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資源型城市,徐州近幾年正處於轉型發展、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加速期,也日漸成為江蘇新晉「明星城市」。
「努力做到徐州之於淮海經濟區,如同上海之於長江三角洲。」
3月6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在江蘇代表團全體會議上作審議發言時,再次提到這句話。
去年10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國家發改委制定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意味著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規劃中的「北部淮海經濟區」部分,明確提出:
「著力提升徐州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發揮連雲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東方起點和陸海交匯樞紐作用,推動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這是「淮海經濟區」的概念首次出現在國家重點區域規劃。
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內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是當仁不讓的「帶頭大哥」,新的一年它將如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提升中心城市的首位度,進一步輻射帶動區域發展。
在2019全國兩會現場,我們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針對這些問題他這麼說……
交通樞紐優勢「變現」圖片來源:攝圖網「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徐州的發展優勢。」在江蘇代表團全體會議的審議發言時,周鐵根如是說。
有著「北國鎖鑰、南國門戶」之稱的徐州,襟帶長三角,坐望京津冀。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京滬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點、京滬與徐蘭客運專線交匯點,徐州五省通衢,蘇杭大運河穿城而過,從徐州高鐵站可以通達全國180多座城市。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從徐州交通的區位優勢來看,我們最有條件建設國際陸港,充分發揮徐州交通樞紐的作用。」周鐵根告訴我們。
確實,如果放大視野來看,徐州不僅是所在區域的中心城市,也是江蘇向西發展的重要支點,承東啟西。
早在今年1月3日,江蘇召開全省對外開放大會,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就曾明確表示,支持徐州加快打造國際內陸港。
1月14日,在參加江蘇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徐州代表團審議時,婁勤儉再次強調,徐州要把做大做強樞紐經濟作為今後發展的重點任務,並就徐州加快建設國際陸港、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提出了明確要求。
究竟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擁有國際陸港意味著什麼?近年來,包括成都、西安、長沙等多座內陸城市將目光聚焦在國際陸港建設。
舉例來說,成都地處西南腹地,距最近的沿海港口1700公裡,而從成都出發的國際班列卻聯通了境外24座城市和國內14座城市。從成都青白江駛出,到歐洲大陸腹地——波蘭羅茲運輸時間僅為海運的1/3,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1/8左右。
提高進出口物流效率、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加之跨境電商、融資租賃等特色產業集群,在國際陸港的強烈吸引下加速集聚……一個完善的開放平臺為城市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助力不言而喻。
交談中,周鐵根告訴我們,目前淮海國際陸港建設正在規劃完善的階段。
「我們按照公、鐵、水、空國際多式聯運的港區,進行規劃建設,爭取在前期基礎之上,在鐵路物流園區、億噸大港的園區建設上能夠有新的突破。」
中心城市輻射力提升圖片來源:攝圖網儘管徐州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一直是全國鐵路樞紐城市之一,但在婁勤儉看來,「樞紐」特徵表現地並不夠。他認為,徐州要以更大的視野建設中心城市,「勇於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提升區域競爭力和首位度。
「以建設現代化國際陸港為依託,加快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這是周鐵根給出的解題思路。
據了解,徐州淮海國際陸港項目位於泉山區的西北部,距萬寨港9公裡,距高鐵站17公裡,距觀音機場45公裡。項目內上海鐵路局蘇山貨場佔地1244畝,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鐵路貨場,也是上海鐵路局重點打造的六大一級全國性鐵路物流基地之一。
「我們充分發揮綜保區、保稅物流園區的作用,能夠使徐州真正成為』一帶一路』交匯點的重要支撐城市,為江蘇及周邊地區提供通向中亞、中歐的通道,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周鐵根說。
此外,在這次全國兩會期間,江蘇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周鐵根還提出建議,國家大力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在產業升級改造、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布局調整、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加強政策支持。支持省際交界地區中心城市建設發展,構築區域協同發展的增長極。
文字:梁宏亮楊歡
(原標題:《「帶飛」淮海經濟區,徐州從何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