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味道治癒味蕾
而食物的溫度治癒心靈
一種食物
有時候代表著某一段回憶
也粘附著某些人的印記
一經觸碰
或開心、或悲傷、或溫暖
五味陳雜
當來自臺灣眷村的磨奶奶帶著那一碗牛肉麵回到蘇州
大概便是懷著那樣的心情
磨奶奶今年70歲
而在這70年的光陰裡
有50年的時間她都在專注於一碗牛肉麵
儘管時光帶走了她年輕的容貌
但每當說起那一碗眷村牛肉麵
她眼裡仍然淌著鮮活的熱枕
怪不得如今她的牛肉麵店能夠成為蘇州城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從山東到臺灣
1949年,是跌宕的一年
因為國共內戰
100多萬來自大陸的人們背井離鄉來到臺灣
只能被國民政府安排了臨時的居所——眷村
而磨奶奶一家就在這100多萬人之中
那一年她還是襁褓中的嬰兒
對於自小在眷村長大的磨奶奶來說
大陸的一切有些許陌生
卻又切切實實地存在於她的生活中
山東饅頭、四川涼麵、湖南臘肉、八寶飯、獅子頭……
這些地道的大陸菜
與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融合在一起
陪伴著眷村的第一代孩子長大
由於父親本就是山東籍的軍人
來到臺灣之後
他便開了一家牛肉麵店
眷村小餐館
當地土著本不吃牛肉
第一批眷村人把牛肉帶到臺灣
他們才漸漸愛上了牛肉
從此那裡的牛肉店比比皆是
直至今天
眷村牛肉麵在世界上已經擁有了不可撼動的地位
也許是身上流著山東人的血統
也許是父親專注做牛肉麵的耳濡目染
磨奶奶從小便偏愛著父親做的那碗牛肉麵
還經常偷跑到廚房
記下父親的手法以及調味
成年之後她順理成章接過父親的班
傳承父親的手藝
一做便是50年
臺中的牛肉麵店
一碗在蘇州定居的眷村牛肉麵
10年前
年邁的磨奶奶隨著兒子回到故鄉
輾轉來到蘇州定居
把那碗家傳的牛肉麵也一併帶了回來
歲月不饒人
時光催人老
但磨奶奶對牛肉麵的那股執著卻不滅
這次,她的店一開就是十年
期間想要加盟的人絡繹不絕
都被磨奶奶一口回絕
因為她深知現在的餐飲店擅長複製
卻不懂得用心
而磨奶奶為了做好這碗牛肉麵
已經花了半輩子的時間
店可以複製
但匠心無法複製
經過了50年的專注
磨奶奶在繼承父親手藝的基礎上
還一次又一次進行食材的革新與升級
如今她的牛肉麵已經成了一絕
多年來
儘管慕名而至的食客絡繹不絕
做好這碗牛肉麵依然是她最大的信仰
每天早晨天剛蒙蒙亮,磨奶奶就來到店裡
打開店門,倒好茶水,準備好食材
開始一天做牛肉麵的生活
從湯底開始
磨奶奶用煤球火來燒制湯底
煤球的火溫潤
小火苗持續滾著湯底
將牛骨的骨髓和油脂都熬了出來
骨髓和油脂覆蓋在湯上面作保溫層
就算第二天,火苗沒有了
煤球的餘溫依然還在
所以湯底可以一直保持小滾的狀態,
以這樣穩定的溫度,將整鍋牛肉湯一熬到底。
湯底要熬48小時,中間不揭蓋不加水,
這樣的濃湯
倘若食客喝剩下半碗便離開
磨奶奶就會心疼起來
對於她來說
最欣慰就是看到食客將滿滿的一碗湯喝完
並滿足地對她豎起大拇指的模樣
另外在食材上
磨奶奶堅持選用澳洲牛肉
因為牛肉是一碗麵的精華
如果肉質不優質
客人一吃便知曉
除牛肉麵以外
在磨奶奶的店裡還能看到
臺灣當地大部分的主食和小吃
孩子們最喜歡香腸飯和滷肉飯
碰到來蘇工作的臺灣人到這裡吃飯
問起磨奶奶家的牛肉麵,開心地大笑
雖然年事已高
當磨奶奶似乎一點都不覺得辛苦
每天往廚房一站
就是十幾小時
偶爾她會偷個閒
跑去逛逛香料市場
不管是懂的還是不懂
她都會嘗嘗看
若是喜歡
還會捎點回家
慢慢搗鼓出新的味道來
臺灣和大陸的食材不一樣
磨奶奶如同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孩子
總是不停地嘗試
找到最合適的食材
她唯一擔心的,就是走得太快
會丟失小時候那種純正的味道
「賣了一輩子了,我就是對它有感情啊。」
- END -
推薦閱讀
編輯 | Nini
圖片 | 來源於網絡
投稿 | yami@yami.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