忠是臺灣眷村裡長大的『北平』二代。」記者說。

  出生、成長在嘉義「建國二村」的二代北京人王偉忠,不忍心眷村從此在臺灣的土地上消失,他在2000年後著力用鏡頭記錄眷村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同為眷村人的邰智源、屈中恆、九孔、徐乃麟、庹宗華、李立群等對眷村的回憶。「原來他們都是眷村的!」一些臺灣人也驚呼這些打開電視就能見到的人都來自眷村。

  眷村又有「竹籬笆」的代稱,原以為是「三年反攻」的暫居之地,所以建材都是竹子和木板。家家因陋就簡,麵粉袋做短褲,飛機座椅當沙發,炮彈皮砸成飯盒。就是這樣困苦的環境,如何孕育了日後臺灣政治、文化、藝術的大批精英?

  有人以邰智源為例,眷村是大陸各省市文化的集合地,邰智源從小就耳聞各種方言,而且開始模仿,他日後因模仿秀紅遍臺灣,得益於眷村五湖四海的文化總匯。此外,當年信息傳播尚不發達,而眷村的孩子身處相對開放的環境中,不出村就知南北風俗、軍事歷史,文化的豐富與碰撞開啟了眷村子弟的思維與眼界。

  而且,眷村的父母從大陸到臺灣歷盡劫難,深知生存不易,對孩子管教嚴格。臺灣知名藝人琇琴回憶,打孩子是眷村的「文化」之一,幾乎家家都打,她家還實行「連坐制」,無論誰犯了錯,3個孩子一字排開一起被打,直打到隔壁的叔叔阿姨來求情。雖說打孩子不是科學的教育方法,但家教的確是孩子成材的第一步。

  眷村父母的危機意識也很強,鼓勵孩子努力上進。王偉忠回憶,如果哪家的孩子上了好的高中或者大學,全村夾道歡送,而且一路有紅包、禮物丟到孩子的包裡。開放、嚴格、重視榮譽,也許就是這樣的眷村背景成就了眷村的子弟。

  眷村深藏著歷史、文化價值,僅眷村的村名就凝結著深厚的信息,比如「陸光二村」一定是陸軍眷屬居住,往往靠近陸軍部隊;「憲光」冠名的村子是憲兵眷屬所居;以「大鵬」、「凌雲」為名的村子是空軍眷屬村;最有趣的是臺北靠近蔣介石官邸的「雨生新村」,取戴笠的字為名,居住的當然是軍情局眷屬……

  現在,從臺北到高雄的800多個眷村幾乎被 拆殆盡,此時,人們才後知後覺那 些破敗的居民區裡也有建築之美。有的眷村延用了日軍兵營及軍眷宿舍,比如高雄的自強新村裡,一些日式建築雖然破敗,但矮圍牆、屋內的壁爐和排風口仍是典型的和式風格;新竹的忠貞新村還保留著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廠房,是臺灣僅存的二戰遺蹟;新北市土城的莒光四村,在上世紀70年代建成,建材和設計都大有改善,建築完好,環境優美,是臺灣30年前社區的樣板——鬧市裡的「桃花源」……

  除了建築之美,眷村是臺灣那段特殊歷史的空間記憶,是百萬大陸移民融入臺灣社會的見證,有再漂亮的現代建築也不能取代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現在,澎湖、桃園、新竹、臺南、高雄……臺灣從北到南爭著申請成立眷村文化園區,希望依託殘存的眷村建築發展文創產業和旅遊業。目前,臺灣軍方已經公布了老舊眷村文化保護計劃,批准中心新村、三重一村、馬祖新村等13處為「保護區」。

  眷村沉澱著幾代人的情感。王偉忠說:「別看破破爛爛,每個門裡都有精彩的故事,都有悲歡離合。」一位老人在眷村的斷壁殘垣間對著攝像機說:「我在大陸的家沒有了,現在,我在臺灣的家也沒有了……」留住眷村就是留住情感,一塊有情感的土地才是家園。

  牛肉麵、生煎包、蘭州拉麵、山東饅頭、燒餅油條……這些食物從眷村擴散到臺灣社會,至今仍是臺灣從北到南各大夜市的招牌小吃,豐富了臺灣傳統的飲食,創造了一個新的菜系——眷村菜。

  除了人才,眷村對臺灣的另一個貢獻就是牛肉麵。別小看這一碗麵條,它已經成為臺灣美食的招牌。臺北年年舉辦「牛肉麵節」,評選「臺北牛肉麵好店聯盟」,以「觀光客群好店」、「上班族群好店」、「學生族群好店」等吸引各路消費者上門。

  其實,傳統的臺灣社會是不吃牛肉的,臺灣的第一碗牛肉麵是誰賣的已經查不清楚了,可它出自眷村卻已定論。最流行的說法是,眷村裡的四川籍士兵看到牛肉便宜,想起家鄉的「小碗牛肉」,為了充飢又燴入麵條,於是牛肉麵便誕生了。也因為眷村的口味五味俱全,所以現在的臺灣牛肉麵也無定式,有清燉、有紅燒、有辣、有甜,任由君選。

  當時眷村大多數人家生活艱難,一名少校的薪水才100多元臺幣,要養一家人。一些眷村的媽媽們便在丈夫上班後各顯其能,蒸鍋饅頭、烙點火燒、做點醃菜,擺在家門口賣,吸引同鄉來吃口家鄉味稍解鄉愁。久而久之,一些手藝好的媽媽們便成了「老闆」,而且還子承母業,半個世紀以來做成了老店名牌,這些散落在各個眷村的名牌們又匯聚成了「眷村菜」。

  如今,眷村沒有了,但眷村菜還在,一些已經並為「臺灣小吃」。臺中清水鎮一個眷村裡的鹽水鴨名聲在外,村被拆後,做鹽水鴨的「南京二代」仍然在村民集中居住的新區裡營業,兩代老闆賣了50多年鴨子,「村民」們吃了50多年鴨子。老闆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我在這裡,好多人就覺得眷村還在。即便是到臺北、高雄去了,他們回來還是要到我這裡來買鴨子,看到鴨子,才像到家了。」

  眷村的食物早已附加了美食之外的更高價值,成為集體的記憶與財富。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焦點

  • 眷村:抹不去的臺灣符號 培養寶島精英和美食(圖)
    「說王偉忠是北京人不太準確,他的爸爸媽媽是地道的『北平』人,王偉忠是臺灣眷村裡長大的『北平』二代。」記者說。  出生、成長在嘉義「建國二村」的二代北京人王偉忠,不忍心眷村從此在臺灣的土地上消失,他在2000年後著力用鏡頭記錄眷村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同為眷村人的邰智源、屈中恆、九孔、徐乃麟、庹宗華、李立群等對眷村的回憶。「原來他們都是眷村的!」
  • 藝術 x 彩虹眷村|你不能不知道的臺灣眷村文化
    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有46萬7316的大陸省籍人士居住於眷村,約佔大陸省籍人口在臺灣之30%。講到眷村,那要從1949年說起,當時國民政府撤退、一百多萬國民黨軍官兵,挈婦將雛,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落腳臺灣。
  • 你不了解的臺灣眷村
    在1949年前後,國民黨見大勢已去,只得將大量軍民轉移到臺灣,並帶走了大量金銀財寶。據統計,從大陸轉移到臺灣人數超過150萬人;僅浙江台州大陳島,一個島上就去了3萬多軍民。這麼多人短時間內去臺灣,住在哪裡是個問題。
  • 臺灣眷村:忘不了的鄉愁 看見
    ▲臺灣大選前夕,站在高處眺望臺北,和遠處的高樓相比,四四南眷村顯得過於破舊。1949年,60萬國軍從大陸撤退臺灣。分布在臺灣的886座眷村,成了國民政府官員、公務員和軍眷等約120萬人的第一落腳點。通常,改建後眷村居民對其居住房舍享有使用權,而利於原住戶無償取得房屋所有權的《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也常成為臺灣地區民進黨與國民黨的衝突點。
  • 走進臺灣眷村
    1949年,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倉皇渡海跑到臺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最近,一個名叫「桃園眷村」的臺灣餐廳刷爆朋友圈。 有人排兩個小時隊,只為和心愛的人分享一杯眷村的豆漿;也有人在眷村餐廳中尋找地道的臺灣文化…… 賣的是最普通的豆漿、油條、燒餅,卻把一個大家知道卻又不甚熟悉的名字帶入視野:臺灣眷村。
  • FM|告別眷村:臺灣女作家朱天衣回憶眷村故事
    還好這事很少發生,整個村子就那麼一臺電話,若哪家真被叫到村辦公室接電話,還真有些膽戰心驚,畢竟沒什麼好事是需要即刻以電話告知的,至少我記得住在那兒的六七年間,我們家就沒被叫喚去接過電話,好像也沒因此錯過什麼,那真是一個不需要電話的年代呀!
  • 臺灣眷村文化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灣眷村文化」:眷村的明天該何去何從?
    東南網-海峽導報10月25日訊(記者 張燕娟 林靜嫻)眷村,最多時候在臺灣有1000多個。作為歷史的見證,眷村難逃在都市下消失殆盡的命運。然而,懷舊者希望可以為承載無數風雨的眷村找到新的出路;文化研究者則提出,流掉的是歷史,不會是眷村承載的兩岸情。  就像賴聲川說的:「眷村就像北京胡同一樣,那些老的房子一旦拆掉,多少年的歷史就都沒有了。」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給臺灣社會50多年的發展帶來了多麼深遠的影響。  「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有點類似現在的社區。不了解眷村,就難以了解臺灣的今天。
  • [臺灣萬象]走進臺灣眷村
    1949年,在國共內戰中敗退的100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其家屬,渡海來到臺灣,他們被安置在「眷村」中居住,「眷村」並不是自然形成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他和王偉忠決意要做這樣一個記錄者,記錄眷村的記憶。所以,他們合作了《寶島一村》,還堅持一定要到大陸來公演,因為他們要讓更多人一起留住記憶。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臺灣媒體稱,這是「話劇界的《海角七號》」,它讓很多觀眾回歸劇院,重溫那一段抹不去的回憶。「做這件事,我覺得很幸福。」王偉忠說。我是眷村第二代,我父母來臺灣時,族譜丟了,我便想記錄下從父親這一代開始,我們在臺灣是怎麼回事,以後給我的孩子看。  另外,我們第一代來臺灣的老家眷村要被拆掉了,臺灣所有眷村都要被拆。你不去講它,隨著歲月流逝,它就不見了。眷村是臺灣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它是大人的難民營,小孩的遊樂園。我想排出來給大家看看,勾起大家共同的回憶。  B:眷村話題一直有,但不熱烈。
  • 臺灣眷村面臨拆遷命運 各地人文薈萃眷村情難了
    在城市的高樓大廈中,眷村,是時光停滯的特殊部落。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眷村改建。面對拆遷,眷戶的心情矛盾複雜。幾十年的老房子,既殘且破,但居住幾十年的熟悉環境、親手栽種的花木都讓人牽腸掛肚……臺灣眷村,面臨著拆除消失的命運,為何有那麼多人不舍,有那麼多人去保護它?
  • 臺灣眷村文化紀實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臺灣眷村,有你吃過的牛肉麵和永和豆漿
    包子、饅頭、燒餅、油條這些臺灣人原本沒在吃的東西,就是因為外省人的移入才開始出現在臺灣社會。現在臺灣社會上有所謂「眷村口味」、「眷村菜」, 常常都把它當做懷舊料理來操作。眷村菜其實也不是多高明精緻的菜,它是指那個年代眷村裡的居民,這些老兵在思鄉情緒之下,利用臺灣本地的食材湊合著,想辦法做出家鄉口味的食物。
  • 眷村就是家 | 鄉村觀察@臺灣
    所幸的是,在臺灣有這麼一類村莊,它們見證了歷史上的臺灣,承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成為溝通臺灣與大陸獨特的紐帶。眷村,就是這樣的存在!當時的眷村也沒有誰家是關著門的,都是前窗挨後院,一家出了事,大夥都會去幫忙。小朋友之間就更是如此,大家每天一起上下學,如果和本省同學打架,大夥都一起上。「團結、有情有義」眷村特有的集體生活是讓每個在眷村長大的眷村二代人引以為傲的。
  • 探店眷村阿嬤臺灣飯糰,城市商圈裡的「眷村風味」
    國內能吃到的臺灣飯糰要麼不是正宗的,要麼是正宗但不合年輕人的口味。 今天,小編去了專門做臺灣飯糰的店眷村阿嬤飯糰,聽說這家店是打卡種草率很高,創新又好吃。讓我們看看是不是真的這麼好吃嗎?眷村阿嬤的店基本上位於交通便利的商圈,店面明亮質樸,低調的眷村風裝飾風格,即使在人流多、店鋪多的商圈也鮮明的風格引人注目。 一進店,小編就看到開放式廚房的師傅用高超的手藝製作臺灣飯糰,店裡還坐著幾個上班族一邊喝著眷村阿嬤特色茶飲一邊聊天。 眷村阿嬤店裡充滿了只有在臺灣眷村的復古感,還有臺劇裡的人情味和,今天朋友圈的素材有了!
  •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