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清代影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士兵的著裝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穿著黃、白、紅、藍盔甲的;一種是馬褂前後帶有「兵」字的;一種是馬褂前後帶有「勇」字的。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形象,代表的正是清代軍隊三種建制,即八旗兵、綠營兵和鄉勇。
八旗是努爾哈赤時期建立的一種軍事制度,是大清開國的主力部隊,也是維護統治的根本,由滿洲、蒙古、漢軍旗人組成。至於綠營和鄉勇都是漢人軍隊,但他們在性質上有很大不同。實際上,「兵」和「勇」在晚清時期已經是水火不容,幾乎不可能一起協同作戰。
綠營兵屬於「經制兵」,屬於國家的正規軍,朝廷統一發放軍餉並配備武器。清入關後,由於大量明軍投降,攝政王多爾袞便將其重新整編成軍,因為使用的是綠色旗幟,所以稱為綠營。
此後,除了少數綠營兵配合駐防京師的八旗拱衛京畿以外,綠營兵絕大部分都駐紮在各地,維護地方的安全。在京綠營由九門提督統領,地方上的綠營由各省督撫、提督、總兵統領,遇有戰事則另派專任將軍統轄調用。
三藩之亂時,鑑於八旗兵作戰不力,康熙帝調用大量綠營參戰,並最終平定了吳三桂的叛軍。康熙十九年(1680),康熙帝發布上諭,若有漢族叛亂則只用綠營清剿。所以長期以來清朝作戰皆用綠營兵。此後,在收復臺灣、西北用兵乃至乾隆朝的「十大武功」中,綠營兵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到了嘉慶初年白蓮教起義的時候,綠營兵出現了和八旗兵一樣的弊端,戰鬥力大大不如從前。於是,嘉慶帝大規模招募「鄉勇」,配合八旗、綠營,經過數年的徵戰,最終平定了叛亂。但戰後,鄉勇即被裁撤。直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各地的「團練」興起,並以曾國藩的「湘勇」為主力登上了歷史舞臺,後改為湘軍,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淮軍。
「勇」和「兵」最大的不同在於實行的是招募制,而非世襲兵。湘軍組建初期陸師轄13營,水師10營,加上指揮員和水手、丁役等,全軍共17000人。鹹豐十年攻打天京時曾國藩直轄的總兵力已發展到14萬人。
除了實行招募制外,湘、淮軍勇和八旗、綠營的最大區別是軍餉自籌。名義上自籌,實際上主要的辦法是捐輸和釐金。湘軍實行的是薪餉,比綠營多出一倍有餘,所以士氣極高。
曾國藩組建團練之初,長沙城內同時駐紮著兩種部隊:綠營和團練。「兵」與「勇」時常發生摩擦,提督鮑起豹等人又從中挑撥,雙發越來越形同水火,以致發生械鬥。曾國藩不得不委曲求全,他「痛恨軍營習氣,武弁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
鹹豐三年六月,曾國藩徹底與綠營決裂,他一怒之下出走衡陽,到那裡建立了自己的訓練基地。曾國藩在衡陽巧妙地「改弦更張」,完成了自組湘軍的轉變,這是他兵制改革路上具有戰略意義的一步。
由於湘軍組建初期,人數不多實力不強,所以經常「兵」、「勇」協同作戰。但事實證明,綠營兵弊端已經十分明顯,敗則推諉,勝則爭功,不能協調作戰。此後幾年,湘軍不斷發展,到了後期基本上不再與綠營合作,而是單獨作戰。
與綠營相比,湘軍有很多方面不同:綠營歸兵部指揮,實行世襲兵制;湘軍不歸兵部,而屬曾國藩一人,實行招募制,士兵選擇嚴、質量好、訓練艱苦;綠營吃國家糧,武器由國家提供,但裝備落後,湘軍軍餉自籌,武器先進,刀矛與火器並重,水師裝備洋炮;綠營腐朽沒有戰鬥力;湘軍蠻橫,敢拼。
不過,在朝廷看來,無論如何綠營都是國家的兵,湘軍則不是朝廷的而是曾國藩私人的。因此,即便綠營兵再不能戰,朝廷還是首先要考慮用它,然而綠營兵卻越來越腐朽,湘軍則越來越強大,「兵」和「勇」的差距在此後的數十年間越拉越大,最終綠營不得不面臨被裁撤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