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育兒是一門「藝術」需要父母長期的學習,終身的修煉.
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
只有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分享是一種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時,明白了存在的意義。
——— ——— · The Beginning · ——— ———
戀愛腦:是一種愛情至上的思維模式,一旦陷入戀愛就把全部的身心和精力放在愛情和戀人身上,極度敏感也同樣自卑,經常付出一切。
最近和朋友們聚餐,餐桌上大家聊起最新的八卦,都為某姓女星的情路歷程唏噓不已。雖然這個時代已經不乏個性獨立的「大女主」人設,但也有大把諸如琦琦子這樣,條件極好的女明星,情路坎坷總是遇到渣男。正如她自己說的:「我看男人眼光,不是很好。」
一位朋友說:「只要不是戀愛腦,還是有機會翻盤的。」
另一位附和:「對,戀愛腦外加渣男吸引體質,才真的要命。」
席間一位剛剛當爸爸的朋友搖頭嘆息:「想想要是我的女兒,拼了命的要護著一個渣男,還以為自己撿到了寶,我該多心碎。」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但是終有一天他們會長大成人,選擇伴侶建立家庭。很多「女兒奴」想到這層心口就隱隱作痛,自己的寶貝可別變成一個「戀愛腦」。其實親密關係上的種種,跟童年時期親子關係有深刻的聯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防止女兒長成戀愛腦這件事兒上,爸爸能做什麼努力?
「戀愛腦」和童年情感依戀有關
曾經有位閨蜜,大學時認識了男友,雖然對方到處撩妹,像使喚丫頭一樣使喚她,還經常開一些我們都無法接受的玩笑。我們都看不下去,幾次明示暗示這樣的男人不值得依靠。但她依然不以為然,吵架歸吵架,還是會努力工作、兼職,幫男友還信用卡。這一切我看起來不可思議,但對於她本人而言,這正是為愛情犧牲的表現。那到底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成「戀愛腦」呢?
神經科學家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比了戀愛中的大腦和注射古柯鹼的癮君子大腦,發現獎賞迴路頗有相似之處。
這或許就是愛情讓人著迷和沉醉之處,然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隨著相處之間的增加,激情漸漸減退,愛情也會回歸理智。
可對「戀愛腦」們來說,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心理要求,而且普遍跟「焦慮型依戀」有關,對待伴侶的關係並不是愛和信任,而是一種被拯救和變得「完整」的需要。就拿閨蜜來說,她實際上需要一個人來證明她的「付出」,同時男友四處撩妹、若即若離的行為,讓她充滿童年時期就熟悉的「不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孩子對這個世界、對他人最初的信任感和依戀感來自嬰兒和照顧者的互動。從餓了有媽媽喂,困了有人哄,無聊有人陪這種小事兒中逐步建立對世界的信任。
如果在童年時期,照顧者提供了穩定的情感連接,那麼她就能發展出「安全型依戀」,獲得正常的親密關係。
爸爸如何影響女兒自擇偶觀?
雖然媽媽在嬰兒的依戀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但隨著孩子年齡漸長,逐步融入家庭生活,父子,尤其是父女之間的互動,對於女兒的依戀類型也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不誇張地講,父親的行為模式構築了女兒和異性相處的基礎。那么女兒和爸爸的互動,又是如何影響女兒擇偶的呢?
美國密西根大學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9%的女孩,認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來自父親的讚揚與鼓勵。
見過妹妹的人,都會對我說:「你閨女怎麼那麼自信啊!」其實這都是爸爸「誇」出來的,在老公眼裡女兒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有一次,女兒回家說:「我們芭蕾班來了一位特別漂亮的女孩。」老公馬上問:「難道比你還好看?」平時更是「彩虹屁」不斷。
作為女兒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爸爸對女兒的態度和評價,對她的自我認同感影響極大。即便美若天仙的姑娘,如果爸爸總認為自己女兒不夠好看,不夠優秀,吝於讚美。那即便收到全世界的恭維,也會覺得自己不是很好。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會萌生「我不配」的想法。
紅極一時的女星葉璇,曾經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袒露心聲:「我在戀愛上總忍不住討好別人,還曾經為了證明自己愛,大晚上跳進河裡。」這種「付出型人格」同樣可以在她童年時期的父女關係中找到影子。葉璇從小由父親單獨撫養,一方面她必須依賴父親,另外一方面爸爸卻沒有給過真正的關心和足夠的陪伴。
因此,即便她想要尋找一段跟父親不一樣的關係,但是潛意識裡還是會不斷複製這種關係:為一個並不珍惜自己人,拼命付出、索求表忠心。這其實很好理解,孩子都是看到什麼學什麼,我們不僅會複製父母的關係,也會從和父親的相處中習得親密關係的模式。
家有女兒,父親要做的三件事
相信全天沒有一個父親希望女兒是「戀愛腦」,在愛情中奮不顧身,甚至不惜傷害自己。那麼在女兒年幼時,給她提供什麼樣的成長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下面這三件重要的事兒爸爸們要記好咯!
第一件事:讚美鼓勵女兒
身為父親,要通過讚美和鼓勵,讓自己的女兒看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她才能自信地成長,對自己產生認同感,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親密關係。朋友笑言:「世界上有一種瘦,叫做你爸覺得你瘦。」她大學時因為患病,幾個月內體重暴增,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她差點抑鬱。還是爸爸不斷陪在她身邊鼓勵她,讚美她逗她開心,陪她走過了那段灰暗的日子。她說自己後來遇到的老公和爸爸是一類人,產後她有點抑鬱,老公不但承擔了很多家務,還總講段子讓她笑。
第二件事兒:高質量的陪伴女兒
有位爸爸說:「我也很愛自己的女兒,努力給她掙錢買最好的玩具最漂亮的裙子,但是總是抽不出時間陪她。媽媽陪她是不是也一樣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孩子成長中,既要學會和同性(媽媽)相處,又要學會和異性(爸爸)相處。
在心理學中,我們總會強調一個概念「父親在位」,這個"在位"並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存在,更是心理上的依靠,需要爸爸及時提供幫助,並且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如果缺乏和爸爸之間的交流,孩子女性化的一面就很難得到發展。比如我們身邊一些女孩,缺乏女性魅力,無論待人接物還是跟親人相處總是硬邦邦的,但自己卻很辛苦。因此建議爸爸們,多抽出時間陪伴女兒玩耍,你們可以玩一些媽媽平時不參與的項目,比如戶外運動、桌遊棋類,或者出門去探險。
第三件事兒:愛她的媽媽
曾經有一則廣告刷屏朋友圈,說的是老父親來結婚後的女兒家中做客,發現女兒在家簡直就是一個「保姆」,而女婿只會躺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抱怨。這讓這位父親深深反思自己對待妻子的態度,並且留下一封信向女兒和妻子道歉。
就像上文中所說,父母之間的婚姻現實,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親密關係。如果你對妻子的態度不好,即便再疼愛女兒,也難免會讓她重複這種婚姻,認為婚姻就應該是這樣。
和父親的相處、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女性成長的一面鏡子。從父親對自己的愛中,女兒們能汲取到深刻的自信。而從父親對母親愛的表達上,她會學到真正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就不會輕易被好意感動,才會懂得什麼是健康的親密關係!
——— ——— · THE END · ——— ———
一個人無論成績好壞與否,品行是關鍵!
道德可以彌補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卻難以掩蓋道德的缺陷。
但是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與他的家教有關。
老師只是傳道受業解惑者,家長卻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大於老師45分鐘的課堂教育。
一個好的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長的影響力卻是一輩子的!
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我是青島育兒,一名育兒網站的站長每天和大家分享優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