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發展|安徽天長市以昂揚之姿融入「長三角」

2020-12-24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冰

  10月28日—30日,「對接大江北,擁抱長三角——全國省級黨報及長三角媒體矩陣·天長行」活動舉行,來自全國的近30家主流媒體走進安徽天長市,通過「交通之旅、文化之旅、產業之旅、紅色之旅」四條線路的走訪,共同見證天長市「十三五」期間的發展變化,以及加快融入長三角的部署決心。

  天長市素有「安徽東大門」之稱,是長三角經濟圈成員城市、「南京一小時都市圈」衛星城市,也是安徽東向發展戰略的「橋頭堡」和「主陣地」。

  當前,天長市已整裝待發,以昂揚之姿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正迎來一場新的跨越。

  以文化人 持續凝聚高質量發展新勢能

  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文化從心靈深處塑造人。近年來,天長著力譜寫「文化強市」新篇章,持續增強城市發展向心力。

  天長市歷史貫穿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史,馬家墩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石樑商州古城址至今猶存,「二十四孝」之一的朱壽昌、一代名相包拯、清代狀元戴蘭芬、晚清作家宣鼎、倫理學家周原冰等文化名人都與天長「淵源」頗深。中國民歌、世界名曲《茉莉花》更是讓來源於天長的民間小調響徹世界。

  

  其中,秦欄鎮是宋代「棄官尋母」大孝子朱壽昌的故裡。近年來,秦欄鎮把弘揚孝親文化與建設和孝秦欄有機地結合起來,投入100多萬元,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孝老愛親、文明和諧的美好鎮村。同時,還將孝行天下理念與新時代的鄉賢文化結合起來,吸引更多在外發展的鄉賢人士回鄉創業、反哺家鄉。

  

  紅色文化更是天長優秀的血脈延承和文化基底。位於銅城鎮東部的龍崗古鎮蘊含著豐富革命文化、深厚的抗大精神。在龍崗古鎮精心打造之下,龍崗抗大八分校「紅色文旅」成為金字招牌。來此參觀人數也逐年增加,2019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9.5萬人次,其中近500個單位和近8萬中小學生在此接受了愛國主義傳統教育。

  得以韌性發展和延續的文化資源,為天長市持續匯聚高質量發展的新勢能,成為天長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內在助推器和加速器。

  著眼未來 不斷開創可持續發展新局面

  天長市一直是安徽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全民創業」蔚然成風。儀表光電纜、裝備製造、家電及元器件、玩具服裝、健康食品、新型生物醫藥、新能源等七個板塊已經形成;數位化車間、智能化工廠,科技換力、機器換人、網絡換代等新經濟、新業態,開始注入天長「經濟體」。

  其中滁州高新區,主動承接創新資源,依託人才科創城,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強區,形成了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現代物流四大主導產業,已成為長三角許多城市配套加工基地。

  

  金牛湖新區投資30億元用於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其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金牛湖分校落地金牛湖新區,新校區宿舍樓、教學樓主體已完工,明年9月份首批師生3000人入駐。江蘇教育集團的致遠國際學校也於5月開工。

  城南新區是展示天長未來城市的另一個窗口。目前,新時代大道等道路管廊工程、農墾集團易居天璽小區、文化藝術中心、中醫院新區、南市區安置五區、銀康健康城等10個重點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

  

  此外,有著200多年種植芡實傳統的天長市銅城鎮,以「千秋古鎮、狀元故裡、革命老區、芡實之鄉」之美譽,在繪好生態底色的同時,著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傾力扶持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打造芡實產業鏈增長亮點。「天長龍崗芡實」被認證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龍崗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天長市著眼未來的科學謀劃為可持續發展帶來保障。今年上半年,天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6.9億元,同比增長3.3%,增速位列滁州市第一。

  對接江北 全面構建網格化交通新格局

  天長市三面被江蘇五縣市(六合、儀徵、高郵、金湖、盱眙)環繞,猶如伸向江蘇的「友誼之手」,不斷地汲取來自江蘇的「營養」。

  「我們是先有化學反應,後有物理反應。」天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建明說,天長距江北新區相對較遠,但工業基礎紮實,與江蘇產業相接在前,道路相通在後。

  

  如今,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面前,天長市交通全面破題。據天長市交通局副局長趙玉龍介紹,目前,寧淮高鐵用地預審等前期工作已獲批,江蘇淮安先導段也已開工建設;寧天城際二期正在進行可行性研究。高速項目中的滁天高速已開工,天儀高速、滁州東部幹線已開展前期工作;銅龍河疏浚已完成,白塔河航道升級改造工程已於9月份開工建設;大通通用機場已開展前期工作。市域道路共建設國省幹線公路61.8公裡,建設農村公路1300公裡,新S205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12月底建成通車,S427、S430、S432等三條一級公路均列入省政府公路建設規劃,實現城鄉公交一體化運營。市域以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為骨架,農村公路為補充的快速通達交通網絡已基本建成。目前,全市綜合交通體系框架已初步搭建。

  

  交通配套的發展很快給區域提升注入了全新動力。以金牛湖新區為例。金牛湖新區位於江蘇和安徽兩省的分界線,與南京江北新區接壤,屬於南京1小時都市圈,區位優勢顯著。目前,頤養大道、金牛湖大道等21條市政道路已初步形成「一橫四縱」路網,雙向6車道S205一級公路南延今年底通車,金牛湖新區已經成為天長對接江北新區、融入南京都市圈的功能先導區。

  天長市搶抓機遇,緊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交出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體化發展各項事業齊頭並進的亮眼答卷。

  乘著新時代的春風,天長市正鏗鏘邁向新徵程。

相關焦點

  • 安徽天長:以昂揚之姿融入「長三角」
    近日,「對接大江北,擁抱長三角——全國省級黨報及長三角媒體矩陣·天長行」活動舉行,來自全國近30家主流媒體走進安徽天長市,通過「交通之旅、文化之旅、產業之旅、紅色之旅」四條線路的走訪,共同見證天長市「十三五」期間的發展變化,以及加快融入長三角的部署決心。
  • 「安徽東大門」,三面為江蘇環繞,如今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被稱為「安徽東大門」的天長,三面為江蘇五縣市環繞,是「長三角」經濟圈成員城市、「南京一小時都市圈」重要衛星城市,也是安徽東向發展戰略的「橋頭堡」和「主陣地」。近年來,天長市搶抓機遇,緊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宣傳、落實國家科技進步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國家創新政策,不斷匯聚創新資源、激勵創新活動、引育創新人才、轉化創新成果、完善創新平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如今,天長市「一體化」發展成效已然顯現。經濟藉文化而發展,文化藉經濟而振興。
  • 千年古城發展駛入快車道,長三角主流媒體聚焦安徽池州
    12月16日至19日,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和安徽三省一市的長三角主流媒體記者走進安徽池州,參加「『池』騁長三角,同『州』共揚帆」為主題的聚焦安徽池州活動,用鏡頭記錄池州全面融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生動實踐和特色亮點。
  • 安徽深入推進重點領域一體化建設 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央廣網合肥12月5日消息(記者孫葉 張秋實 劉會民)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
  • 安徽潛山: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李白詩中的"皖公山",就是地處皖西南、大別山東南麓的安徽潛山天柱山,素有"皖國古都、二喬故裡、安徽之源、京劇之祖、黃梅之鄉"的美譽。2018年,潛山成為全國首家以旅遊特色獲批的縣級市。
  • 安徽池州文旅升級發展 積極融入長三角
    作為「全國第一村」的杏花村坐落在皖南之城池州市。作為長三角一體化中心區27個城市之一,是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核心城市。境內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數不勝數。公路、鐵路、航空、水運,池州利用自身交通便利的優勢,全面融入了長三角「3小時」都市圈、南京合肥「1.5小時」通勤圈、長三角地區2-3小時旅遊交通圈。
  • 安徽是否真正融入了長三角?一心「入長」的安徽是否還屬於中部?
    長三角經濟區,中國最發達的兩個經濟區域之一。傳統理解的長三角只包括江浙滬三省市。從2016年5月國務院公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安徽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等八座城市正式被劃為長三角城市群開始,安徽全省逐步被納入「長三角」範疇。
  • 宣城,安徽融入長三角前沿城市,可惜發展不給力
    大家知道,安徽雖然面積只有14.01萬平方千米,排名全國第22名,但是卻有16個地級市。安徽區位優勢明顯,雖然不臨海,但是長江、淮河穿越全省,將安徽劃分為皖北、皖中和皖南。而安徽經濟最活力的依然是省會合肥以及沿江城市帶,比如省會合肥、蕪湖、馬鞍山、滁州、銅陵、安慶、池州、宣城等市,GDP佔到全省近70%,是安徽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 安徽潛山: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李白詩中的「皖公山」,就是地處皖西南、大別山東南麓的安徽潛山天柱山,素有「皖國古都、二喬故裡、安徽之源、京劇之祖、黃梅之鄉」的美譽。2018年,潛山成為全國首家以旅遊特色獲批的縣級市。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長三角地區來潛山旅遊的人數佔全市省外遊客總數60%以上。
  • 【資訊】安徽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成立!
    02安徽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成立!為充分發揮安徽大學多學科綜合優勢,打造服務安徽經濟社會發展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型高端「智庫」,10月31日上午,安徽大學聯合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成立安徽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並舉辦首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峰論壇。
  • 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安徽步伐」
    池杉湖溼地公園的發展機遇,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襟江帶淮、承東接西的安徽山水,成為長三角後花園,但共享的絕不僅是綠色生態,不僅是交通互聯互通。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之後,本報記者來到氣勢如虹的江淮大地,感受按下一體化發展「快進鍵」的安徽「步伐」。作為長三角的重要一「角」,作為全國新興的工業和科技大省,安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 安徽行政區劃調整暢想,以老帶新對口扶持,或合併市縣融入長三角
    安徽經濟發展和行政區劃調整暢想方案一歸根結底,安徽的發展還是要靠老八市來帶動。按照這個思路重組,城市發展必然更有後勁。,成立新池州市。另外,精簡地市,將淮北與宿州合成立新的淮北市,將毫州與阜陽合併成立新的阜陽市,將滁州併入蚌埠,池州一半併入安慶,宣城併入黃山,改黃山為州;區域調整要有前瞻性意識,安徽融入長三角不僅要有區位和資源優勢,更要有能動優勢。
  • 下好交通「先手棋」,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全面實施,安徽省持續加快推進鐵路建設。據安徽省鐵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安徽省近期正在推進一批新的高鐵項目,主要有合肥至新沂高鐵、合肥至南京高鐵(安徽段)、合肥至武漢高鐵(安徽段)、淮北至宿州至蚌埠城際鐵路、阜陽至淮北城際鐵路、六安至安慶城際鐵路等項目。
  • 安徽東大門的天長市, 14個鎮家底怎麼樣
    打開安徽地圖,有一個縣的三面都被江蘇的縣市區給包圍了,這就是安徽省最東部的天長市,天長作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的老十強,為什麼一直都能保持呢?與其一心一意抓工業、持續推動工業轉型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然,個私、民營企業的快速成長也是重要原因,鎮域已成為天長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之一,今天,山野老王就為您獨家解讀天長市14個鎮經濟發展現狀。
  • 安徽融入長三角步伐加快 高質量推進「一圈五區」建設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高質量推進「一圈五區」建設——安徽融入長三角步伐加快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白海星 文 晶安徽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機遇,在上海龍頭帶動下,聯手蘇浙,揚皖所長,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安徽:長三角一體化風愈勁,徽風皖韻情愈濃
    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上,演員在安徽省安慶市展位上推介黃梅戲。新華社發【聚焦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 黃梅戲經典劇目《天仙配》「撞上」AR技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長三角區域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讓徽風皖韻愈來愈濃。」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徐大珍介紹,近年來,安徽博物院在推進本土文博事業創新發展的同時,不斷增強與長三角區域博物館、文博企業的交流合作,從單純的文物交流參與者角色,轉型為文物研究的共同探索者、文創產品的聯合開發者。
  • 安徽東大門:3面被江蘇包圍,發展卻很好
    文/在水一方在美麗的高郵湖西岸,有一座縣級城市,名叫:天長市。從地圖上看,雖然天長市的3面,被江蘇省的高郵市、儀徵市、金湖縣、盱眙縣等地環抱,但是,從行政區劃上講,天長卻屬於安徽。而且,人稱它為:安徽東大門!
  • 融入長三角新突破,招商766億項目!
    融入長三角新突破,招商766億項目! 籤約上海、中控三方戰略協議! 漕河涇阜陽分區即將啟動 國家發改委召開:長三角重點鐵路項目推進會阜陽高鐵、機場站納入綜合交通樞紐重點工程! 一、成績矚目!
  • 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舟山努力建設「重要窗口」的海島風景線
    最近,國務院又批覆了支持油氣全產業鏈開放發展的若干措施,自貿試驗區建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舟山將高水平謀劃自貿試驗區新階段發展,聚焦油氣全產業鏈,全力推動國務院若干措施的落地,積極探索全球經濟資源配置新路徑,努力打造雙向開放樞紐節點,為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和經濟能源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自貿試驗區建設,也倒逼政府加快自身改革,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 長三角下的江浙滬,為何在去年帶上安徽,中西部地區發展如何
    新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如今早已經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而現代經濟發展速度如果被稱為:深圳速度,那麼可見變化之快,在40年的時間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擁有兩千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深圳奇蹟崛起在南方,綻放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