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姐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我在上海前後共住了十多年了,從來沒有坐過黃浦江遊船。寫了十六鋪起家的寧波小港李家近兩百年的歷史之後(延伸閱讀:《何去何從4》),想帶著孩子感受並講解一下上海,才像遊客一樣去感受了一下。
那天下著不大不小的雨,很涼爽,空氣乾淨,能見度好。在江上看再熟悉不過的樓宇和橋梁,回味知識庫存裡頭上海灘的歷史,突然覺得,現在才坐這個船,也是挺不錯的契機。
我們生活在固定的城市裡,偶爾也要用遊客的眼去審視它,要把那些熟悉的風景當成新事物一樣學習和研究,這是生活源源不斷的樂趣。人文世界是個容易消融、接納一切的領域,讓我們迅速對周圍的一切都習以為常,但有時也需要不斷有新觸角、新觸點,令其保持活力和節奏感。
研究「黃浦江」,果然讓我心潮澎湃。它串聯起歷史與現實、古書與現有的規劃、自然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等等,永遠在向前奔湧,一路留下太多故事,永遠有新鮮事物湧現並總有可溯的淵源。
黃浦江並不是一個「關鍵詞」「熱詞」,人們要形成對它的相對系統的集成概念和完整認知是難的,不如百餘年的外灘,三十年的浦東和陸家嘴,現在的北外灘新時代都市發展新標杆……等等,這些「網紅熱詞」「熱門景點」更能成為搜索的熱點。
但我想,認認真真地寫個系列,說說黃浦江。這幾年我一直在寫城市系列,現在,找到一個從「江」的角度寫「城」的新視角。我前段時間寫《何去何從》系列,寫了6篇,現在,終於可以新開一個系列了。
世上本無「黃浦江」
首先令人驚訝的是,黃浦江是人類水利工程的巨大勝利。世上本無黃浦江,它的誕生僅僅六百餘年。明朝時出現了兩個被載入史冊的人物,以及十餘萬民夫,用其智慧和汗水,塑造、成就了它。
春秋戰國時期,有三條大河流經今天的上海及附近地區,即東江、松江、婁江。寫於公元前5世紀的《尚書·禹貢》就記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震澤就是太湖,三江就是上述三條大河,它們若洩瀉太湖水入海,震澤平原就暢通安定了。
到了唐朝,公元7世紀左右,東江、婁江已經淤塞,只剩下松江了。古松江又叫吳淞江,它不僅要幫太湖排水,還成為江南水網出海的要道。於是,三條河的「權利」和「義務」都壓到了一條河身上,權利是吳淞江上肯定會誕生一個繁華的奇蹟般的城鎮,義務是要承受巨大的運量和泥沙的壓力,以及更多的人為影響和破壞了。
吳淞江南岸那個必然會崛起的鎮叫青龍鎮,就是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鶴,它一度成為水陸交通樞紐和對外港口,據說,日本遣唐使就是從這個鎮登陸的。那時候的青龍鎮繁華入詩——「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引自:宋朝詩人梅堯臣《青龍雜誌》)。
但是,繁華之後總是落寞,吳淞江上遊淤淺,下遊縮窄,唐朝時江闊二十裡,宋代九裡,元代兩裡,明初僅為150餘丈(500米)。隨後青龍鎮衰亡,人們泊船改至上海浦口,於是上海鎮(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設立)崛起。元朝在1292年時,上海縣設立。
水,真的是城市的命啊!
到了14世紀,明初,吳淞江的下遊已經淤成平陸。每逢積雨,眾水奔潰,影響松江、蘇州、湖州、嘉興四府,就像現在的南方多地暴雨引發的水災一樣,損失嚴重。當時此四地是明朝的稅賦重地,不容有失。於是,15世紀初,1403年,時任戶部左侍郎的夏原吉受永樂皇帝之命前來治水。
夏原吉經過兩個月的苦幹,也沒什麼進展。這時候華亭(上海古稱)諸生(註:太學學習的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稱諸生)葉宗行出現了。
他向夏原吉提出一個建議——放棄已成痼疾的吳淞江河段,挖深挖寬範家浜,使範家浜南接大黃浦,北接吳淞江近海江段,江浦合流,「黃浦奪淞」,衝瀉入海。
我們來解釋一下各個河段:
這裡的大黃浦還遠不是「黃浦江」,在明朝之前,黃浦河道只有30來丈寬(約100米),遠沒有吳淞江寬闊,也不是太湖洩水入海的主要通道。簡單來說,吳淞江是大江大河,而它只是一條普通的河。
範家浜就是如今的外白渡橋至復興島的一段黃浦江。它是由當時十多萬民夫開挖疏浚的!於是,大黃浦——範家浜——南蹌浦所組成的新河道形成,這項工程是在永樂二年(1404年)基本完成的,共開掘大黃浦、範家浜12000丈。(近40公裡,整條黃浦江現在為113公裡,超過三分之一。)
這裡必須再誇誇這個華亭諸生葉宗行。葉宗行看到父老鄉親飽受水災之苦,查遍所有典籍,再加上經常實地勘查,暗自研究比較各種方案的優劣。當時大家普遍的辦法還是「堵」,採用修圍、開江、築堤、置閘等方法來控制泥沙的淤積,他則認為,應該「導」,禁止農民築壩阻流,疏導大小河道,從而分導太湖之水歸於海。頗有些大禹治水的風範啊。
當然,他最創新的方案當是放棄無藥可救的吳淞江河段,挖深挖寬範家浜,使範家浜南接大黃浦。這個方案簡單比擬一下,就像心臟搭橋手術,再造一條新的血管治堵一樣。
他的方案是水利史上一個獨特、新穎、有效的治水措施,另闢蹊徑,前無古人。古代的上海人,讓人有的總體印象就是創新集大成者,可以開創一個新局面的那種氣質。比如我曾經寫過的徐光啟和黃道婆(延伸閱讀《別光研究心學,「實學」更能告訴你如何經營一個高產出的人生》《四周年了,我想寫寫黃道婆》)。他們總是先默默努力、蟄伏,自己躲起來花費巨大心力研究,然後一旦亮相,就能光彩奪目。海派文化就是別具一格降人才,人才有革新的理念,往往能自成一派。
當然,能採用這個建議的主政者也很了不起。夏原吉治水後的第二年(永樂四年)被升為戶部尚書,後來在史書上更是歷經五朝的名臣。據《明史》記載,治水期間,夏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曰『民勞 ,吾何忍獨適』」。這種讓自己與民感同身受、悲喜相通的能力,是值得人們反覆稱道的。
太湖水,似乎只有三股分流才能平穩,夏原吉後來又引上遊的太湖水入劉家、白茆二港,吳淞江水患終於才暫時穩住了。
「黃浦江」是因水患而誕生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成功創新、轉危為安、太平無事的象徵。
江浙滬與黃浦江的更深淵源
「江浙滬包郵區」在地緣上為什麼能這麼親近,經濟社會文化上又能相互協同無縫對接,有很多原因和理由。我在黃浦江的緣起和發展上也找到一個秘密和答案。
上文提到,大黃浦——範家浜——南蹌浦河道,是永樂二年的夏原吉和葉宗行的那個工程奠定的。後來,南蹌浦作為吳淞江的末段,沉受不住巨大的水量,末段便發生擺動,吳淞江的另一條支流大蹌浦承接了這一使命。大蹌浦口也就是吳淞口(就是原吳淞江入長江之口)。
隨後,大黃浦——範家浜——大蹌浦河道形成,為日後的黃浦江水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個堅實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水勢猛,衝擊力大,大黃浦適應了新的環境,不斷發育。歷時一年之後,大黃浦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江大河。在明朝,它還不叫「黃浦江」,它的水系發展也還遠沒有完成。
六七十年過去,發生了一件偶然中帶著必然的事兒。
1472年,明成化八年,為了杜絕海水入侵內地,杭州灣築起海塘,原先流入海灣的河流被堵住,被堵的河水流向地勢較低的東面,也流向了大黃浦。
這樣,「黃浦江」不僅有太湖、澱山泖等水源流入,又有杭嘉湖平原的水源匯入,促進了它的進一步發育,不浚自深,江流擴大。
可以這樣理解,「黃浦江」幾百年前奠定了——江浙滬融合的格局!它本是因為應對水災等危機而誕生的,後來不僅平靜地化解了水患,還順勢把自己不斷擴大,接納了更多水源,有了更多的水,形成了一股更強的衝刷河床的水流,在入長江處有利地衝刷了河口。
從中國人的歷史的正面來看,遇到問題時,總能否極泰來,因為具有創造精神,包容精神,能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這就是中國夢啊。它永遠相信,開拓開創精神會伴隨我們的世世代代。如此卓越,又如此平靜,不喧鬧,安之若素,等到需要力量的時候,它能自動聚積起來。
這樣巧地、「天時地利人和」地匯聚水量和發展能量的,全中國甚至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條河流吧。黃浦江成功演繹了逆襲、壯大、登頂的神話。就像此後來上海灘闖蕩的一個個奇人的創富故事一樣。
現在我們總說大城市虹吸周邊城市的優勢資源,卻不知道,有些事情是因勢利導,渾然天成的。大江大河隨著時光變遷,也不會一直浪奔浪流,也會堵塞淤積,留下來的全是扛得住幾百幾千年變遷的。
古人造就了新水道,充沛的水源形成湍急的水流,不斷衝刷河床,強大的自然水勢促使河道進一步發育壯大,變闊變深,最終使得黃浦江奇蹟般地演變成為太湖下遊唯一的大江。
黃浦繼續發育壯大的故事還沒有完。
大家都知道明代的一代名臣海瑞吧。明隆慶三年(1569年),吳淞江再次有水患,實際上吳淞江上遊的水患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當時明朝財政緊張,海瑞想出了以工代賑的方法。從嘉定黃浦至上海縣宋家橋八十裡河道的疏通,兩個月告捷,原有的吳淞江與黃浦交匯處河道得到整治,使得原來北折的吳淞江下水改在今日外白渡橋處注入大黃浦,同黃浦入海。
這一工程改變了吳淞江下遊的走向,奠定了今日蘇州河注入黃浦江的主次關係!黃浦江水系基本形成。
葉宗行,黃浦奪淞;海瑞,淞注黃浦。人類徹底改變了水系的主次關係,城市的命運由此打造。「幹水環抱,支水止息」,長江與黃浦江是幹水與支水的關係,黃浦江與蘇州河(原吳淞江)也是幹水和支水的關係,水法中宜取支,在幹水環抱、支水止息處選址,則同時兼備幹水足夠的生氣和支水的親和性。
上海就是長江衝擊平原的一部分,不臨長江,避免其氣場的衝害。長江水受海水的託頂作用影響較大。很多城市不約而同都選擇了幹流與支流交匯的位置,比如武漢是長江和漢江,南京是長江和秦淮河,華盛頓是安娜考斯蒂河和波多馬克河。研究至此,我開始讀蔣平階的《水龍經》,下一篇再細講體會。
上海灘,有灘有海,中國的海岸線總長3.2萬千米,大陸海岸線長1.8萬千米,有海的地方很多,不足為奇。上海的落腳點始終是灘,海納百川的精神在黃浦江身上就有,一定程度上,黃浦江也具有海的精神。隨著歷史發展它納入了太湖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的水源,它本身就像海一樣,才能發展,才能壯大。
黃浦江是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卻沒有留下雄偉壯觀、供人瞻仰的水利建築遺蹟。它的身世早就被人淡忘,人們認為它就是一條與生俱來的天然大河。但它無疑是中國最繁華的河流,經濟價值最高的河流。
在這暴雨聲中,也讓人有安全感的河流。
(待續未完,to be continued)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