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清軍盔甲上面,一部分是兵,一部分又是勇,都有何區別?

2020-12-24 無名歷史

這幾年電視劇都挺流行清宮劇的,但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劇中,或是電影中,這清軍的士兵,兵服後寫的字不一樣。有的上面寫著兵字,而有的卻寫著勇字,這為什麼還分的這麼清楚呢?其中的區別如何?

清朝作為一個王朝,和其它王朝一樣,都是需要武裝力量來保衛國土的,而這一開始,清朝最初的軍事力量是八旗軍。也就是當初打下江山的部隊,靠著這些在白山黑水鍛鍊成的軍隊,所向披靡,很快的佔領了東北。

所以八旗軍對於清政府來講,那就是心肝,是國家的常備武裝力量,是保護國家的主要力量。而打下江山的士兵自然也都是滿人,所以就賜與「兵字」。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支隊伍也是個「兵」字,那就是綠營兵。這是一支漢人組成的軍隊,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特別的待遇呢?那是因為隨著國家建立,這滿漢成一家,滿人也就越來越少,這八旗軍的人數眼看就不夠了。

所以國家就放寬標準,但是又想保住軍隊的血脈,所以由漢人組成這支綠營兵。它的作用就是為了彌補滿軍的不足,又能上戰場又能區分開的,相當於是替補。而他們總是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所以把他們叫做綠營兵,也叫綠旗兵。

因為皇族最為信任八旗軍,所以八旗軍當然不能遠離軍師了,所以一直做著最輕鬆的工作——保護皇室與京城。這槍一旦沒磨,結果大家都知道。國家日益增強,八旗軍越來越閒,而首領子弟也是出於養尊處優的地位,幾乎沒有上過戰場。慢慢的,軍備廢弛,反而是漢人的綠營兵撐起江山。

而勇呢,其實是在雍正以後,當時戰爭比較多,這上兩支軍隊不夠用了,就地徵兵,打完戰就繼續回家種田的農民兵。而這當然和其它兩支專業的不能混合了,所以就用勇字。

而在待遇這方面,可比上兩支軍隊差遠了。臨時招來,也沒時間去查看身份是否可疑,所以安排的都是又苦又累的活。甚至極少人能因此一躍飛天,成將領的。

不過這勇兵因為是臨時需要,就地招攬,所以一般都是只聽令於將軍,也就是誰招聽誰的。對於軍隊中的條條框框也是摸不清楚,而兵是忠於朝廷,忠於皇上的。先聽皇上後聽將軍,也有聽不聽話的區別。

相關焦點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有何不同?身份地位有明顯區別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些清宮劇中有一個很不起眼的穿幫鏡頭,那就是有些本該穿「兵」字服的士兵穿上了「勇」字服,有些本該傳「勇」字服的士兵又穿上了「兵」字服,更有甚者,一支隊伍中竟然同時出現身著兩種軍服的士兵!
  • 您知道「兵」與「卒」,「兵」與「勇」字之間的區別嗎?
    走象棋時,有紅藍雙方。紅方有五個兵,藍方有五個卒,這兵和卒的走法相同,功能一樣,按一般人的的理解,即現實軍隊中的兵和卒所指相同。可不是嗎?紅藍雙方的車馬炮都相同嘛。那麼,在現實軍隊中,兵和卒也是有區別的。兵在商代甲骨文裡是個會意字,像雙手握著武器的樣子,即其本義就是指作戰用的武器,也就是兵器,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裡的「兵」就是指兵器。但士兵打仗都代帶著兵器,則「兵」又引申為戰士、士兵。不用說,在古代,凡參與作戰的最基層戰士都叫兵。
  • 清代的「兵」和「勇」有什麼差別,為何他們在一起總是水火不容?
    在很多清代影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士兵的著裝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穿著黃、白、紅、藍盔甲的;一種是馬褂前後帶有「兵」字的;一種是馬褂前後帶有「勇」字的。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形象,代表的正是清代軍隊三種建制,即八旗兵、綠營兵和鄉勇。
  • 不是兵不是勇 北洋水師軍服上的一個字見證清軍貪生怕死無軍魂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制式軍裝,當然有時候大家更習慣叫盔甲,而事實上,大多數時候、大多數軍隊是沒有盔甲的,除了盔甲造價高昂,一般人裝備不起之外,還有很多人嫌累贅,影響衝殺速度耽誤搶人頭。於是我們經常在小說中看到張飛戰馬超,連頭盔都不戴,許褚戰馬超,乾脆脫光膀子赤膊上陣,而在真實的歷史中,橫掃天下的秦軍「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
  • 《精靈寶可夢》圖鑑348:一部分蟲系寶可夢的祖先——太古盔甲
    ,以站立行走的形象示人,依然有六篇進化前的羽毛部位;太古盔甲的設計形象基於源自寒武紀廣翅鱟或奇蝦, 現已滅絕。對戰上太古盔甲還是比較尷尬的,本身巖蟲的打擊面導致了這貨作為雨天輕快手勢必不會太熱門,沒錯,太古盔甲是雨天輕快,,而且還是怕水系的雨天輕快,反倒是還經常會在對戰使用水流噴射,另外,因為太古盔甲本身有著高速旋轉這樣的技能,所以太古盔甲在對戰上也可以作為工兵存在,不過本身物攻比較突出,所以不管是那種類型都是有一定的清場能力的。
  •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和「勇」,只一字之差,地位是天壤之別
    我們通過一些清朝宮廷劇會發現,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清軍衣服都差不多,但其實他們衣服上的字並不一樣。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軍服上印有「兵」字士兵,他們才是清朝的正規軍,裡面主要是八旗軍和一開始跟著清朝打天下的漢人,這些才是被清軍真正認可的軍隊。
  •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待遇相差甚遠
    回顧我國的近代史,中國之所以會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辱,與清王朝的昏庸無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說到這個王朝時,大家往往都會生出不少感慨。我們都知道在晚清時期,官員腐敗的現象十分普遍,軍隊的管理也變得日漸鬆散,這導致士兵都將心思用在了收刮民脂民膏這方面。
  • 1987年一支清軍被發現,為何經歷抗戰、解放戰爭,還能安然無恙
    但是遺留下來的問題卻很多,尤其是大量清軍的去向問題。在鴉片戰爭時,清朝的八旗兵還有20萬,綠營兵還有60萬,總兵力雖然達到了80萬但是戰鬥力很弱,所以只能被打的節節敗退。那麼這麼多的人,在清朝滅亡後都去哪裡了。其中八旗兵主要是旗人為主,最初是由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兵民結合的制度,沒有戰事的時候從事日常勞動;有戰事的時候則自備糧食,組織戰鬥。
  • 古代士兵胸前「兵和勇」字,到底有何不同?說出來你別不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士兵衣服上印的字是不一樣的,衣服上有的是「兵」字,有的則是「勇」字,那麼為何同為士兵的他們,衣服上會印有兩個不同的字呢?「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你別不信,下面我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其實,這兩個字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 318國道上的小景致,盔甲山(鎧甲山)
    每年4—5月或9—10月,積雪在石板崖上化掉一部分後,遠遠望去,呈現出與布達拉宮一樣的城堡圖案,也像古代兵勇所披盔甲上的花紋,所以叫盔甲山。在傳說中,曾與雲南卡瓦嘎波神山一起,為世界著名十三大聖地之一。其主峰海拔高度5028米。相傳,宋東巴熱神山上有蓮花生大師修煉的溶洞,有格薩爾王的石像,有溫泉,中心和四方有「五獸神」率百萬天兵把守。
  • 吳三桂的請兵路線為何一波三折,是借兵助剿還是投降清軍?
    在此後的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雙方之間有過接觸和交易,過程複雜,許多事情現在已經很難說清楚,但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就是吳三桂最初沒打算向清軍投降。按照《順治實錄》的說法,吳三桂第一次向清軍請求支援,已經是四月十五日。說明此時他與李自成之間已經談崩了,具體是因為老爹還是因為女人,這裡不細說了。
  •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俘都去了哪裡?
    為何號稱綜合實力亞洲第一的中國海軍被日本打敗。人們很少關注的是戰俘,作為戰爭的一部分,清軍的戰俘是如何安置的,中日兩國如何對待清軍戰俘?戰爭是不人道的,但如何對待戰俘則是人道主義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對國家文明尺度的一種考驗。根據中方史料記載,甲午一戰,清軍陣亡官兵大約2.5萬名。對於清軍戰俘的數量則一直沒有準確的數據。
  • 曾經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拉達克,是如何被印度實際控制的?
    但其實印度實際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將近一半的土地屬於拉達克,而拉達克在歷史上是藏族的傳統居住區,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曾經屬於中國一部分的拉達克,是如何被印度實際控制的?拉達克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是喀喇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一個峽谷地帶。從地理上就可以看出,拉達克在歷史上與西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中國歷代兵器甲冑:漢甲的巔峰—宋朝盔甲
    宋朝武職也基本上承繼唐制,據《歷代職官表》記載,宋代武職設「殿前司、侍衛親馬軍司、侍衛親馬步軍司為三衙,主官為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唐制十六衛將軍仍留其名,稱為衛官,皆沿用唐制。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雖然玩起了「杯酒釋兵權」那套,但骨子裡很重視軍事裝備,這也容易理解,自己的老本行嘛。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屬於自然界: 「人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存在物」人作為自然界進化發展的產物,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 。據研究,自然界的全部化學元素絕大多數都可以在人體中找到;人體血液的化學組成也與海水的成分極為相似。
  • 微信語音通話與電話有何區別,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運營商?
    微信語音通話與電話之間有何區別?為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遠離運營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問題,大家也可以從自己使用微信以來使用語音通話次數和使用電話的次數之間做一個對比就會知道這其中的區別何在。微信語音通話功能來源的過程在網際網路發展到移動網際網路的時候,微信橫空出世,一舉打破之前的局面,從PC端的社交轉移到行動裝置上面的社交,而微信最初出現的時候,僅僅只有文字聊天,但是隨著微信版本的不斷發展,已經從微信文字聊天發展到能夠發送圖片,視頻。
  • 清政府滅亡後,清軍殘部下場如何?其中一支直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朝在前中期的時候,就只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八旗兵裡的大部分人都是滿人,這也是清朝當時的主力軍隊。還有綠營兵,是仿照明朝建立的,收編了當時明軍很多殘餘勢力,也算是比較精銳的部隊了。清軍入關以後,免除了旗人的勞役與賦稅。正是這種不勞而獲的態度,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後代更是荒廢了自己的騎射本領。
  • 清緬戰爭清軍明明勝了,為何它沒有乘機將緬甸納入版圖?
    那到底是有何隱情呢?這我們其實並不應該只局限在清朝身上找原因,而是要在對手緬甸上面找,畢竟問題永遠都不會是單向的,而事實也確實是如此。結果可想而知,緬甸的殺傷武器在戰鬥中給清軍帶來了非常大的麻煩,清軍中好幾位將領都中槍身亡,將領是一支軍隊的靈魂,連帶頭大哥都被槍殺,自然容易軍心不穩,士氣不佳,這樣又如何能打勝仗呢?其實在後來,也有部分將領曾經向乾隆皇帝進言,想要裝備這樣的新型火器,然而乾隆皇帝卻以騎射才是國本的理由拒絕了這個要求。
  • 超長待機的皮質盔甲,為何一直沒有被鐵甲所取代?
    皮甲是一種歷史很久的盔甲形制,根據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其主要的製作材料就是動物的皮革。由於這種盔甲製作工藝相對簡單,主要製作材料也不難獲得,所以在鐵甲沒有普及的年代,皮甲是軍隊防護裝備的首選。皮甲的由來從何而來?
  • 天京事變持續3個月,諸王自相殘殺,清軍為何袖手旁觀?
    從9月韋昌輝率兵勤王到12月韋昌輝被誅殺,天京事變持續3個月,東、北、翼、燕等首義諸王自相殘殺,2萬餘精銳死於非命,太平天國由盛轉衰。有意思的是,這3個月時間裡,清軍近在咫尺卻袖手旁觀,沒有直接進攻天京滅了太平天國,這是為何呢?要知道,清軍長江水師就駐紮在觀音橋,城內之一舉一動看得清清楚楚;江南清軍不下10萬,其中還有「滿萬不可戰」之八旗,以及後起之秀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