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徐州把建設淮海國際陸港作為城市發展的重大機遇、打造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和牽引全局發展的重大戰略,舉全市之力推進落實,一個以鐵路貨場片區、億噸大港片區為「雙核」帶動產業發展,加速構建「一心、雙核、多組團」的港產城一體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
▲徐州中歐班列整裝待發
徐州中歐班列:呼嘯馳騁 奔赴亞歐
2020年11月28日,伴隨著清脆的汽笛聲,滿載貨物的徐州—德國漢堡班列,緩緩駛出徐州鐵路貨運中心銅山貨場,這是第600列徐州中歐班列正式啟航,也首次打通了徐州到歐洲經濟中心的陸路通道,標誌著徐州中歐班列從此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5年12月22日,第一列徐州中歐班列駛向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這是徐州班列啟動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刻。作為淮海國際陸港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徐州中歐班列的開通架起了徐州至歐洲的「連通走廊」,打開了徐州對外貿易的「國際通道」。之後的五年,「徐州號」中歐班列陸續開行「徐州—莫斯科」「徐州—杜伊斯堡」等多條線路,一列列班列呼嘯而去,奔赴中亞與歐洲,為徐州產品「走出去」、異域產品「走進來」建立起了強有力的物流「直通車」。
「徐州號」馳騁的五年,是徐州市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的五年。而隨著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的組建成立,以中歐班列提質增效為重要抓手,淮海國際陸港的建設正在全力加速,一條連接亞歐大陸的國際物流大通道全面貫通。
2020年以來,徐州中歐班列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現逆勢開行近300列,吞吐量2.4萬標箱,同比增長56%的佳績。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綜合指標居全國前列,有力帶動了徐州市工程機械、建材、電子設備等貨物對歐亞地區的出口和木材、棉紗等貨物的進口,為穩外資、穩外貿,促進徐州地區全域深度開放、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揮了積極作用。
▲徐州港順堤河作業區
徐州港:通江達海 貫通南北
作為全國28個內河主要港口之一,徐州港是我國「南煤北運」的重要中轉樞紐。
步入徐州港順堤河作業區,遠遠看去,一排排貨櫃龍門吊高高聳立,一艘艘貨物運輸船舶整齊停放。這裡是淮海國際陸港重要組成部分,是京杭運河規模最大的港口。在高質量發展闊步向前的道路上,徐州港正在加快融入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中。
加速布局鐵水聯運,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是淮海國際港務區著力推動的一件大事。2020年12月25日,徐州港疏港鐵路正式開通,標誌著徐州港一期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京杭運河第一港」,淮海國際陸港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江蘇徐州港務(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曹震說:「2021年,我們將按照以港聚產、以產促港、以港興城的發展理念,全面推進港口二期工程和臨港物流園區建設,加快構建淮海國際陸港多式聯運物流體系,發揮徐州港通江達海、貫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節點作用和集聚能力,將徐州港打造成為國家級現代化多式聯運綜合物流園區。」
在不久的未來,藉助國家及區域戰略多重疊加的機遇,圍繞頂層規劃設計、港產城融合發展、江海河聯運體系構建、綠色生態環境建設、智慧港口打造等路徑進行突破,徐州港必將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服務「雙循環」構建的新發展格局中,為構建徐州出海新通道,促進海河聯動新局面再添動力。
▲徐州淮海國際陸港
徐州淮海國際陸港:走向全國 融入世界
建設徐州淮海國際陸港,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是省委、省政府著眼江蘇「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擴大東西雙向開放的重要舉措,也是省委、省政府促進內外資源交匯融合、強化區域聯動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動徐州市加快轉型升級,不斷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徐州市積極搶抓重大機遇,瞄準國際規則和全域開放體系,加快完善多式聯運、物流樞紐、開放平臺、貿易服務等功能,加快建設「全功能、現代化、國際化」內陸型中轉樞紐港,奮力打造江蘇向西開放門戶,為國家和省重大戰略提供了有力支撐。
起步就是衝刺,開局就是決戰。為加速推進淮海國際陸港建設,2020年7月,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正式成立,設立港務區黨工委、管委會,代管「一鎮三街道」110平方公裡,進一步優化了發展空間與管理主體。
「我們堅持『邊組建、邊劃轉、邊規劃、邊建設、邊招商、邊運營』,全面推進各項工作,開發建設呈現良好開局和強勁發展勢頭。」淮海國際港務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黃玉柱說,淮海國際港務區將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全面加快建設現代化內陸型國內中轉樞紐港、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全面加快中歐班列健康運行、全面建設宜居宜業現代化陸港新城,為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貢獻陸港力量。未來,隨著各項工作的深入推動,一座現代化、國際化陸港新城必將崛起於淮海大地,走向全國,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