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村跑第一次走出福建,想想都讓人有點小激動呢。
距離廈門只有30分鐘船程的金門,就像廈門的另一面,保留了很多閩南特色的民風建築和對戰時期的歷史遺蹟。事先探路的村跑君覺得,這次的村跑絕對可以給大家帶來一種重返一個世紀前的生活現場的時光穿越即視感。
先馬下10個地點的風光,給你們點劇透。剩下的,就等你們村跑回來丟照片給我啦~
(▲點擊可放大查看)
☟
瓊林位於金門島中央偏北處,是以蔡氏單姓聚居的村落。瓊林原名平林,由美人山雙乳峰俯瞰此地,則呈現一片森林,故起名為「平林」。瓊林在明、清兩代人才輩出,並以忠孝廉節事跡多著稱,澎湖第一位進士蔡廷蘭即是祖籍瓊林。除此之外,由於明代前後出了三位進士:蔡貴易、蔡獻臣、蔡守愚,於是福建巡撫就上奏熹宗,熹宗特地頒發了「御賜裡名瓊林」的匾額,平林才從此改稱「瓊林」。
瓊林聚落所保留的建築群,以大量的燕尾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為主,而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單是在瓊林村內,就有大宗宗祠、小宗祠堂共「七座八祠」,這裡也是金門宗祠最多的一個村落,也成為了瓊林聚落內最大特點。大宗宗祠就是蔡氏家廟,而這裡也正是整個聚落的中心。
現在的瓊林聚落雖然平日裡早已沒有了以往的盛況,但因為瓊林宗親血緣的凝聚力而形成強烈的聚落內聚力,讓瓊林的傳統祭祖成為了瓊林的頭等大事。每年冬至前後,瓊林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瓊林祭祖分為墓祭和祠祭兩種。而因為瓊林祭祖的意義與影響力日益擴大,金門縣政府也計劃將瓊林祭祖申報涉及文化遺產。
瓊林一門三節坊位於金湖鎮的瓊林村外,創建於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用來表揚清朝道光年間,瓊林新倉上二房地二十二世蔡仲環妻陳氏,次子蔡尚文妻陳氏,三子蔡尚神妻黃氏等婆媳三人,是金門現存的三座牌坊中最悽絕苦楚的。
蔡仲環妻陳氏於29歲時夫死守寡,撫養兩名幼子,以及一名遺腹子長大成人。後來兩個兒子娶妻生子,但不幸的是,次子之妻陳氏於三子之妻黃氏也不幸與21歲與29歲相繼守寡。一門三個寡婦勤儉持家,守貞守節,晚年才苦盡甘來盡享兒孫之福。
中山紀念林是首個於金門縣設立的森林遊樂區。位置在金門島中間昔果山和雙乳山之間,中央公路(伯玉路)旁,佔地約100公頃。現時公園已經納入金門國家公園的範圍內。
林區為高聳松樹,亦規劃一些露營區。另外林區內有乳門堡壘、高射炮、戰鬥機和戰車陳列區,為1950年代金門島上中華民國軍隊跟對岸中共對抗的金門炮戰添上史實紀錄。而在中山紀念林北端,為傳統四合院建築。館內陳列著已故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先生的著名手跡,還有歷史照片和文物。
乳山故壘與中山紀念林相連,系國家公園以舊有軍事設施整建而成;
(按住圖片左右滑動)
隱蔽於木麻黃林間工事中的士兵蠟像,手執各式武器,指揮所、反空降堡亦原樣呈現,並不時發出戰鬥時的聲光音效,頗有戰地的臨場感。
風獅爺,是金門、琉球群島等地設立在建物的門或屋頂、村落的高臺等處的獅子像,用來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鎮煞。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的形象被用作闢邪招福的闢邪物。
而風獅爺習俗在金門縣也很流行,多村莊在風獅爺生日或廟會要舉行祭祠,在風獅爺面前作醮演酬神戲。貢品有三牲、金帛、紅布、金花(春花),法師念咒,敬三獻酒,將紅布綁在獅身上,給風獅爺穿上披肩是謝恩的方式。
▲瓊林村的風獅爺
據統計,金門現尚留存64尊,分布在49個村落裡:金沙鎮39尊、金湖鎮12尊、金寧鄉8尊、金城鎮5尊。目前歷史最長的風獅爺產於清代。村跑線路所途徑的瓊林前尾風獅爺,造型古樸,為瓊林村最老的風獅爺。
蔡氏家廟,也稱「蔡氏十世宗祠」是金門維持最完整的宗祠。這裡有「鄉賢名宦」,蔡貴易、蔡獻臣父子,還有蔡守愚這三位蔡家的先賢。蔡守愚以學問著稱,進士出身外還做過雲南布政使,故有「三藩總憲」匾;因為學問好、道德崇高,所以還有「兩世文宗」匾,表示閩南在學問品德都作為社會的模範。
瓊林戰鬥地下坑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民防坑道,密布於瓊林村的地下,可連接到村中道路的重要建築物,也可通到村外的重要路口的槍堡射口,指揮所位於瓊林村辦公室的正下方。屬於名勝古蹟其中之一。
在清代,瓊林為防禦盜寇而設置地下坑道。國民黨軍隊進駐金門之後,將戰略位置重要的瓊林村納編為戰鬥村,並於1976年開始修建民防地下坑道,以瓊林村公所為中心,向南北進行挖掘;村裡辦公室下設一指揮所,並連結村落中各防空洞、碉堡、機槍堡、民宅等,全村12處為緊急任務出入口,坑道全長1350公尺,組成綿密的聚落防護網;坑道內有各種調度與水井,主要目的是因應作戰需要,可長期駐守地下防禦攻擊之用。
象山金剛寺座落於頂蘭村,主祀觀世音菩薩及如來三寶,規模僅次於金湖鎮的護國寺。廟宇仿古制而建,山門旁兩尊巨大的石象,為金剛寺醒目的地標;廣場上的小花園以觀音塑像為中心,另植有三株高逾2公尺的鐵樹,輪流開花,蔚為奇觀。
登山古道是上山的又一條路,它長約3公裡,有1221個石階,為盤山公路修建前登山的要道,修於清朝末年,是徒步登山觀景的主要便道,1938年,蔣介石和宋美齡也是從此便道上山的喲。
登山古道全無走大路「走馬觀花」之感,使遊者完全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五步一景,十步一趣。
金門太武山上,保留有一鄭成功弈棋處,有石匠在巨石上打刻上「明延平郡王鄭成功觀兵弈棋處」。當年鄭氏駐金門部隊遍及全島及海上,故其常登山觀兵,俯瞰沿海形勢。對岸半月形的陸地邊緣,以及海上敵人一切行動,盡收眼底。在一山洞內還設有棋臺,暇時弈棋,後人為了紀念,將這洞稱為「成功洞」。而棋臺年久毀壞,後有重修。
太武山倒影塔曾是明代所列的太武山十二奇之一,與舊金城文臺寶塔、水頭村茅山塔並列為金門三大古塔。太武山倒影塔經重建後,在塔身上還另刻有「文、峰、聳、秀」四字,「文」字的那塊石頭,與其他三字顏色不同,是因倒影塔在損毀時,塔石散落僅存「峰、聳、秀」三字,而重建倒影塔時,新刻一塊「文」字。
金門村跑相關閱讀(戳以下文字連結):
✤
金門村跑
火熱報名中
戳此了解報名信息
&
鳴謝
元翔(廈門)海岸有限公司(五通碼頭)
✤
了解金門村跑
敬請關注村跑微信!
☟
戳「閱讀原文」,即可報名,奔向金門~
☟☟☟ 順便就戳個大拇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