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直播帶貨呈現井噴狀態,百貨商場裡,導購變身主播,在鏡頭前賣力帶貨;深夜食堂裡,美食達人親自探店,吸引網友回歸線下餐飲。而在疫情之後,線上直播單貨更是成為許多人的新路子,開展線上自救與消費者實現「面對面」交流。
或許直播在許多人的眼中是一個穩賺不賠的好工作,以至於有些人在看到表面的甜頭之後,便義無反顧的往直播帶貨的路上走,殊不知在這看不到的背後是怎樣的風景。
近日,有一對湖北夫妻,勇闖義烏直播帶貨半個月,賺到的卻是倒賠5萬元的結果。
夫妻闖義烏做直播帶貨倒賠5萬元,一部手機真的能闖義烏?
鄒洋和黃依雯是一對湖北的小夫妻,因之前做的實體店在疫情期間關閉,後來發現直播帶貨的商機就來到義烏闖蕩。一開始,黃依雯看別人拍個賣烏龜小玩具的視頻就能火,能賣出幾萬單,一晚就能賺25萬,黃依雯覺得自己也可以拍視頻,也能賣。
然而,到義烏之後,生活給了她一個重重的當頭一棒,主播裝備,拿貨,跑市場,什麼都要自己仔細研究細心對比,而黃依雯鄒洋夫妻遵循的什麼火賣什麼。黃依雯表示,現如今在他們在沒有粉絲基礎的情況下,一晚上直播五六個小時,或許就只有三四個人在看,且這幾個人還有可能是自己的熟人。
半個月後無盈利反而倒賠了5萬元,房租、生活費等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二人之間也爭吵不斷,丈夫想放棄直播回老家,但妻子卻堅持要做下去。
一夜暴富人人都想要,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實現,別人的成功也未必能被複製。
直播數據造假產業鏈揭秘直播流量數據背後的水有多深
直播行業盛行,在眾多的主播中能夠脫穎而出的,能被大眾看到的,其實我們都知道這是需要大量的流量來支撐的,而流量主要來源於粉絲、點讚數、人氣等等通道。正是因為流量數據的需求量大,那麼這也孕育出了直播數據造假產業鏈。
直播流量數據背後的水有多深呢?
0粉絲刷出千人觀看視頻,2千臺手機同時刷1萬個帳號,直播間粉絲、點讚、人氣、評論皆可刷,175元1000人氣,1035元1萬粉絲,一個帳號127萬的粉絲,裡面卻有50萬的假粉絲。
從記者臥底暗訪偷拍到的視頻中,一個房間放滿了2000部手機,這2000部手機同時刷著10000個帳號,給記者現場演示了0粉絲帳號刷流量。而據業內人士所稱:現階段進入大魚吃小魚的階段,電商直播紅利期已過,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品牌的要求也會越來越多,所以相對的也需要更多的內涵數據。
對此,主播平臺回應主播買假流量:嚴重的話可能封帳號。
學員為掙錢辭職學直播,直播學校老師稱直播掙不上錢才來教課
儘管電商直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主播帶貨的行列中,直播的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在浙江義烏「網紅直播第一村」北下朱,便有一家剛開辦不久的直播培訓機構。這家直播培訓機構,今年2月份成立至今僅半年的時間便已經開辦了19期培訓班,包括淘寶、抖音、快手三種課程,畢業學生200人左右。
這家培訓機構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有不乏在國企上班,手捧鐵飯碗的好工作,但因為沒有衝勁,義無反顧地把工作辭了選擇學習直播帶貨賺錢。
而面對授課教師需不需要資質,7天1980元能學到什麼,學員是否被「割韭菜」等問題,該培訓機構的老師稱:老師不需要任何資質,直播是否成功主要靠個人。
甚至在被問及直播能否賺錢時,老師稱:要是在直播上能掙錢,我為什麼要來線下教課呢。
據了解,義烏多數直播培訓機構會通過工商註冊,形成公司,通過政府備案的形式與高校合作來完成資質備案,所以培訓機構入選門檻低。
當前的直播行業,正在朝著蓬勃的方向發展,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直播的另一面是無序的野蠻生長,因數據與收入直接掛鈎,加之市場需求,造成了直播平臺的數據浮誇,直播數據造假的產業鏈下,賣貨造假也成為了「產業」, 主播不了解產品張口就吹的現象不少,大大地增加了退貨率。
所以,直播帶貨,處處是機會,也處處是套路。該行業還需進一步規範,才能良性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