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8日上午
一則滑雪話題
超越疫情及一眾娛樂圈明星話題
衝頂#微博熱搜#榜單
但很不幸,登頂的滑雪話題與一起「事故」有關
一條年輕的生命因滑雪事故而消逝
#24歲小夥滑雪墜亡母親發聲#
不出意料,各路媒體和眾多網友,將關注點集中在了事故的「責任」和「賠償」上。突然冒出的「鍵盤法官」在評論區發出了他們的判決,討論是雪場的責任多,還是滑雪小夥的責任大。
小夥的母親在視頻中質疑雪場兩點責任:
1是雪場租賃的雪板使用中脫落
2是場地中的氣墊不夠長
懂行的人都知道這兩點質疑是站不住腳的,雪場肯定不是「全責」,但也不會「無責」
但僅憑這兩點質疑就嘲諷這位母親沒文化,或者判定她訛錢就太過武斷了,出事的小夥滑雪都不知深淺,你又怎麼能要求他的母親知曉其中道理?
(我不是針對你,呂老師)
生命已經逝去,除了為別人定責以外,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此事總結點東西出來?
「
這裡是高級道,能不能滑心裡有點數,不行別硬上,撞了別人賠不起,撞了自己傷不起。
」
這段耳熟能詳的小喇叭廣播還在腦海裡飄蕩,滑雪事故又來了,不過這次這口鍋「高級道」不背了!相信雪友們也注意到了滑雪小夥出事的地點,並不僅是視頻中強調的「(中)高級道」,而是比高級道還「要命」的公園「跳臺」
Park Jump/Kicker
Park公園危險而複雜,而比起同級別的Rail, Box, Bar等道具,跳臺的危險度也許還會高一些,絕對是滑雪事故「高發地中的高發地」。
有多少「滑雪老司機」折在跳臺上,讓雪季「乾瞪眼」,各位雪友心裡肯定有數。如果你還沒有個「折在跳臺」上的朋友,那是你還沒真正進「雪圈」。
我們有種不成熟的推測
出事的小夥和不少雪友都有一種「僥倖」心理
當跳臺布置了「氣墊 Airbag」
它就不再危險了???
「迷之自信」湧上心頭
多數雪友對跳臺還是心生敬畏的,平時打死不敢上跳臺,但有了氣墊以後,換刃都不利索也敢去「飛一把」?此刻他們心中的跳臺早已不是跳臺了,而是蹦床館裡的海綿池,遊泳館裡的跳水池。
的確,玩跳臺時傷害多集中在落地時的摔倒,有了氣墊會讓落地相對安全一些,克服恐懼心理,減少受傷概率,讓雪友練活進階的過程輕鬆一點。
但有了氣墊,不怕落不穩了,你又覺得你行了?
假設沒有氣墊,你說這位出事的小夥敢玩這個跳臺嗎?
殊不知,有氣墊的跳臺也不是「白給的」,同樣需要有相當的基礎才能去玩!
首先,要確保自己能準確「落到氣墊上」
這一點是「底線」,不得不說很多人盲目地覺得自己做的到!但速度控制和Take Off角度拿捏不好,真的會落不到~另外有氣墊的跳臺通常落差大,起跳仰角也大。
如果發生以下兩種情況就很不妙了
Over-Shoot: 飛出氣墊--飛過Landing
出事故的滑雪小夥就是這種狀況,速度快,角度大,再有重心出臺前就靠後亂掉了。
落到Deck上: 速度不夠,無法落到Landing區域
這種情況可能會掉到拋臺與氣墊間的縫隙去,傷害也不小。
其次,落到墊上也有「不安全因素」,需要提防
因為氣墊可能會卡住板子,粗暴地「中止」你的動作,雪板卡停了,身體還在旋轉和前進,韌帶和關節那就受傷了。
單板滑雪世界冠軍張義威在採訪時,就是描述說自己因為落到氣墊時的卡停才受的大傷。
這個雪季,在不少明星和網紅的親身帶節奏下,滑雪風潮才在大眾視野裡掀起點小風浪,越來越多的人決定試試滑雪「上上道」。
但總會有意外事故把好不容易才摘掉「高危」的帽子給滑雪扣回來。被貼上#極限運動#標籤的滑雪,依然給國人一種「慫逼勿近」的勇敢者遊戲的印象。
滑雪是「極限」運動嗎?
「那要看你怎麼滑」
大眾滑雪終究還是要以娛樂和強身健體為目的!所以找個靠譜教練,循序漸進地滑,一點也不「極限」。高高興興地去滑雪,平平安安地回家。有點追求就練練花活,出個Trick也挺好!
切記你不是滑手,不用拍視頻出影像;更不是運動員,不去拼速度比評分。
另外,為他人的眼光和曬照&點讚而冒險太不值了!滑雪終究是個「玩」,比「玩」更重要的還有很多!不要因為滑雪時的不理智改變了人生的軌跡~
各位且滑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