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劉冕) 軌道交通客流逐漸攀升,地鐵4號線的車廂滿載率近日卻逆向降低一成,宣武門站等人流密集站點每小時減少約800名滯留乘客。昨日,該線運營方京港地鐵公司首次透露緩擠「秘籍」:10多趟「機動車」1小時內單向增援。
據初步統計,4號線及大興線聯運後,日均客流分別達到93萬人次和16萬人次。雖然今年4月,4號線剛將平日早高峰列車最小運行間隔從2分30秒縮短至2分15秒,大興線平日早高峰列車最小運行間隔也從5分縮短至4分30秒,然而依然趕不上大客流的衝擊。家住馬家堡附近的魏文說:「以前早上最多要等三四趟車才能擠進去。基本列車開到陶然亭站,下車稍微走慢點,就會被上車的人群給擁回車廂。」
最直接緩解客流壓力的辦法是加車。然而,加車意味著整體運營成本、運營圖編制、車輛配備等一系列問題需要考慮,必須因客流而異。
京港地鐵調查發現:大客流並非均勻分布,而是「冷熱不均」。每日早高峰客流基本集中在4號線南段和中段,主要涉及馬家堡、北京南站、宣武門等車站。而從安河橋北往南的客流衝擊則相對緩和。
按照這種「南擠北松」的特點,每日早高峰7時30分至8時30分,10多趟「機動車」單向增援。其中春運時加開的4列上行列車(從南往北)成為常態。這一小時內,平均每五六列正常列車之間,還會增設一輛「放空車」從公益西橋站或新宮站空車發出後,一站直達馬家堡站或北京南站站。「相當於,每日增加七八列這樣的放空車,4號線車廂和站臺的擁擠程度下降到90%,放空車滿載率下降到80%。」京港地鐵新聞發言人楊苓說。
乘客的感受更直觀。「這種空車不是固定時間段的,但能保證等一趟車就能上去。比以往方便了不少。」魏文說。一位在地鐵工作了30年的老員工推測,這還意味著擁擠車站的滯留乘客量會降低,類似宣武門站每小時滯留乘客將減少約800名。
另外,冬運期間,北京南站、宣武門、西單等客流大站或換乘站,都將增設引導人員,疏導乘客快速進出,避免站內「擁堵」。
據了解,與大興線聯運後,4號線早高峰列車最大滿載率曾一度達到132%,晚高峰列車最大滿載率達到107%。在未開行臨客前,4號線早高峰運行間隔為2分15秒,日均客流量相比剛開通時增長了72%。楊苓表示:「目前這些措施,將對緩解擁擠起到一定作用,基本可以滿足客流需求,因此4號線短時間內並無繼續縮短發車間隔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