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蜀漢與曹魏之間的「麴山之役」

2020-12-23 騰訊網

錄姜伯約遺言(劉克莊)

事或難遙度,人殊未易知。誰雲臥龍死,復有一姜維。

蜀漢與曹魏之間天然對立。蜀漢以匡扶漢室為立國的政治旗號,而曹魏利用禪代的方式繼承東漢的政權,以正統自居。所以蜀漢從頭到尾,哪怕在後期反戰派聲音非常大的階段,也頻繁地向曹魏發動北伐。這些北伐當然是失敗居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姜維發動的一次失敗的北伐——「麴山之役」。

窘迫的姜維,所領不過萬人

「麴山之役」是一次比較小的戰役,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只局限於曹魏和蜀漢兩個政權,沒有東吳什麼事情。首先說說蜀漢當時的環境。「麴山之役」發生的時間是蜀漢延熙十二年(即公元249年),這個時候大司馬錄尚書事的蔣琬已經去世,蜀漢的新的執政者是費禕。費禕是很有名的鴿派,他執政期間沒有主動發動過什麼大規模的北伐的軍事活動,並且壓制姜維的北伐意向。總而言之,費禕是蜀漢歷任執政者中的異類,他一門心思花在保境安民上,對於北伐持有否定態度,不願意立什麼太大的功勞,更不願意背戰敗的黑鍋。

《漢晉春秋》:「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

但是蜀漢的立國之本畢竟是消滅曹魏,重新光復漢室。所以費禕也沒壓製得太死,給姜維一萬人的限定。這樣一來蜀漢還是能夠向曹魏發動北伐,但是規模相對之前來說非常小,不用花費太多的人力物力,影響經濟生產;如果失敗的話,戰損也在承受範圍之內。姜維也沒有辦法,只能依靠這一萬軍隊,再加上一些少數民族的力量,進行成功率極低的北伐。所以說「麴山之役」中的蜀漢軍隊最高應該只有一萬人左右。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曹魏劇變,夏侯霸降蜀漢

在蜀漢休養生息的時候,曹魏這邊發生了劇變。曹爽與司馬懿爭權,司馬懿在蟄伏了一段時間之後,趁著曹爽兄弟和小皇帝曹芳去拜謁高平陵的時候,發動兵變控制洛陽,幹掉了曹爽。曹爽在排擠司馬懿的時候,組織了很多名士和老鄉為黨羽,其中就有夏侯玄。夏侯玄的分量比較重,司馬懿沒有處死他,不過也奪取了他的兵權(當時夏侯玄都督雍、涼軍事),用郭淮來代替,把夏侯玄徵入朝中當一個沒什麼實際權力的負責禮儀的大鴻臚。

《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爽誅,徵玄為大鴻臚。」

夏侯玄被處理不要急,把夏侯玄的從父夏侯霸給驚到了。夏侯霸當時是右將軍、徵蜀護軍,屬於夏侯玄的屬下,而且也算是曹魏的宗親,在立場上無疑是偏向曹爽一派,也算是司馬懿打壓的範圍。司馬懿對夏侯玄的處理讓夏侯霸感到恐懼,另一方面他與新來的上司郭淮不合。於是夏侯霸這個徵蜀護軍就跑到蜀漢去了。夏侯霸是曹魏基石夏侯淵的兒子,官至右將軍,他的到來是蜀漢可以利用的一面旗號,對蜀漢來說也比較振奮人心。而且當時曹魏可以說在政局上發生了比較大的動蕩,是一次用兵的好機會。於是在同年四月,蜀漢進行大赦;在秋天姜維發動北伐。這就是「麴山之役」的歷史背景了。

《魏略》:「霸聞曹爽被誅而玄又徵,以為禍必轉相及,心既內恐;又霸先與雍州刺史郭淮不和……故遂奔蜀。」

「麴山之役」的過程

「麴山之役」的過程,著實有些乏善可陳,沒有發生過什麼太大規模的戰鬥。你想想,姜維攏共就一萬人,一分錢掰兩半花,又不敢消耗太多,如果造成太大的傷亡那麼北伐的事業更會受到節制了。所以姜維也是儘量避免和曹魏的主力部隊發生較大的碰撞。不過即便如此,曹魏這邊的處理還是很精彩的,很值得一提。

姜維進攻隴右,進軍到隴西郡臨洮,在臨洮以東的翅上的麴山上修築城塢,讓牙門將李歆和句安率軍駐守,作為抵抗、牽制曹魏軍隊的一個釘子。自己則聯合一些少數民族進攻隴右的各個郡縣。這也是姜維用過的老辦法了。上一次北伐接應少數民族首領白虎文、治無戴的時候,就是讓廖化築城抵擋郭淮,姜維向西接應治無戴,也獲得了成功。

《三國志·魏書·陳群傳》附列《陳泰傳》:「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偪諸郡。」

姜維上一次的北伐是成功了的,完成接應治無戴的任務,自己和廖化也成功脫身。不過這次勝利是基於郭淮頭鐵非要進攻廖化的基礎上。雖然在《三國志·魏書·郭淮傳》中寫得像郭淮獲得了勝利似的,但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這回雍州刺史陳泰提出了一個建議,咱們不打麴山上的城塢,只是將它們圍起來,切斷它們的後勤線和水源,避免直接發生衝突。由於這個地方地勢險要,處於山地之間,蜀漢救援這裡也比較困難。等到城塢內的蜀軍山窮水盡的時候,就可以輕鬆地拿下它們。這回郭淮不頭鐵了,同意了這個計劃,令陳泰、徐質(新的徵蜀護軍)、鄧艾將麴山上的城塢團團圍住。

《三國志·魏書·陳群傳》附列《陳泰傳》:「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

姜維得知麴山被圍困,率軍從臨洮東南的牛頭山支援麴山,希望能夠接應句安等人突圍。這個時候陳泰又提出一個計劃。命令麴山周圍的守軍不出兵阻攔姜維,放姜維前進,然後陳泰自己度過白水,向東進發進攻姜維;郭淮率軍到牛頭山斷截姜維的退路。這樣一來姜維就會被郭淮、陳泰、鄧艾、徐質等人包圍,從而被吃掉。好在姜維嗅覺靈敏,察覺到陳泰、郭淮等人的動向,及時撤退,避免更大的損失。不過麴山的句安、李歆等人就被放棄了。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衛將軍姜維出攻雍州,不克而還。將軍句安、李韶降魏。」

小結

之前麴山之內的蜀漢守軍就已經困苦不堪,甚至只能飲用雪水。這回外援也被擊退,於是就投降了曹魏。可以說這次「麴山之役」是姜維的一次北伐的失敗,陳泰採取包圍麴山、圍點打援;迂迴牛頭山,呈包圍之勢的策略,逼退了姜維,化解了這次北伐,獲得了勝利。

參考文獻:《三國志》、《讀史方輿紀要》、《三國志辭典》、 《中國歷史地圖集》

相關焦點

  • 聊一聊蜀漢與曹魏之間的「麴山之役」
    蜀漢與曹魏之間天然對立。蜀漢以匡扶漢室為立國的政治旗號,而曹魏利用禪代的方式繼承東漢的政權,以正統自居。所以蜀漢從頭到尾,哪怕在後期反戰派聲音非常大的階段,也頻繁地向曹魏發動北伐。這些北伐當然是失敗居多,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姜維發動的一次失敗的北伐——「麴山之役」。
  • 曹魏國力強盛卻不能速滅蜀漢、東吳,聊一聊曹魏南徵的困境
    東漢末年分三國,呈現出三國鼎立之勢。但是鼎立歸鼎立,並不證明三個政權國力相當。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軍力,曹魏都遠遠強於蜀漢和東吳。按《蜀記》、《晉陽秋》、《晉書》等史料的記載,蜀漢人口九十四萬,東吳人口二百三十萬,曹魏或者西晉的人口則接近一千三百萬,國力差距是非常懸殊。
  • 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蜀漢北伐曹魏的困境。運糧的困難諸葛亮時期進行北伐,最大的一個困難就是運糧的困難。蜀漢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四面都是山嶺。這種地形在防守上固然是有優勢,誇張一點說就是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但是同樣的,蜀漢往外面打也比較困難。易守難攻對於雙方都有影響。
  • 控弦十萬、呼應蜀漢,聊一聊鮮卑大人軻比能的崛起
    在三國時期,蜀漢、東吳、曹魏三個政權當然是主角,但是在歷史舞臺的邊緣仍然有其他勢力存在。三個政權的戰事也不僅僅是在彼此之間,蜀漢經常壓制南中地區的叛亂;東吳經常進攻山越人;而曹魏也要花費一部分力量對抗北方的遊牧民族。
  • 打通河西走廊、恢復控制西域,聊一聊曹魏的第二次「河西之戰」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曹丕的一個令人稱道的政績,就是恢復對河西走廊的控制,重新連通西域,恢復西域諸國與中原政權的朝貢體系。不過由於三國時期的主要的焦點多聚集於曹魏、蜀漢、東吳三方,曹丕打通河西走廊的事情受到的關注度並不是那麼多。
  • 屢戰不下的淮南,聊一聊東吳北伐曹魏的困境
    其實東吳的國力要比蜀漢強出很多,對曹魏政權造成的威脅也超過蜀漢。但是和蜀漢一樣,東吳儘管偶爾會取得一些勝利,在防守戰上也容易獲取勝利,但終究還是沒能夠打開局面,取得淮南地區的控制。那麼東吳北伐曹魏有哪些困難呢?
  • 聊一聊蜀漢的法律《蜀科》,主要特點是什麼?執行程度如何?
    蜀漢的法律在《三國志》中有記載,名為《蜀科》。從名字上來說它是一些科條,低於法律,不過這是與創作時期的歷史背景有關,當時劉備包括曹操、孫權等人還活動於漢朝這個框架之下,不能新建立一個獨立的法律,所以用《蜀科》來便宜從事。不過雖然級別較低,但《蜀科》應該還是蜀漢主要實行的法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個《蜀科》。
  • 三國戰爭的殘酷——蜀漢、曹魏三十多年戰爭中的陣亡將領名單
    尤其是蜀漢和曹魏之間的戰爭,更是容易引起後人的關注。蜀漢和曹魏的戰爭,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64年(包括姜維復國),持續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那麼雙方有哪些將領死於戰爭之中呢?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蜀漢:馬謖、張休、李盛、費禕、張嶷、姜維、諸葛瞻、諸葛尚、傅僉、趙廣、黃崇、李球、張遵、張翼、關彝、蔣斌蜀漢建興六年(即公元228年):馬謖、張休、李盛死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講道理這三個人並非直接死於曹魏的兵鋒之下,而是死於諸葛亮的軍令。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馬謖、張休、李盛等人在諸葛亮一伐的局部戰役"街亭之戰"的失利,所以姑且也可以視為死於與曹魏的戰爭當中。
  • 曹魏,蜀漢,還是孫吳?
    即使是同為晉人,陳壽所著《三國志》奉曹魏為正統,而習鑿齒所著《漢晉春秋》卻是奉蜀漢為正統,持不同觀點的人都有,而且互相不能說服。一、曹魏正統論在陳壽等人看來,曹魏的勢力範圍最大,兵力最強,國力也最為興盛。
  • 「高祖之風,英雄之器」,聊一聊劉備崛起的過程
    相比於曹魏和孫吳來說,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也很具有理想主義的色彩。即便到後期國小民疲,反戰聲音高漲的時期,仍然堅持著北伐曹魏、克復中原的事業。這或許與劉備這個創始人的性格和人生經歷不無關係。因為劉備就是一路披荊斬棘,從不可能中走出一條可能的道路。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劉備的發家史。
  • 尋跡三國——來聊一聊仲卿心中的三國
    讓人產生興趣之處,可能是其中的一個經典戰役,可能是英雄豪傑雄姿英發的一瞬,亦或是被某句描述打動,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三國,現在來聊一聊仲卿心中的三國。後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鼎力的政權狀態,湧現出不少亂世梟雄。
  • 曹魏對蜀漢主動進行的三次大規模進攻,原因和影響分別是什麼
    在曹魏與蜀漢的戰爭當中,曹魏雖然國力更強大,但是往往是被進攻的一方。諸葛亮、姜維執政時期頻繁進行北伐,甚至鴿派人物費禕執政時期,姜維都能夠進行小規模的北伐。相比之下,曹魏在與蜀漢的戰爭當中,只有三次主動進行的大規模的戰役。兩次失敗一次成功。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三次戰爭的原因、過程和影響。
  • 「前有王、句,後有張、廖」,聊一聊蜀漢中後期的名將
    提到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很多人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五虎上將"。畢竟他們跟隨劉備創業的事跡太著名了,又有小說家為其增飾、渲染。然而"五虎上將"只活躍於東漢末年時期到蜀漢初期,最晚去世的趙雲,也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一說建興六年),距離蜀漢滅亡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在蜀漢中後期,同樣有一些名將,不過相比於"五虎上將"來說知名度顯然不能同日而語。
  • 元戎弩、指南車、水排鼓風機,聊一聊三國時期在軍事科技的發展
    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小編查找到的三國時期的能工巧匠,他們對三國時期的戰爭有什麼影響。在蜀漢有兩種弩具比較有名,一為諸葛連弩,又名元戎弩;一為蜀側竹弩。蜀側竹弩的資料相當稀少,但是諸葛連弩的資料很豐富,根據史料的記載,可以判斷為諸葛亮發明。
  • 劉姓的蜀漢?篡漢的曹魏?1000多年爭論花落誰家?
    長大後讀的史書多了,尤其是讀了更加客觀的《三國志》後,發現越來越喜歡上曹操了,全憑本事打下的一片天,曹魏幾帝,基本上都算是明君,強於蜀漢和東吳。拋開情感因素不講,歷史上是認同曹魏還是蜀漢?宋朝以前,大多數朝代認同曹魏的正統地位。為什麼呢?
  • 聊一聊「五虎上將」各自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名副其實
    提到蜀漢的名將,大概"五虎上將"最有牌面。蜀漢四十二年的名臣良將中,只有十二個人獲得諡號,"五虎上將"全部獲諡。"五虎上將"的諡號各不相同,而且還有不少的爭議。尤其以關羽、趙雲二人的爭議最大。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五虎上將"的諡號,作為蓋棺定論,是否稱得上是名副其實。
  • 三國六大文武全才:蜀漢得其一,東吳得其二,曹魏得其三
    三國時期名將和謀臣眾多,但是文能出謀劃策,武能領軍作戰文韜武略樣樣具備的全能之才卻也並不多見,今天就說一說三國六大文武全才:蜀漢得其一,東吳得其二,曹魏得其三。
  • 曹魏的六位「徵蜀護軍」:一人投靠蜀漢,一人被姜維斬殺!
    在漢中之戰中,劉備不僅奪取了漢中之地,還斬殺了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淵,這讓曹操更加重視劉備這一對手。在此基礎上,為了對付劉備,曹操特別設立了一個官職,也即本文所要說的「徵蜀護軍」。在曹魏歷史上,先後共有六位武將擔任「徵蜀護軍」或者「討蜀護軍」一職。
  • 《出師表》中的這句話就預示著蜀漢的亡國之危不在曹魏!
    三國時期,蜀漢最大的敵對勢力就是曹魏了,名義上,蜀漢是承接大漢正統,而曹魏則正是篡漢的逆賊,劉備素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之意,可天下大勢如此,蜀漢終究還是敵不過曹魏,最終被其所滅,而實際上,蜀漢真正的亡國之危並不在曹魏,而在於蜀漢內部。
  • 三國時期容易被忽略的戰爭:曹魏與高句麗、沃沮、東濊、辰韓之爭
    人們對三國時期的戰爭的熱情,主要還是集中於曹魏、蜀漢、東吳之間的戰爭,因為它們是三國時期的主體的三個政權,而且制度習俗比較相近,人物也很熟悉。不過三國時期的戰爭不僅局限於此,還包括各個政權與其他的偏"冷門"的勢力之間的戰爭。比如說曹魏名將毌丘儉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高句麗國王位宮反叛曹魏,被毌丘儉討平擊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