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要地是對戰爭全局有重大影響的地區,亦稱戰略重地,有的國家稱為戰略點或戰略地域。主要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海軍、空軍戰略基地,戰略飛彈基地及地理上具有戰略地位的要塞等。對全球有戰略意義的交通咽喉或地區,亦稱之為戰略要地。在戰爭中,戰略要地的得失對戰爭的進程乃至結局具有重大影響,交戰雙方都十分重視控制和奪取戰略要地。和平時期,各國也普遍重視對己方戰略要地的建設和保衛,今天我們就說說全世界十大戰略要地之一的敘利亞。
敘利亞位於亞洲大陸西部,北與土耳其接壤,東同伊拉克交界,南與約旦毗連,西南與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與賽普勒斯隔地中海相望,總面積為185180平方公裡(含戈蘭高地) 這樣的地理位置在中東屬於很重要的地位,如果看一下中東地區,就會發現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把沙特看成半島、北部土耳其看成半島、南部的埃及看成半島、東部的伊朗阿富汗看成半島,而連接這幾個半島的地方就在敘利亞,這裡成為連接點,正是如此,在古代中東帝國之中,很多把首都設在敘利亞,這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代敘利亞是東西方交匯之處,敘利亞坐地收租,就可以賺得盆滿缽滿!而且敘利亞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可以跟羅馬等國通商,自然非常富庶!但是到了現代,都是以海運來運輸,沒人會走陸路,所以敘利亞自然就沒落了,而港口城市開始興起,例如阿姆斯特丹、新加坡、上海等。敘利亞國內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連接各城鎮,並可通往土耳其、伊拉克、約旦和黎巴嫩。截至2014年,公路總長45860公裡,連接各城鎮,並可通往土耳其、伊拉克、約旦和黎巴嫩,此外這裡還有重要的能源通道,中東能源出口歐洲如果修管道也是必經之路,同時也是俄羅斯在地中海重要的戰略要地。
正是如此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招來戰亂不斷,這裡多次被戰火摧毀,又重新建起來直到今天這裡依舊不太平,很多平民成為難民。
公元前第2千紀至前6世紀,進入和爭奪敘利亞的民族還有喜克索人、胡裡安人、埃及人、西臺人、亞述人、迦勒底人和波斯人。
敘利亞的希臘化公元前 333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潰波斯帝國的軍隊,佔領敘利亞。至塞琉西王國時代(公元前312~前64),希臘文化和塞姆人文化互相滲透,形成一種希臘化的敘利亞文化,從而為阿拉伯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源泉。公元前64年羅馬併吞敘利亞。在羅馬統治時期,敘利亞曾出現帕爾米拉人建立的阿拉伯國家。公元2~3世紀,帕爾米拉人在東西方貿易中起了活躍的中介作用。272年,帕爾米拉為東羅馬所滅。
阿拉伯人的敘利亞636年哈裡發歐麥爾一世徵服敘利亞。阿拉伯人對敘利亞統治權的確立,是敘利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從此敘利亞開始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661年敘利亞總督穆阿維亞奪取政權,稱一世,定都大馬士革,建立阿拉伯帝國的倭馬亞王朝(661~750)。其統治時期敘利亞的封建生產關係進一步發展,各種文化源流開始匯合。阿拔斯王朝時期(750~1258),儘管帝國中心已轉移到巴格達,但敘利亞在創造輝煌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方面,仍然佔有重要地位。9世紀下半葉,阿拔斯朝衰微。此後,土倫王朝、伊赫什德王朝、哈姆丹王朝、法蒂瑪王朝、塞爾柱帝國、十字軍、贊吉王朝、阿尤布王朝(1171~1260)、馬木留克王朝(1250~1517)和伊兒汗王朝先後侵佔或統治敘利亞。11~13世紀,敘利亞人民積極參加了薩拉丁遏止十字軍侵略和拜伯爾斯打退蒙古人進攻的戰爭,為使阿拉伯人民免遭外族長期蹂躪,捍衛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作出了貢獻。
土耳其人統治下的敘利亞1516年,敘利亞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版圖,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斯曼政府對敘利亞人民政治上專橫壓迫,經濟上無情掠奪,文化上實行愚民政策。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外國資本大量侵入敘利亞。18世紀末葉,法國資本在敘利亞各大城市佔絕對優勢。外國資本的侵入,促使敘利亞在19世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1831~1840年,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佔領敘利亞長達10年之久。
近代敘利亞軍隊榮辱交加,同時也是20世紀參戰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幾次中東戰爭,而近年的內戰也沒有停止,這片土地上戰火不斷。敘利亞軍隊主要有:陸軍、空軍、海軍、防空部隊。敘利亞軍隊武器主要有:前蘇聯時代研發的坦克、自行火炮、地對地飛彈、地對空飛彈。
今天的敘利亞依舊是大國博弈的焦點,正是敘利亞的地理位置,俄羅斯才能在中東與美國抗衡,北部的土耳其、東部的伊朗在此處有優勢,可以施展自己的影響,未來這個區域還會影響巴以問題的走向,這個區域戰略影響在中東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也是被列為世界十大戰略要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