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科學研判我國大眾旅遊從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演化的市場趨勢和產業格局基礎上,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旅遊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作出總體戰略部署,為「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指導。
2009年,我們在國民人均出遊率首次突破2次等數據和中外歷史比較的基礎上,得出了我國旅遊業正式進入大眾旅遊初級階段的判斷。過去五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大眾旅遊和國民休閒越來越呈現「日常化」的特徵:一方面,旅遊開始進入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選項;另一方面,遊客開始進入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間。預測數據表明,2014年我國旅遊經濟特別是國民旅遊市場依然保持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境內旅遊36.3億人次,消費支出3.1萬億元,出境旅遊1.16億人次,海外花費1550億美元。由此可以計算出兩個很值得關注的數據,一是人均出遊率已經接近3次,二是人均每次境內旅遊消費850元。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我國旅遊市場的基礎是國民大眾的日常消費,而不是所謂的高端消費。
社會投資、科技應用和年輕人主導的商業模式創新正在改變旅遊產業運行格局,新型市場主體開始加速成形。近年來,國際資本、民營資本和社會資本紛紛加大旅遊投資力度,迪士尼、環球影城、皇家加勒比等國際一線旅遊運營商,萬達、海昌、長隆等戰略投資者,攜程、去哪兒、同程等新型旅行服務商,鉑濤、華住、如家、布丁等酒店集團,以及風險投資的螞蜂窩、在路上、世界邦、百程網等創業群體,正在與港中旅、國旅、中青旅、華僑城、錦江、首旅、嶺南、杭旅等大型國有旅遊集團一起構成了更加多元、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
旅遊發展的社會環境更加優化。近年來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國民旅遊休閒綱要》等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在不斷提升旅遊業戰略地位的同時,有力促進了整體發展環境的優化。各級黨委、政府和各部門對發展旅遊業高度重視,31個省(區、市)把旅遊業定位為支柱產業,其中24個定位為戰略性支柱產業。許多省區市出臺了「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文件,在綜合性協調機構設立、行政主管部門編制、發展經費保障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與旅遊發達國家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和期待相比,我國旅遊業發展的總體水平還有較大的改革、創新與發展空間,特別是重建設、輕管理,重硬體、輕軟體,重規模、輕品質,重開發、輕保護等問題急需從根本上加以解決。過去我們更多強調旅遊業的特殊性,堅持「政府主導、適度超前」。現在,如何處理好大眾旅遊和國民休閒時代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以當代旅遊發展理論指導產業實踐,旅遊行業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地方旅遊發展中還存在著過於依賴門票經濟,部分景區景點門票價格過高等問題,旅遊市場秩序和服務質量與廣大遊客的期待還有較大差距。打著發展旅遊的旗號跑馬圈地、佔用農民土地、破壞環境和資源的行為仍時有發生。旅遊者在旅遊區亂刻亂畫、隨地吐痰、亂丟垃圾等不文明旅遊行為頻頻見諸媒體。這些問題的解決迫切需要中央在發展旅遊的指導思想、發展方式和具體政策措施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
《意見》明確提出「旅遊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意味著國家關於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所有政策都適用於旅遊業,為旅遊業發展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政策環境。從這個定位出發,文件深化了旅遊業與擴大消費、旅遊業與「五位一體」總體戰略布局的認識。加快旅遊業改革發展,是適應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對於擴就業、增收入,推動中西部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意義重大。
《意見》在科學定位和深化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旅遊業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性要求。第一,著力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使旅遊開發向集約節約和環境友好轉型。第二,旅遊產品向觀光、休閒、度假並重轉變。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推進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引導開發適應大眾市場需要的旅遊產品,大力發展老年、民俗、養生、醫療、研學等旅遊產品,努力完善旅遊產品體系。第三,旅遊服務向優質高效提升。新時期旅遊業的發展,在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的同時,要加大公共服務和人才培養的投入,加強旅遊市場監管,嚴厲打擊亂漲價、「黑導遊」和強迫消費等行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旅遊服務,讓老百姓能夠放心消費、滿意消費。
為實現上述目標,旅遊業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革的中心任務就是要讓市場在旅遊業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要進一步明晰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增強政府在培育消費市場、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的功能,引導市場供給和大眾市場需求相適應。從對內開放來說,要推動旅遊市場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發揮市場這隻手的作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對外開放來說,要進一步深化對外合資合作,引進國外的先進經營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旅遊企業「走出去」,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光明日報8月22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