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吳荃雁、汪曉芸、劉東興10月17日報導:「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翻開一本由厚重銅版紙印製的A4尺寸冊子,從前最美的愛情模樣,就記錄在一段段由照片述說的幸福故事裡。重陽節來臨之際,320多對復旦大學金婚夫婦收到了一份在全國高校中尚屬首例的特別禮物:一本精心籌劃的金婚紀念冊。
一句情話道出結婚50年最大「衝突」
「老兄:你一回到家,關好門放下鑰匙後的第一件事,千萬別忘記呦!!!——老太」在金婚紀念冊上,秘燕生給夏乾豐寫的50年情話尤為引人注目。
回家第一件事究竟是什麼呢?「洗手。」秘燕生說。秘燕生是復旦大學中文系1964屆的畢業生,夏乾豐則是國際政治系首屆畢業生,1965年畢業。畢業後,秘燕生留在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首先在復旦大學「外國留學生辦公室」,擔任越南留學生漢語教師。夏乾豐則在復旦黨委內部資料室工作,後在幾個系黨總支工作,之後到新聞系總支工作,併兼任美學教師。
夫婦倆的初遇,源自夏乾豐的一見鍾情。他的宿舍正對操場,常常看見秘燕生領著外國留學生走向教室,一路說著漢語。秘燕生一口標準的漢語普通話迴蕩在馬路上,她的氣質深深吸引了夏乾豐。經朋友介紹,兩人正式見面。「他人帥,腿又長。」秘燕生抿嘴笑著說。初次約會,兩人工資都不寬裕,夏乾豐買了減價的水蜜桃和碎麻花招待。秘燕生覺得這樣很好:「說明他勤儉,不會浪費。人又實在。」
洗手,被秘燕生戲稱為兩人結婚50年最大的「衝突」。秘燕生說自己可能有一點潔癖,每天要多次洗手,而夏乾豐卻經常忘記洗手。「她每次都會因為這件事嘮叨很久,我有時候就不敢跟她說沒洗,故意跟她說洗了洗了。」夏乾豐坦白,直到現在,他還是經常忘記一回到家就要洗手。
生活就在柴米油鹽中繼續
張月萍和史濟烈的愛情在50多年的平淡中回歸本真。相識於初中的他們共同度過了6年中學歲月。高中畢業後,張月萍考上上海醫科大學(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史濟烈則去了海軍工程學院。畢業後,張月萍留在上海醫科大學人事處任教,史濟烈則分配到上海59123部隊。
輾轉中,1967年,這對相識12年的年輕人終於結成夫妻。婚禮現場,沒有婚紗西裝,沒有豪華酒席,只有甜蜜和祝福,史濟烈和張月萍花了5塊錢就完成了整個婚宴。
就像這場簡單的婚宴,在史濟烈看來,51年的婚姻生活平淡卻真實。「她其實很懂我。」史濟烈說。1996年,史濟烈參加了在安徽舉行的全國鄧小平理論學習班,順道去黃山遊玩,拍了許多照片。回到家,打開行李卻發現尼康相機不見蹤影。史濟烈回憶,「當時我整個人腦袋都是懵的。」
而一向節儉的張月萍沒有責怪他,她拉著史濟烈去跳舞:「跳完舞回來,我就從那個懵的狀態走出來了,心裡也好受多了。到現在為止,她都沒怪過我當時弄丟了相機。」
說起這一段故事,張月萍在一旁微微點頭,表示著贊同和理解。相互陪伴、相互扶持,是張月萍和史濟烈對於愛情的理解。「平常生活中,她負責燒飯做菜,我就負責洗碗;如果哪天我燒飯做菜了,那她就很自覺地去洗碗。」史濟烈說,生活就在這一天天柴米油鹽中繼續。
像這樣的故事,在金婚紀念冊中還有許多,復旦的金婚夫婦和睦恩愛、互為依靠、風雨同舟、白頭偕老,完整走過了改革開放的整個歷程。在他們身上,「復旦」二字是數十年沉澱的濃情歲月。
家風值得年輕人學習
「這一次用了紀念冊的形式。我們以院係為單位,收集老人們的結婚證、結婚照和現在照片,做成『金婚三件套』放在紀念冊中。我們還為近100對老人製作了單獨的個人紀念冊。」據復旦大學退管會常務副主任周桂發介紹,事實上,復旦大學早在2005年就舉行過金婚紀念活動,溫情的傳統,自此延續。
經過徵集,復旦全校有744對結婚50年及以上夫婦,其中50周年整的金婚夫婦105對,時間最長的夫婦結婚81周年。尊重本人意願,全校今年有320多對夫婦提供結婚證、結婚照、金婚照等三件套製作集體冊,99對夫婦製作個人冊,全部成品紀念冊疊起來有近3層樓高。紀念冊設計完成後,校黨委書記焦揚、校長許寧生寄語作序,濃濃溫情送到了每一對金婚夫婦手中。
「我們在收集中可以看到許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夫婦倆節儉的品德,舊的東西一直捨不得扔、比如一起做科研,追求學術,或者是在當時艱苦的歲月中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本心。」周桂發說:「這其實是一種家風的傳承,也是一種復旦文化的傳承,值得年輕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