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棠樾
作者:朱啟榮
提起黃山棠樾村,最有名的要數棠樾牌坊群了。他那黝黑的軀體,走過綿綿歷史,如泣如訴地向我們走來。在殘陽的映照下被染成微紅,像陳舊的血跡。殘陽如血。
棠樾牌坊群座落在歙縣郊區。「棠」字主要有兩解,一解為棠梨樹,又名杜樹,為高大喬木;二解為海棠樹,為落葉小喬木。「樾」字是樹蔭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大約就是棠梨樹或海棠樹的蔭涼之處了,想必當年這裡一定是棠梨或海棠遍地,蔭及村舍,故而該村由此得名也未可知。
棠樾牌坊群雖去過數次,可一直沒有細細「品味」他的歷史,所以一直醞釀著再次走近棠樾,探索棠樾、細品棠樾,才有了這次棠樾之行。
據當地人介紹,棠樾牌坊,明建3座,清築4座,自村口次第逶迤開去,分別以鮑氏家族「忠、孝、節、義」行為的傑出代表人命名。「忠孝節義」是很榮耀也很沉重的東西,惟其沉重,須採了沉重的巖石精雕細鑿豎立起莊嚴的牌坊,方能顯示其桀驁雄武和孤寂鬱悒的況味。棠樾牌坊,無一座沒有來歷,無一座不是由朝廷頒布詔書「敕建」、「御製」或「旌表」的。
作為棠樾貞節牌坊的一種延伸和補充,棠樾村裡還建有女祠清懿堂,這是一座頌揚鮑氏家族歷代婦女貞節慈孝德行的清代建築。清懿堂格局精緻,外樸內秀,廳堂森然,陰氣聚散,十幾座塑像前都標示著內容大致相同的文字:「某氏,某年嫁鮑家,相夫教子,某年亡夫,守節至某年亡故……」有心者讀來,不寒而慄。
曾聽過的不少有關古代貞女與烈女傳奇的生動而悲涼的故事,戲曲小說中描寫得最多的就是旌表節婦烈女的貞潔牌坊,而這類牌坊留存至今所佔的比例也最多,因為在那個社會,樹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甚至是女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但卻很少去想,她們因什麼而傳奇、為什麼而生動與悲涼?我只能聽憑自己的感覺在人們約定俗成的思維慣性之下而生發眾口一詞的感慨。站在那些不知經歷了多少悽風苦雨而昂首挺立的牌坊面前,我能感到的只是悽惶與不安,那些刻在牌坊上的名字就象一個個弱小而堅強的幽靈……
牌坊,是歷史授予徽州的勳章。歷史上,徽州英才輩出,代不乏人,僅歙縣一地,明清兩代就有542個進士、1531個舉人。「父子尚書」、「同胞翰林」流譽鄉裡,「連科三殿撰,十裡四翰林」成為美談……
【千墨藝術網2018年5月6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