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麗江這個遙遠的山國裡,一個少年對一個村莊的了解,取決於他的家族是否與該村莊有婚姻關係,如有,便會在無窮無盡的親戚交往中逐漸熟悉它,了解它如無,便成為陌生的國度.我與束河,便屬於後者.如果把麗江古城當作一個中心點的話,束河就處在其西北四公裡的山腳下.從我的老家白華到束河不必進城,而要從城西邊的大研農場往北,那裡有一片荒涼的沙壩,沒有樹木,沒有河流,除了偶爾飛來的雲雀就看不見別的鳥.大風在長滿野蒜的沙地上刮過,帶著噓噓"的嘯叫聲.在沙壩的西邊山腳下,有一片村落,那就是束河。
第一次走進束河,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一天.那時還沒有正規的公路,只有一條可以通行馬車的沙土路,坑坑窪窪,崎嶇不平,路邊有些刺蓬.越是走進村子,刺蓬就越多,到了村中,幾乎所有的庭院都是被茂密的刺蓬所包圍,然後是高大的核桃樹和楸木林.風從天上吹過,在樹梢間發出"嗚嗚"的轟鳴。
我是從東康村進去的.這是束河古鎮的東隅,當地人稱為"尼美土"(東方),舊名東陽.村中心有一棵古柳,粗可兩圍,根部已被蟲蛀空,旁邊拴著一頭老牛,樹旁是一座破舊不堪的村廟,很滄桑的樣子.束河街似乎是從空心樹開始的,由此往西,約三百米距離,便到達四方街.這裡曾經是茶馬古道的驛站,四方街的格局幾乎是麗江古城四方街的翻版: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四周店鋪林立.不過,當時營業的只有鄉村供銷社三間鋪面,其餘的早已破落或關閉,僅有店鋪的痕跡.四方街西側,一座古老的石拱橋橫跨在青龍河上.橋面石塊大而不規則,被數百年的馬蹄打磨得光滑透亮,其中一部分已呈臼窩狀.橋沿上一排大石塊,粗糙而沉重,每塊重約五百公斤,幾乎不用黏結物,很穩沉地放在橋邊,常有人坐在那裡休息。
從側面看,雖然橋洞成圓拱形,但橋面基本是平的,這是麗江古橋的特色,主要原因是便於馬幫行走.那時的運輸工具基本上是馬幫,無論茶葉、布匹、鹽巴,還是其他生產生活用品,都要依靠馬幫馱來運去.橋的坡度與寬度都要方便馬幫行走.站在橋上,可以看見北邊玉龍雪山俏麗的主峰,而橋下,是清澈見底、譁啦作聲的青龍河.往西,聚寶山正正地聳立在青龍橋的頭上,路的中軸線正對著山的主峰.山與橋之間,是一片密集的民居建築.這就是茶馬古道上著名的皮匠村。
古道、古橋、古村落.不十分留意的話,你看到的只是這樣一幅樸素的風景.再觀察,發現這座橋建造得很特別:束河後山是從玉龍山延伸下來的無數山梁構成的一片山林,在束河村或其他地方,你看見的是整個山林.而在青龍橋上,你眼中就只剩下這座聚寶山,據說這是風水先生勘察後專門設計的.站在橋上看青龍河,你或許會認為它源於玉龍山,其實不然,它的源頭就在離橋百餘米處的九鼎龍潭。
從青龍橋往西走,路南側有一片森林般的糧架,這是農村集體經濟時代的遺物.現在已實行承包製,公共糧場只是附近人家拴牛拴馬的場所.至西端,有九鼎河從北往南奔流,透明、潔淨、清爽可人.河邊塊五花石洗衣板,被磨得可見人影.仔細一看,是塊"村規民約碑",上面僅餘"永遠遵守"四字,據說這塊碑上曾刻著當年束河人關於水源、山林、環境、倫理道德等等行為規範的準則,這些準則已逐漸成為束河的民風民俗,所以束河至今民風淳樸,互相幫助,互相謙讓,古風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