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谷春生,燻葉氣、玉筒吹谷。
新陽後、便佔新歲,吉雲清穆。
休把心情關藥裹,但逢節序添詩軸。
笑強顏、風物豈非痴,終非俗。
——《滿江紅·冬至》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
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三千年前的人們,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確立正午時分土圭影子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宜絕百事,安身靜體。
讓一個生活在饃都的「兒子娃娃」,於冬至這一天手握廚房大權,瞬間就被皮牙子迷了眼。
冬至吃什麼?羊肉啊!餃子唄!這兩樣可是餐桌上的思鄉代表啊!
阿達西們,單說吃羊,就是南北戰爭加西北五省大戰!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獨特的吃羊傳統。在北方人眼裡,冬天就該吃掉一隻「羊羔」,而不是藏書羊肉的精耕細作,入口即化的「羊糕」。
畢竟草原上放養長大的羊娃子,吃青草、運動多,短鏈脂肪酸和硬質脂肪酸這兩種產生羶味的脂肪要少的多,自然是美味非常了。
歷史上,羊是作為人們獻祭給神的物品。羊肉助陽益氣,最補元氣。食療專著《飲膳正要》中記載了「聚珍異饌」96道 ,羊肉就多達73道。張仲景提出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被譽為補虛藥膳之最。古人還曾將羊肉比之於人參,認為「人參補氣,羊肉補形」,民間也流傳著「牛羊吃百草,百草是百藥」的說法。北方人,羊肉是餐桌上無可替代的霸主。
《長安十二時辰》裡,雷佳音埋頭在街上呼嚕呼嚕痛咥水盆羊肉。讓外地人知道饃都西安,除了羊肉泡饃,還有水盆羊肉,這倆可是陝西羊肉美食界的「馳名商標」。陝西羊,吃著「百裡香」的草,橫山羊肉、定邊羊肉、靖邊羊肉都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扎著羊肚肚手絹、裹著羊皮襖放羊的陝北漢子,唱著信天遊,終日與羊為伴,善放羊,更善吃羊。
秋風吹破玉門關,整個甘肅就飄起羊肉的香味。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匯地帶的甘肅,是中國的五大牧區之一。在吃羊這件事上,甘肅人素有「囊括宇內,併吞八荒」的豪邁氣勢。無論是臨夏的東鄉羊,還是隴東的黑山羊,抑或靖遠、環縣的羊羔,膘肥肉美。長風吹過,它們就走上了甘肅人的砧板。
一盤論斤稱的靖遠羊羔肉,白水煮好的手抓,切條蘸鹽,肉質極為鮮嫩。若搭配來自定西的洋芋粉條,熱火猛醬,即為黃燜羊肉。「敦煌味道鹼草羊」是敦煌八怪第一怪,敦煌的羊逛著戈壁風光,喝著雪山融水,吃著羅布麻、鎖陽等中草藥長大,不但肉質緊實,而且鮮美無羶味。
唐代貞觀年間,阿勒泰大尾羊就作為貢品,進獻宮廷享用,留下「羊大如牛,尾大如盤」的美譽。
在新疆,最家常的羊肉做法是清燉。最樸素的烹飪方式,大塊羊肉燉煮到肉爛,細膩綿軟,與皮牙子同吃入口回甘,更有降低血脂的功效。
若再嘗嘗烤全羊,烤羊排,過油肉拌麵,饢坑肉,和新疆特有的黃蘿蔔羊肉抓飯等數不清的羊肉美食,寧願月半十斤也要享受那些美味。
言歸正傳,冬至除了吃羊,餃子也是來自整個北方的靈魂呼喚。「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諺語:「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相傳是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習俗。
東漢時期,張仲景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彼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再撈出切碎,用面裹成耳狀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這種晶瑩剔透的吃食,便再也無法撤下中國人的餐桌。
闔家團聚的日子裡,餃子總是團寵,元寶形狀的餃子代表更歲交子,團圓福䘵,也寓意著招財進寶,芹菜餡兒的餃子是「勤財餃」、韭菜餡兒別名「久財餃」、白菜餡兒也稱「百財餃」、香菇餡兒亦喚「鼓財餃」、酸菜餡兒可為「算財餃」、油菜餡兒又叫「有財餃」、魚肉餡兒的「餘財餃」、大棗餡兒的「招財餃」、羊肉餡兒的「洋財餃」…
冬至這一天,不妨體驗幾款羊肉餡的餃子。
如何選羊肉呢?一般來說,肥而不膩的羊肉卷大多是綿羊,而山羊肉則經常用來做羊肉湯。選嫩羊不選老羊,選草飼羊不選谷飼羊,選母羊不選公羊。新鮮羊肉摸上去有點黏,能輕易粘住小紙條,打過水的就沒有這種感覺。新鮮羊肉細嫩緊密,切厚片可以立起來,不新鮮的就軟塌塌的。
有效去除羊羶味的小妙招
1. 用清水浸泡羊肉20分鐘。
2. 香菜去羶。香菜含有許多揮髮油,能祛除肉類的腥羶味。
3. 胡蘿蔔去羶。羊肉與胡蘿蔔搭配,可去羶味,還能彌補胡蘿蔔素和維生素。
4. 花椒去羶。放入適量花椒,能去除羊肉的羶味。
羊肉胡蘿蔔餡
1、羊肉放清水裡浸泡一段時間,衝洗乾淨後,切小塊;
2、羊肉絞餡,也可以豬肉和羊肉按3:7的比例,絞成肉餡;
3、花椒少量用開水浸泡,冷卻後撇出花椒,只留花椒水,將小半碗花椒水分5-6次打入肉餡裡,邊攪拌邊打水;
4、肉餡加入蔥姜切末、生抽、適量鹽、一小勺香油、兩大勺油攪拌均勻;
5、胡蘿蔔洗淨剁碎後,倒入肉餡攪拌均勻;擀皮包餡即可。
功效:羊肉性熱、味甘,是適宜於冬季進補及補陽的佳品。具有補腎壯陽、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禦風寒,又可滋補身體,實在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適合:腎陽不足、腰膝酸軟、腹中冷痛、虛勞不足者。
不宜:急性炎症、外感發熱、熱病初愈、皮膚瘡瘍等症,都應忌食羊肉;若為平素體壯、口渴喜飲、大便秘結者,也應少食羊肉,以免助熱傷津。
還可以試試羊肉皮牙子(洋蔥)餡,洋蔥含有大量維生素,對心臟很友好,是可以吃的「心臟支架」,可降低膽固醇,控制血糖,改善骨密度,洋蔥含有很多益生菌,助腸胃消化,提升免疫力。與羊肉搭配,可以起到解膩的作用。
當然,換成白菜餡,芹菜餡,韭菜餡都行。
重要的是,一盤餃子,解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