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原名新津誠,1973年2月9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
2002年自己製作了《星之聲》初露鋒芒,斬獲了動畫大獎等等榮譽,這部短短25分鐘的動漫電影,靠著精美的數字繪畫質和劇情打動了很多動漫迷。
就此新海誠也奠定了自己的風格路線,「數字時代的影像文學」貫徹其後來作品的始終,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2004年《雲的彼端,約定的地方》,從精美的畫風到劇情,可以說延續了《星之聲》的風格,在人設上加入些許新的嘗試,不能說多成功也不能說多失敗,但是整體還是在節奏上略有不足。不過錘鍊和總結之後,2007年《秒速五釐米》,徹底完成了新的超越,寫實的劇情配上細膩的感情戲,畫風簡潔中不失精美,獲得了無數好評,並斬獲了亞洲最佳動畫電影獎。也憑藉這部動畫電影讓一部分中國動漫迷們所熟知,而到了2013年《言葉之庭》的出鏡,完美的畫質享受,雖然劇情的選擇上卻不如《秒速五釐米》完美,不過清新到極致的畫風,彌補了些許不足。
正所謂百鍊鋼化繞指柔,2016年《你的名字》,完美的畫質結合細膩奇幻的劇情,一部神作就此誕生,上映一天就瘋狂俘虜了無數動漫迷,該片獲得的成功,恐怕也完全超出了新海誠的想像,全球票房收入達到2億8100萬美元,超過《千與千尋》的2億7500萬美元的成績,成為日本電影史上票房收益最高的電影。
至此,新海誠終於成為了和宮崎駿並駕齊驅出現在公眾視野的大師級存在。
要說宮崎駿,我想早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日本動畫電影的教父。
1984年執導《風之谷》,該片獲得羅馬奇幻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獎等4項大獎。
1985年與高田勳、鈴木敏夫共同創立吉卜力工作室。1986年執導《天空之城》,該片獲得第41回每日電影獎大藤信郎賞等6項大獎,想必就算沒有看過這部《天空之城》,也一定聽過《天空之城》的音樂。
在後來到1988年執導的《龍貓》,全篇充滿了奇幻和童趣,完美了節奏與情節,讓該片榮獲了25項大獎。
《龍貓》這部作品也是宮崎駿風格的體現,用孩童般的幻想,思考著世界與我們。1997年又執導了《幽靈公主》,該片極具層次感,並暗喻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榮獲第2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2001年宮崎駿執導的《千與千尋》上映,該片榮獲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獎及第52屆柏林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等9項大獎,這部神作以席捲之勢,狂攬2億7500萬美元票房,可以說是前無古人。
2004年繼續執導《哈爾的移動城堡》,全篇透著奇幻之風,背景卻又帶著反對戰爭的情節,延續和平的精神。該片榮獲第9屆好萊塢電影獎最佳動畫片獎等8項大獎。
2013年執導《起風了》,也是其最後長篇作品。同年9月6日宣布引退,並在2014年11月8日榮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宮崎駿的動畫和新海誠的動畫是兩個不同的風格。所以公平的從三點做比較。
論畫質新海誠從製作技術上順應了數字時代的浪潮,用更加前衛的手法展現了幾乎完美的畫質觀感。而宮崎駿則是傳統動畫的衛道者,在畫質上堅守著傳統手法,憑著內容上的卓越,神乎其技的完成了對好萊塢動畫的逆襲,但是論畫質水平,長江後浪推前浪是毋庸置疑,顯然新海誠這點做得更好。
比劇情的話,顯然宮崎駿的作品往往加入了孩童般的思考,體現動畫本質的同時又有深度。而新海誠則是寫實派更多一些,對於人物感情的距離描繪的淋漓盡致,直擊人心,引起共鳴。但是把動畫做的有趣又啟發思考,宮崎駿的手法毋庸置疑的更勝一籌。
談人設,宮崎駿頂級的表現力,讓人物極其鮮明充滿個性化,哪怕一個配角都展現的活靈活現,沒有任何死角,從頭到尾的飽滿。反觀新海誠的角色,說實話雖然細膩卻表現的過於內斂,尤其是前期的作品,後期表現力強了很多,可能是感情線鋪展的過於寫實的緣故。這點宮崎駿高出一頭。
如果說新海誠是動畫電影的大師,那麼宮崎駿就是動畫電影的宗師,日本動畫電影的一哥還是宮崎駿,未來屬於年輕的新海誠,想要超越還需要時間來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