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面對中國醫療行業以及民營醫院的諸多問題,一家慈善醫院如何在實現慈善願望的同時,又能夠成功存活,實現可持續的發現?這是擺在很多人心中的問題。而臺灣慈濟慈善醫院30年的發展,另闢蹊徑,以慈善與愛的方式,真正成就了醫院「救死扶傷」扶助弱者的專業本質。
2011年8月17日,花蓮慈院同仁與慈濟志工以感恩心虔誠歡慶慈濟醫療志業25 周年。
為師的理念與實踐
醫治疾病同時視病如親。證嚴上人期許醫師不只是醫師,而是人醫、人師;不只是關心疾病,更關心病人。要做到人醫,就是以病人為中心,而不是以醫療為中心。而要進一步做到人師,就必須樹立醫師自我的品格典範。
慈濟醫院要求醫師儀容端莊,視病如親,就是希望樹立醫師的良好典範,而最重要的是必須學會證嚴上人所強調的無所求的付出。一位醫師能為病人而無所求付出,自然能樹立高尚的人品典範。
在《以愛為管理》一書中,慈濟醫療志業體林俊龍執行長與大家分享一則人醫典範的故事。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陳品泛主任於2006年9月參加慈濟人醫會山區往診時,遇到一位年近六十歲罹患重度糖尿病的張先生,他因為血糖控制不佳而雙目失明,單親的張先生艱苦地帶著四個女兒一起生活。那次義診之後,陳醫師經常打電話關心,甚至自行開車帶著一家人上山探望,與張先生和女兒們建立起親如家人的情感。
2010年大林院慶前夕,張先生的血糖值突然飆高到無法控制,甚至威脅生命,陳醫師告訴張先生說:「你一定要住院,讓我們幫你把血糖調好!」張先生說:「不行,我如果住院,四個女兒怎麼辦?」陳醫師當機立斷,打電話回家請太太整理出一間房,回過頭告訴張先生:「女兒住我家,這樣你可以放心來住院了!」陳醫師心想,只要能為病人好,可以不惜任何代價。
院慶大會上,正在住院中的張先生與四個女兒,哽咽地感恩陳醫師不但搶救了他的生命,還將女兒視如己出地照顧。陳醫師含淚訴說,年少時,祖母因糖尿病往生,讓他積極投入這門專科,希望幫助所有的病人控制糖尿病不再威脅生命;遇到張先生以後,他才知道,要更積極地投入防治糖尿病!
陳主任說:「證嚴上人告訴我,會醫病沒有什麼了不起,要能醫治病人的心,照顧他的家,才是真正的好醫師。」
「人本醫療」、「視病如親」,陳品泛主任為醫界樹立起人醫典範。
養成專業的腦、志業的心
慈濟醫療志業體林俊龍執行長是醫院同仁心中的大家長,身為慈濟志工的他,以身作則,帶領醫師們體會實踐慈濟人文。定期舉辦的慈濟人文營,讓醫師護理同仁深刻了解各地慈濟志工在世界各窮鄉僻壤之地,付出無所求,慈濟人醫會的醫師下鄉義診,以病為師的醫療人文理念。
林俊龍執行長每逢假日,經常邀集醫師護理同仁下鄉,為照顧戶或身體殘疾者打掃家裡。這是醫院投入小區的另一項實踐,也是讓醫護同仁在這種苦相的親身體驗中,感受證嚴上人「以苦為師,以病為師」的人文情懷。
這些人文的養成逐漸引發慈濟的醫師們對待病人的胸懷。他們平日在院區為偏遠民眾守護健康,守護愛,而一旦全球各地發生重大緊急災難,無論是伊朗巴姆地震或是南亞大海嘯,慈濟醫院的醫師積極參與救援義診行動,從來不落人後。
醫身與醫心的結合
證嚴上人創立慈濟醫院的最終目的,不只是希望醫院能成為世界第一流的醫療院所,也不只是為了救治偏遠地區的病患,更希望藉由醫療人文的建立,讓醫師、 護理、醫護人員、病人、志工,都經由醫院的場域得到生命的覺悟與純淨。
管理良方:以愛為管理
慈濟的醫療志業是慈善事業的延伸,因此慈濟醫療管理是與慈濟基金會同步,推動「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之慈濟醫療管理人文。
慈濟的醫療志業是慈善志業的延伸,因此慈濟醫療管理是與慈濟基金會同步,推動「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之慈濟醫療管理人文。
慈濟醫療志業體林俊龍執行長提及:「慈濟醫院在管理模式上,是建立六院一家的體系,並且結合慈善、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一體,除了縱向的聯合,還有橫向的串連。六院一家的努力包括有:每星期透過視訊會議共同研習,進行溝通討論,主題從教學研究、信息管理、採購、財務等行政事務,到護理、整合、管理等各方面,從鞏固基礎開始提高同仁的待遇以及福利,特別是護理人員,到求才募才,廣邀天下善士來加入慈濟的行列。」
永續經營是慈濟醫療志業不能忽略的重要議題,院內持續推行各項改善流程,提升醫療質量,包括品管圈、平衡計分卡等等。在林俊龍執行長《以愛為管理》一書即說明了:「慈濟醫院推動平衡計分卡,以『願景、使命、策略』為中心, 四大構面分別為『財務與效益』、『內部流程』、『學習成長』、『病人滿意度』。 財務和效益雖然很重要,但只是四大構面之一。慈濟醫療的宗旨就是守護生命、 守護健康、守護愛。」
慈濟醫療六院一家,「以愛為管理」,希望做到的就是,從愛的醫療,到成為愛的典範。
競爭良方:志工
志工將醫院打造成愛的大家庭。
慈濟醫療最大的特色與最重要的軟體──醫療志工。慈濟建院的過程中,廣大的愛心大眾與慈濟志工是慈濟醫院最重要的支柱,也是實踐以病人為中心的最大動力。慈濟志工不只在建院過程中出錢捐助,建院之後更是身體力行,投入醫院為病人付出奉獻。
如今醫療志工隊伍浩蕩長,證嚴上人更讚譽其為「醫院軟體中的軟體」。從花蓮慈院、臺北慈院、臺中慈院、大林慈院、玉裡慈院、關山慈院,每一天有兩千多位志工穿梭在慈濟各醫院,撫慰無數病苦患者與家屬,讓他們重拾對生命的樂觀與信心。同時醫療志工更把所有院內同仁當成親人照顧,不斷地關懷。及時給予各項協助,成為醫護同仁的最佳後盾。
人才的良方:懷抱一分愛心
過去人們稱花蓮為後山,即使到1986年慈濟醫院啟業那年,花蓮仍被認為是較為落後的地區,絕少專業醫師會選擇到這窮鄉僻壤服務。當時臺大醫院定期派人到沙烏地阿拉伯兩年,回來就可以升等,慈濟醫院與臺大醫院籤署建教合作臺大醫院的主管同意讓住院醫師到花蓮,等同於到沙烏地阿拉伯。
逐漸地,有少數幾位接受這個條件,來到花蓮慈濟醫院為偏遠病患服務。在證嚴上人不斷努力、鍥而不捨的號召下,醫院設備與醫療人員不斷地朝優質化邁進。
慈濟醫院的醫護同仁或有信仰或無信仰,有信仰者也並非都是佛教徒,只是大家都是懷抱一分愛心而來。真正透徹宗教信仰者,心就無分別,宗教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標──愛,如基督徒說「博愛」,佛教徒說「慈悲大愛」。
慈濟醫療志業除了臺北慈濟醫院、臺中慈濟醫院位處都會區外緣,其他四家院區的地點都屬於非都會區,雖然薪資水平很難超越都會區醫學中心與大醫院,但都在合理可接受的範圍內。
合理的薪資是一個需要被滿足的基本面。如果能夠接受「不是非常豐厚但合理」的薪資福利,而能夠進入慈濟醫療志業工作,就能夠開始擁有心靈與理想面的滿足。
慈濟醫療志業體林俊龍執行長表示:「其實在慈濟醫院工作,只要同仁願意參加個案訪視、機構關懷、海內外義診與賑災、資源回收、小區掃街等人文活動從苦難人的不足就能看見自身的富足,如此跨出『無所求付出』第一步,就能從知足進階到滿足。在『自我實現』與『醫療專業本質實踐』之雙軌並行下,就能在日常工作中,隨時融入尊重生命、人本醫療的宗旨精神。」
不盈餘的原因:建構以慈善為本的醫療體系
醫院啟用至今,沒有盈餘,是廣泛的社會大眾共同支持醫院的營運,讓它持續擁有最優質的醫療人員與設備,為偏遠地區的病患服務。
長期下來,慈濟醫院整體醫療損益雖不平衡且是呈現虧損的狀態,但因慈善的理念而堅持維持應有的醫療專業水平,開設許多醫療損益雖較難平衡但患者確有需要的科室,購買許多重大儀器設備以提供患者服務。
舉例言之,花蓮慈濟醫院一個月僅有兩百位嬰兒出生,在門診少、住院少、手術少、專科醫生少的情況下,慈濟醫院仍成立小兒外科服務患者。
另外,像是燒燙傷中心,一年中佔床率僅有12%,就成本考慮,不應設立,然而慈濟醫院堅持證嚴上人的願力,要給予弱勢醫療地區的民眾一個完整、功能齊全的醫療服務。這並非慈濟醫院疏於管理而致損益不平衡,而是要彌補偏遠地區的不足,實現醫療平權。
如何了解慈濟醫院
慈濟醫療志業有以下幾個平臺披露慈濟醫院信息:
2. 雜誌:《人醫心傳》與《志為護理》。
3. 大愛電視臺醫療類節目:《大愛醫生館》與《志為人醫守護愛》。
4. 不定期慈濟醫療叢書發行:如《以愛為管理:慈濟醫療管理人文》與《樂活護理人:慈濟護理人文二十五年》等。
慈濟醫療簡史(文‐慈濟基金會提供)
1966年
證嚴上人於臺灣東部一家診所,看見難產的原住民婦女所留下的一攤血,那位原住民婦女因為繳不起8000元,沒法接受治療,只好被親友抬回部落。證嚴上人心中的不舍與悲願,促成她成立克難慈濟功德會救助貧困之人。不受供養的證嚴上人,日常生活始終奉行自力更生,於是和她的五位弟子每天多做一雙嬰兒鞋,一雙鞋4元臺幣,一天可以存24元,一年下來可以存到8000元,就可以救助類似那一位沒有錢就醫的難產婦女。
證嚴上人累積多年慈善訪視經驗,發現貧戶「因病而貧、因貧而病」,解決貧困的方法,應該從疾病著手。
1972年
證嚴上人成立「慈濟功德會附設貧民施醫義診所」,每個星期固定兩次於花蓮仁愛街舉辦義診,一切的費用由慈濟提供,這在當時的臺灣社會是一個創舉。自1972年義診所成立至1986年慈濟醫院啟用的十四年間,服務貧困病患超過14萬人次。
肇始義診因緣,證嚴上人深感臺灣東部醫療設備落後,重症病危者須北送就醫,常因時間耽擱,或因經濟所限,導致救治失效之憾事。
1979年
證嚴上人毅然發起籌建現代化綜合醫院。直到1983年慈濟醫院動土慶禮時,上人眼眶含淚,因為預計6億(臺幣)的工程款當時只有2千多萬元。
這期間有一位日本企業家,由於祖父曾經在日據時代待過花蓮,他有感於一位出家人願意在偏遠地區蓋一所醫院,想捐兩億美金給證嚴上人。兩億美金形同建院經費加上十年的醫院營運費用。但是證嚴上人婉拒了,她認為慈濟醫院必須由廣泛的臺灣大眾之愛心蓋起來,而不是由一位有錢人的善心所建立。
1986年
秉持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堅毅信念,在慈濟志工們奔走募款、社會大眾群起響應下,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正式落成。當時,慈濟基金會已經有超過20萬位會員,慈濟醫院正是由20萬個臺灣愛心人士所支持捐助而成,就如證嚴上人所言,慈善與愛心是有心人的權利,非有錢人的專利。
同時慈濟醫院推動「住院無須保證金」,此舉不僅嘉惠臺灣東部民眾,擴大貧民急病服務,更促使臺灣醫界改革,1987年起全臺醫療單位皆取消保證金制度。
而後,位於花蓮玉裡、臺東關山、嘉義大林、臺北新店以及臺中潭子的慈濟醫院,先後成立。六院不忘義診所、醫院成立初衷,努力落實社區醫療服務,義診隊伍穿梭窮鄉僻壤,由點而線而面,「慈濟醫療普遍化」透過義診下鄉,從城市到鄉村,開展全臺醫療網絡。
1993年
醫療愛的種子首度跨越大海,慈濟海外第一間義診中心,於美國加州洛杉磯成立,向貧困病患伸出援手,守護社區民眾的健康。隨後,馬來西亞、 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因應當地醫療服務之需求,相繼成立義診中心、洗腎中心等服務貧困病患之機構,將關懷層面伸展至各社區角落。
1993年
隨著醫療志業的起步,證嚴上人以超越宗教的立場,糅合佛教經典中提及之「頭目髓腦悉施於人」之無私大愛精神,在籌建慈院期間即公開呼籲器官捐贈,並成立骨髓幹細胞中心,以「救人一命、無損己身」推動骨髓捐贈,截至2012年5月底,慈濟總共於28個國家地區,完成捐贈2,866 例骨髓、周邊血、臍帶血之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其中捐贈大陸神州已超過1200例。
為培育東部醫護專業人才,慈濟護專於1989年創立,創設原住民公費專班,提供全額獎助學金,除學雜費、住宿費、書本費、餐費全免外,還每月提供零用金,讓貧窮的原住民孩子能學習一技之長,改變自己與家庭的命運。現已升格為慈濟技術學院的歷屆畢業生,於六家慈濟醫院與全臺醫療院所服務,撒播慈濟護理人文與醫技榮光。
慈濟醫學院於1994年創設,是慈濟大學的起始,亦開啟了慈濟無語良師的大體人文教育。慈濟醫療教育率先以感恩心推動深具人文意涵的大體捐贈啟用與送靈、追思儀式,並以「無語良師」尊稱,取代無名屍、屍體、遺體等稱呼。從器官、骨髓乃至大體捐贈,慈濟突破眾多固有封閉傳統觀念,不僅成為臺灣醫學教育一大特色,也逐步影響海外醫學之教育思維。 2012年3月馬來西亞大學醫學院之模擬手術中心啟用,並同時與慈濟大學籤署合作備忘錄,引進慈濟大體捐贈的專業技術與人文素質,希望「善用生命,發揮良能」的精神能在馬來西亞展開。
1998年
在證嚴上人精神感召下,全球各地兼具醫護身份的慈濟志工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以「醫病、醫人、醫心」為宗旨,以「尊重生命」、「人本醫療」之精神,展開義診服務。截至2011年底, 超過50萬人次之慈濟志工,於44個國家地區義診,嘉惠貧病超過200萬人次。
2012年
慈濟醫療深入大陸神州,蘇州慈濟健康促進中心即將落成啟用,為傳遞預防醫學、健康促進觀念而努力。
證嚴上人曾說:人生,最族規的莫過於生命,最痛苦的莫過於病痛。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是醫師,但是我蓋醫院;我不是醫療教育者,可是我辦醫學院。慈濟醫院從草創期間人才網羅困難,到如今逐漸成為一個具世界水平的醫療典範之一。這醫療典範所揭示給世人的,不只是醫療平權與醫療正義,它更標舉出全新的醫療人文生命觀。證嚴上人期望讓醫師、護理、病人、家屬與志工在病苦老死的歷程中,藉由慈悲喜舍的佛教精神洗滌,重而體會並界定新的人生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