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銅川市印臺區沿342國道北上,一個名叫「烈橋」的普通小山村條條巷道,一塵不染,依山而建、梯級分布的四排二層小樓,飛簷翹角,古意濃鬱。從西安趕來這裡度假的老人們,或坐在亭子裡搖扇納涼,或邁著悠閒的步子走在綠蔭下的公園裡,呈現出一副悠然自得的畫面。
在村口與幾位村民聊天得知,烈橋村以前很爛,也很窮。有個說列橋村的順口溜:吃的是粗糧,住的是瓦房。到處是土路,整天灰塵揚。掙錢無門路,常年受恓惶,姑娘要外嫁,嫌棄這鬼地方。小夥子娶不下媳婦,急死爹和娘!以前的烈橋和現在的烈橋簡直是天壤之別,這個略顯偏僻的小山村是如何成功實現華麗轉身的呢?
窮則思變,烈橋一直在艱難探索
走進烈橋村委會,見到了村裡的幹部們。閒談得知,烈橋地處原305省道一側,以前,50多戶群眾所住的土坯房散布在一片窪地。人多地少,填不飽肚子;幾處煤場,弄得到處髒兮兮的;農業勞動力質量退化,很多「農二代」既融不進城市,又不願意回到農村,成為遊走在城市邊緣的特殊群體。
段西倉是烈橋村支書,他告訴記者:「我曾在西安打工,1994年因結婚回村。一家五口人,擠在兩間不足20平米的土坯房裡。180塊錢的婚床,都是賒來的,祖祖輩輩種莊稼,到頭來掙不下錢。改行養雞,防疫跟不上,賠了。後來在煤場邊開了個門市部搞批發,賺的是養家餬口的錢。」回憶列橋村的過去,段西倉苦不堪言。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金鎖關鎮有很多小煤窯,當時,村幹部抓住了機遇,通過經營煤場,讓村上的年輕人有事幹。後來,因汙染整治,烈橋煤場被取締。一度活躍的村子立即變得靜寂下來。看沒了指望,村班子也變得七零八落。因無人願當幹部,老支書退下來後,村支書一年居然換了三次。到了1999年,時任村會計的段西倉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
段西倉敢於擔當。他覺得,既然鄉親們信任自己,那自己就得幹些實事來。上任後,他四處奔波,通過跑到的項目,給村上通上了自來水,幫村民搞起了養殖業,還修通了好幾段生產路。2005年,段西倉被推選為村支書。
搶抓機遇,烈橋實現了第一次嬗變
烈橋之變,契機在於2012年10月西(安)延(安)高速公路建設。當時,西延高速要從村子通過,須拆除28戶村民住房,賠償標準180元/㎡。為激勵群眾搬遷,建設方還出臺了一條措施:率先搬遷的農戶,可得到獎補資金300元/㎡。這一措施關係到村民們的切身利益,段西倉連夜登門,向挨家挨戶搬遷戶宣傳政策。次日,便組織人力,開始行動。趕在年底前,28戶農舍全部拆除,這樣的搬遷速度讓建設方大感意外。
28戶群眾領到了賠償款。按村裡的常理,下一步就是村民們各選新址建房了。但烈橋沒有按常理出牌,而是接二連三地開會,同大夥商討如何用好這筆錢。各種會議上,大夥各抒己見,說什麼都有。對此,老支書王廣乾站出來:「西倉啊,你一定要給大夥把房蓋了,能蓋的自己蓋,蓋不動的拉一把,拉不動的拽一把。除了拆遷範圍內的28戶,還要考慮把不在拆遷範圍內的17戶和看好搬遷新址的13戶一併安置了,最好來個『大踏步』,直接從土坯房到『別墅』。」老支書的一番話,鼓足了段西倉的信心。白天,他繼續奔波研究;晚上,組織大家一起商討,然後帶領村「兩委」班子入戶走訪,給村民做思想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周後,58戶村民有47戶贊同蓋二層小別墅。有了群眾基礎,段西倉開始四處奔走,區政府辦、交通局、移民辦、西延高速辦等部門和單位,磨破了嘴皮,最終為17戶村民爭取到每戶3萬元的蓋房補貼,還爭取到移民搬遷、危房改造、以工代賑、災後重建等項目。半年後,一排排靚麗的、富有時代氣息的農舍建起來了。這一年年底,村民們就搬了進去,過了個開開心心的春節。
發揮優勢,烈橋走上了養老服務之路
「退耕還林了,煤場關了,大夥靠什麼吃飯?」村民以後的生活猶如一座大山,壓得段西倉徹夜難眠,到處求教。2013年5月,曾任西安某製糖廠廠長的舅舅給段西倉打電話說,黨和政府越來越關注老齡工作,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烈橋有條件,也有前景。
這一通電話,讓段西倉如撥雲見日。放下電話,他就打開電腦,連夜上網查資料。第二天一大早,他牽頭召開村兩委會議。會上,他激動的說:「咱們烈橋,是著名氣象學家雷雨順的故鄉,可到現在還是個貧困村。我們人均耕地少,可森林覆蓋率高,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很適合搞生態養老。再說,我們村離黃帝陵、照金、藥王山、陳爐古鎮景區不遠,玉華宮、金鎖石林就在家門口,我們何不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生態養老服務產業?」
當得知武漢籍的叔伯姑父、老牌工程師正在村裡走親戚,段西倉立即前去看望並向其諮詢:能不能把農戶二樓房屋樓梯外置、建成民宿,吸引城裡老年人來此度假、觀光?隨後,村上幹部帶著這一想法徵求群眾意見,沒想到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響應。
2016年7月,烈橋組建了「茶樹源」開發公司,還同西安和愛集團籤訂合作協議,該集團長期為「茶樹源」提供穩定客源;玉華宮、金鎖關石林、照金等景區長期提供門票優惠。烈橋通過「綠色生態+康養服務+旅遊+農業產業鏈」,吸引城市「銀髮族」消費,帶動村民增收、脫貧、致富。
房租 務工 農家樂 列橋村人人脫貧,過上了好日子
「這個小山村植被好、空氣好,每天早上,保健醫生為我們搞體檢和飲食指導;我們出去鍛鍊,服務人員全程陪護;在田間,我們摘些果蔬,體驗勞動樂趣;在這裡,大夥不光下棋、玩牌、聊天、讀報看書,公司還提供了幾條旅遊線路組織我們外出觀光,回來後還可參加一些篝火晚會之類的文藝活動,大夥過得非常充實、愉悅。」來自西安的退休老幹部宋先生樂呵呵地說。而村民姜豔麗同樣興奮:「這些新房子,自家住當然夠了,近幾年,就把二樓騰出來,租出去給從西安來的客人住,一年下來,能掙4000元。」
「茶樹源」公司的組建,為實施產業扶貧找準了路子,為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振興建設奠定了基礎。如今,公司租用25家農戶房屋,提供床位125張,聘用中醫保健醫生1名,種植天然無公害果蔬600餘畝,雞、羊、鵝、豬養殖業發展勢頭穩定,帶動村上房屋租賃、勞務用工、農家樂等5個項目,帶動發展農戶110戶,其中貧困群眾就有18人。數據顯示,2012年,烈橋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到了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提升到14933元,全村48戶166人人脫貧,過上了好日子。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