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腔:民進黨又搞文字遊戲,這次是要坑「連江」

2020-12-2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民進黨近日設立連江縣黨部。民進黨當局「政務委員」張景森在揭牌儀式上費舌最多的建議,竟是將連江縣改名為「馬祖縣」。民進黨向來對連江縣漠不關心,時至今日才想起成立縣黨部,而成立黨部後的第一要事,不是關心民眾實際需求,而是在地名上做政治文章,遂行其「去中國化」之私,拿連江縣當工具的猥瑣心思近乎不加掩飾。

當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福建連江縣疆域一分為二,位於外海的南竿島、北竿島等36個島礁為臺灣當局控制至今,並於1953年合併成立連江縣(俗稱馬祖),位於大陸的連江縣主體部分則為福建省轄治。這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鐵證,也就不難理解,民進黨為何要對連江縣地名去之而後快了。

張景森稱,改名「比較符合當地人認同」,可以「拉近臺澎金馬團結」。這種說法毫無現實依據且包藏禍心,根本是拿連江當棋子,拿當地福祉開玩笑。連江縣縣長回應,積極建設地方讓人民生活更好,比糾結改名與否更重要;縣議會議長則表示,此時討論改名只會衍生政治口水爭議。連江兩岸交流密切,連江論壇連年舉行,經貿、旅遊、漁業、醫療等方面合作不斷升級,福建向馬祖近期供水工程也於2019年啟用。民進黨提議連江縣改名,無疑是給兩岸交流添堵,給百姓生活添亂。

不顧民眾死活,只管秀政治操作騙選票,正是民進黨的一貫作風。張景森所謂「當地人認同」「拉近團結」的說辭,不過是民進黨「臺灣主體意識」「本土化」「愛臺灣」等陳詞濫調的變種,是「臺獨」基本教義的又一衍生物,其背後的陰暗圖謀,無非是削弱、切割連江縣和大陸的聯繫,企圖實現馬祖地區名稱的「去中國化」。

長期以來,民進黨創造了一整套用於煽動民眾負面情緒的民粹話語,只要稍加冷靜思索,其中真偽不難分辨。以提議連江縣改名為例,只要看民進黨過去對馬祖、金門等離島何等冷漠,就不難窺見今日舌燦蓮花的真實用意。大陸向金門供水,民進黨出手阻撓,不允許金門舉辦慶祝典禮,足見其對離島福祉之看輕和私心雜念之重。民進黨連江縣黨部揭牌儀式上,蔡英文發祝賀視頻稱「展現推動離島建設的決心」,莫非成立黨部才能推動離島建設?而只有改名才能推動建設?其中的矛盾百出,早已不攻自破。

兩岸和則兩利,臺灣經濟離不開大陸,臺灣前途福祉繫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民進黨在連江縣地名上搞「去中國化」,只會傷害當地利益;民進黨在島內搞「臺獨」,只會傷害臺灣整體利益福祉。這個為騙選票不擇手段的政黨,不顧現實一意「脫中」,只搞破壞不搞建設,專以誤導民眾為務,真是「害臺不淺」!(黑白自在)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

相關焦點

  • 民進黨又搞文字遊戲,這次是要坑「連江」
    民進黨近日設立連江縣黨部。民進黨當局「政務委員」張景森在揭牌儀式上費舌最多的建議,竟是將連江縣改名為「馬祖縣」。民進黨向來對連江縣漠不關心,時至今日才想起成立縣黨部,而成立黨部後的第一要事,不是關心民眾實際需求,而是在地名上做政治文章,遂行其「去中國化」之私,拿連江縣當工具的猥瑣心思近乎不加掩飾。
  • 又搞文字遊戲,這次是要坑「連江」
    民進黨向來對連江縣漠不關心,時至今日才想起成立縣黨部,而成立黨部後的第一要事,不是關心民眾實際需求,而是在地名上做政治文章,遂行其「去中國化」之私,拿這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鐵證,也就不難理解,民進黨為何要對連江縣地名去之而後快了。
  • 港臺腔: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黔驢技窮
    臺灣有識之士指出,民進黨為「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如今連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都要搞切割,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民進黨起先一手炮製「中華民國臺灣」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呼,隨後以「切香腸式」的「臺獨」小動作,不斷閹割「中華民國」,妄圖最終使其「臺灣化」。此前民進黨還假惺惺地承認「中華民國」,通過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綁定,使「臺獨」借殼上市、暗渡陳倉。
  • 港臺腔:「中醫」要改稱「臺醫」,民進黨走火入魔了嗎?
    這是臺灣網友對臺「立法院長」遊錫堃提出中醫也要「去中國化」的第一反應。在出席「臺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開幕式時,遊錫堃聲稱應考慮把臺灣的中醫藥改名叫做「臺醫」「臺藥」或「漢醫」「漢藥」,因為叫「中醫藥」會讓「有的人感到很混淆」。島內網友氣憤留言:「表面看是文字遊戲,實際上是煽動民粹」「操弄意識形態,沒救了」「中秋要不要改『臺秋』,腦中風要不要改『腦颱風』?」簡直大型翻車現場。
  • 縣名搞「去中國化」,民進黨要坑連江
    民進黨向來對連江縣漠不關心,時至今日才想起成立縣黨部,而成立黨部後的第一要事,不是關心民眾實際需求,而是在地名上做政治文章,遂行其「去中國化」之私,拿連江縣當工具的猥瑣心思近乎不加掩飾。這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鐵證,也就不難理解,民進黨為何要對連江縣地名去之而後快了。  張景森稱,改名「比較符合當地人認同」,可以「拉近臺澎金馬團結」。這種說法毫無現實依據且包藏禍心,根本是拿連江當棋子,拿當地福祉開玩笑。連江縣縣長回應,積極建設地方讓人民生活更好,比糾結改名與否更重要;縣議會議長則表示,此時討論改名只會衍生政治口水爭議。
  • 縣名搞「去中國化」,民進黨要坑連江(日月談)
    民進黨近日設立連江縣黨部。民進黨當局「政務委員」張景森在揭牌儀式上費舌最多的建議,竟是將連江縣改名為「馬祖縣」。民進黨向來對連江縣漠不關心,時至今日才想起成立縣黨部,而成立黨部後的第一要事,不是關心民眾實際需求,而是在地名上做政治文章,遂行其「去中國化」之私,拿連江縣當工具的猥瑣心思近乎不加掩飾。
  • 港臺腔:疫情頻亮紅燈,民進黨還在裝睡
    疫情發生以來,不論確診數字如何增長,邊境輸入性風險多大,專家和大眾要求普篩的呼聲多高,民進黨當局都鐵了心要把「不普篩」扛到底。不僅不擴大篩檢,即便是確診病例的接觸者,都恨不得數量越少越好,每例僅劃拉出百十人甚至更少來篩檢,然後得意洋洋地宣揚天下太平。
  • 港臺腔: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黔驢技窮
    臺灣有識之士指出,民進黨為「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如今連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都要搞切割,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民進黨起先一手炮製「中華民國臺灣」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呼,隨後以「切香腸式」的「臺獨」小動作,不斷閹割「中華民國」,妄圖最終使其「臺灣化」。此前民進黨還假惺惺地承認「中華民國」,通過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綁定,使「臺獨」借殼上市、暗渡陳倉。
  • 又搞文字遊戲?「臺北」變「臺灣」,盡顯民進黨野心
    文丨六七 審丨高靜在川普任期的最後幾周內,民進黨當局正不斷試圖搞「小動作」,並希望能以此讓這位堅持對華強硬姿態的總統在「倒計時」期間儘可能多地為自己撐腰站臺。近日,根據臺媒報導,民進黨當局涉外部門高官曾厚仁表示,目前,民進黨方面正在試圖推動駐美機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ECRO)直接更名為「臺灣代表處」(TRO)。民進黨當局搞這種文字遊戲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此前,連「護照」上字體大小的更動,都要拿出來大吹特吹一番,這次也不例外。
  • 港臺腔:大挖「錢坑」,民進黨不惜「債留子孫」
    由於島內疫情尚未穩定、經濟持續低迷,臺「財政部」預估今年度稅收短徵約1200億元,加上「紓困特別預算」分年舉債,預計本年度民進黨當局舉債額將超過4438億元,創下近10年來新高。正所謂債多不愁,民進黨當局也想盡歪門邪道,企圖將債務不斷賴下去。在帳面上,民進黨當局「以短支長」,強行以地方建設基金裁撤5G釋照收入等一時性財源,拼湊出財政收支平衡的「幻象」,迷惑島內民眾。
  • 港臺腔:民進黨貪腐開啟「吃到飽」模式
    蘇震清同樣弊案纏身,曾被捲入「掏空上市公司誠美材案」,卻一路由民進黨高層護駕保送進入立法機構。民進黨當局應對此類弊案的套路,先是虛應故事百般遮掩,掩蓋不住就全力護航,護不住了又輕巧放過。此番蘇嘉全叔侄訪印,民進黨又祭出「密件」來逃避監督,其他案件則辯稱「不違法」或「法無罰則」。
  • 港臺腔:又盯上中山先生,民進黨黔驢技窮
    臺灣有識之士指出,民進黨為「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如今連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先生都要搞切割,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民進黨起先一手炮製「中華民國臺灣」這個不倫不類的稱呼,隨後以「切香腸式」的「臺獨」小動作,不斷閹割「中華民國」,妄圖最終使其「臺灣化」。此前民進黨還假惺惺地承認「中華民國」,通過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綁定,使「臺獨」借殼上市、暗渡陳倉。
  • 港臺腔:民進黨封禁「淘寶」 臺灣民眾不幹了
    對民進黨當局來說,來自大陸的事物不應該在臺受歡迎,否則就是其對「反中」謬論的啪啪打臉,因此島內民眾越喜愛,越要禁之而後快。「淘寶臺灣」去年10月底在臺上線,當年「雙十一」網頁總瀏覽人次突破1000萬,熱度可見一斑。實際上,自阿里巴巴2008年進入臺灣市場以來,臺灣地區淘寶網人氣就居高不下。
  • 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島內民眾對此相當無感,輿論頻頻質疑:冰冷的GDP數字一直在漲,民眾所得卻不升反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喊得震天價響,到頭來竟是如夢一場?臺灣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起色,島內民眾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 港臺腔:民進黨何不乾脆把故宮文物還給大陸?
    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以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從中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妥妥的受害者。
  • 港臺腔:疫情頻亮紅燈,民進黨還在裝睡
    更有甚者,民進黨當局還玩起了「甩鍋」,稱病患「感染地點仍有待商榷」,「入境臺灣前即被感染的可能性高」,「入境上海時也已不具傳染力」。不僅把自己的責任撇個乾淨,還硬打包票說即便病毒來自臺灣,彼時已不再具有破壞力了。科學家都說不準的事情,民進黨當局偏偏一口咬定,濫發免責聲明,不恰好暴露自己心虛嗎?
  • 港臺腔:赴臺個人遊為啥暫停?這得問民進黨!
    在民進黨口中,凡不好之事一定是大陸的錯、國民黨的錯、臺灣民眾的錯。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之所以被迫暫停,正是瘋狂破壞兩岸關係的民進黨一手造成。可是罪魁禍首如今居然扮演起無辜的小白兔?臺當局修訂所謂的「國安法」,為兩岸協議設置超高門檻,叫囂推動「中共代理人」修法……這個視大陸為仇寇,視兩岸交流為眼中釘的民進黨,說出「不樂見兩岸人民的正常旅遊交流受政治因素幹擾」的話來,實在諷刺。當年大陸居民赴臺遊開通之時,民進黨大力反對,稱將給臺灣帶來「黑戶」和「安全風險」。
  • 港臺腔:民進黨吹噓經濟政績,臺灣民眾:what?!
    民進黨當局據此宣揚「執政有成」,綠營政客大肆吹噓說「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蔡英文過去4年在拼經濟上的政績」。然而,島內民眾對此相當無感,輿論頻頻質疑:冰冷的GDP數字一直在漲,民眾所得卻不升反降,民進黨當局所謂的經濟政績,喊得震天價響,到頭來竟是如夢一場?臺灣經濟發展到底有沒有起色,島內民眾生活到底有沒有變得更好,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幾組數據。
  • 港臺腔:民進黨何不乾脆把故宮文物還給大陸?
    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以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從中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妥妥的受害者。
  • 港臺腔:美豬未平核食又起,民進黨禍害臺灣「爛帳」太多
    有臺媒指出,民進黨當局頂著罵名也要強行開放美豬進口,根據他們一貫不聽民意、從不溝通的霸道做派,進口日本核食看來也不遠了。島內媒體總結出民進黨執政前後的兩副面孔:當年上街遊行反瘦肉精美豬,聲稱「萊豬進口日就是當局下臺時」,如今卻宣揚「解禁美豬符合臺灣利益」。翻臉比翻書快,換了位置就換腦袋,自相矛盾玩弄「雙標」,真叫人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