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大明寺,或許你會以為這裡只是個小小的寺廟。小小的入口,只開了一扇人過的門,叫人以為寺院也是小小的一個。而進了門,你才會發現這裡別有洞天。毗鄰瘦西湖的大明寺,人少清幽,卻有與瘦西湖相媲美的美景。依山傍水的景色中,偶有幾個身著袈裟的僧人經過,完全不愧「佛門淨地」這個稱號。據說,大名鼎鼎的鑑真大和尚曾在這裡修行,而寺廟,也是日式的建築構造,已懷念鑑真一心向佛的赤子之心。登上棲靈塔,俯瞰整個揚州的美景,清風吹過,風中也帶著別樣的悠閒。
富春茶社味道雖好,卻總是聚集了大批的遊客,如果想要尋找揚州本地人的早茶去處,冶春茶社一準錯不了。唱曲、喝茶、溜鳥,從早上開始,冶春茶社就熱熱鬧鬧。坐在茶社的長廊裡,一邊是一條長長的小河,在一片風景中吃早茶,自然有一份愜意。皮薄汁多的小籠包當然有,本地特色揚州炒飯味道也很不錯,大煮乾絲清淡但卻絲絲入味,邊吃邊欣賞著河邊的風景,楊柳輕拂,綠水微波,小船搖晃著慢悠悠的遠去,美食伴著美景,更有一番雅趣。
普哈丁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名「回回堂」、「巴巴窯」,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橋南堍、古運河東岸岡上。相傳普哈丁為穆罕默德聖人第16世裔孫,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來揚州傳教。墓園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築,初建於13世紀的我國南宋時期,明永樂皇帝視墓園為國寶,下詔予以保護。清政府曾對墓亭進行過多次修建,亭壁上嵌有光緒三十四年重修墓園時立的「先賢歷史記略碑」,碑文用漢字刻寫,簡要記敘了普哈丁在我國傳教的情況。
逛過清代鹽商所居住的個園,如果你覺得商賈氣息太濃,那麼,想必何園一定會對你的胃口。又名寄嘯山莊的何園,名字取自於陶淵明的詩句」依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曾居住過畫家黃賓虹、作家朱千華等文化名人。漫步在其中,跟隨導遊聽聽何園的歷史,書香世家人才輩出,叫人心生羨慕。中西合璧的建築,既保留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特色,又兼顧了西方的建築美學,在中國園林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假山、亭臺、復道迴廊、讀書樓、水心亭等都別具特色,坐在何園,哪怕只是吹吹春風,看看流水,也是一種享受。
揚州人特別會生活,從早餐到晚宴,品種都極其豐富。淮揚菜可是國宴的基礎,新中國開國第一宴就是專門請的淮揚菜大廚做的地道淮揚菜。但你可能不知道隨著電視劇的熱播,清朝的滿漢全席人人都知道,但真正歷史上第一次滿漢全席記載是在揚州。我喜歡趣園的早茶和揚州宴的晚餐。沒錯,這餐廳的名字就是揚州宴,敢在揚州取這名肯定要有點手藝了,據說謝霆鋒拍十二道鋒味就在這裡。
仙鶴寺。位於揚州南門街北段西側,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四大清真寺之一。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第16世裔孫阿拉伯人普哈丁來揚州傳教時募款建造仙鶴寺。後幾經維修或重建。大殿內部的老廳是江蘇南部的廳堂式建築,寺的平面布置和大殿內部的裝飾都是伊斯蘭風格。寺中《諭米裡哈只》敕文系1407年永樂皇帝頒布的,用漢、波斯和蒙古三種文字書寫,反映了當時伊斯蘭教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彌足珍貴。
瘦西湖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長,稱「瘦西湖」。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長堤春柳、四橋煙雨、徐園、小金山、吹臺、五亭橋、白塔、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臺、望春樓、吟月茶樓、湖濱長廊、石壁流淙、靜香書屋等兩岸景點,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湖面迂迴曲折,迤邐伸展,仿佛神女的腰帶,媚態動人。清朝時,康熙、乾隆二帝曾數次南巡揚州,當地的豪紳爭相建園,遂得「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說。揚州瘦西湖全長4.3公裡,遊覽面積30多公頃,有長堤、徐園、小金山、吹臺、月觀、五亭橋、鳧莊、白塔等名勝。湖區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山水園林景觀。在清秀婉曲的瘦西湖兩岸,綴以熔南秀北雄於一爐的揚州古典園林群,形成移步換景、相互因借的山水長軸;名寺古剎和古城牆垣綿延相屬,名勝古蹟和歷史遺存散布其間。風韻獨具的自然風光和含蘊豐厚的人文景觀相映生輝,是鑲嵌在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顆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