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草塔鎮有個古老的村落,
鮮少為人所提及,
而這個村落在早先,
就形成了方圓幾公裡之內,
名噪一時的古市集。
說起這個村落,
她有個美麗的名字——梅山。
梅山市可以追溯的歷史很多。
明清之際,
梅山是十八都、十九都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
村內設有張村庵涼亭,五裡亭,分別在村南村北,以供路人過客歇腳。
據考證,
梅山市集的存在時間跨度大約是清朝康熙初年到嘉慶末年160年之間。
而形成這個長達近兩百年的市集並非偶然,
這與梅山的歷史、地理、風土、環境、人文密不可分,
若非後期交通方式的變化,
此次的熱鬧程度應該不遜於任何一個鎮集。
根據《諸暨地名志》記載,
梅山是古代有梅樹山而得名,
雖然無從考證,但是至今也就這麼一個說法。
如果要認真追溯它的起源歷史,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在村西上三房的梵惠寺。
梵惠寺始建於宋朝乾德四年,初名淨福院。
這座寺廟在當時香火旺盛,歷經宋元明清四朝不衰,
鼎盛時期有僧眾一百餘人,
不僅有水陸道場,還向四方授徒傳缽。
四百年前,梵惠寺是諸暨西鄉最為鼎盛的寺廟之一!
而只是梅山一村,另有梅石庵、梅清庵、蘭田庵等寺院庵廟,
可見,當時的香火人煙絕對不僅僅是一個村落那麼簡單。
也是明清時期是十八都、十九都通往諸暨縣城的必經要道。
五裡亭有「彈子路」,南北連貫直通下張寶珠橋,
在當時是通往縣城的「官道大路」,
這種獨特的交通條件使得經過梅山的過路人也倍漲,
市集的形成也就具備了地理條件,
當時基本上去縣城的人,
經過梅山,走王村子,從南門進入諸暨縣城。
譬如街口、下市頭、豆腐橋頭、當鋪門裡、水閣園、大生堂等等,
可見當時的梅山,
不僅市集繁榮,典當、茶園、藥店
這些鬧市必備的商鋪也不在少數。
(傳統的曬穀道地)
(古老的倉庫)
(連體的牆面)
(上了年紀的老房子)
(古時雕梁畫棟)
(貌似是個學堂)
(遠處的老房子)
(現今的別墅)
梅山村,
這座隱藏在草塔鎮邊緣的美麗古村落,
沉寂在歷史的角落裡,市集繁榮過,
戰火波及過,時光流淌過。
如今,山水風光依舊,
歷史痕跡殘留,
村中新房別墅更替,
千年古村,風韻猶存!
投稿/爆料/合作 請加微信:1805758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