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列橋村:生態養老服務 讓村民脫貧邁上致富路

2020-12-24 西安發布

從銅川市印臺區沿342國道北上,一個名叫「烈橋」的普通小山村條條巷道,一塵不染,依山而建、梯級分布的四排二層小樓,飛簷翹角,古意濃鬱。從西安趕來這裡度假的老人們,或坐在亭子裡搖扇納涼,或邁著悠閒的步子走在綠蔭下的公園裡,呈現出一副悠然自得的畫面。

在村口與幾位村民聊天得知,烈橋村以前很爛,也很窮。有個說列橋村的順口溜:吃的是粗糧,住的是瓦房。到處是土路,整天灰塵揚。掙錢無門路,常年受恓惶,姑娘要外嫁,嫌棄這鬼地方。小夥子娶不下媳婦,急死爹和娘!以前的烈橋和現在的烈橋簡直是天壤之別,這個略顯偏僻的小山村是如何成功實現華麗轉身的呢?

窮則思變,烈橋一直在艱難探索

走進烈橋村委會,見到了村裡的幹部們。閒談得知,烈橋地處原305省道一側,以前,50多戶群眾所住的土坯房散布在一片窪地。人多地少,填不飽肚子;幾處煤場,弄得到處髒兮兮的;農業勞動力質量退化,很多「農二代」既融不進城市,又不願意回到農村,成為遊走在城市邊緣的特殊群體。

段西倉是烈橋村支書,他告訴記者:「我曾在西安打工,1994年因結婚回村。一家五口人,擠在兩間不足20平米的土坯房裡。180塊錢的婚床,都是賒來的,祖祖輩輩種莊稼,到頭來掙不下錢。改行養雞,防疫跟不上,賠了。後來在煤場邊開了個門市部搞批發,賺的是養家餬口的錢。」回憶列橋村的過去,段西倉苦不堪言。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金鎖關鎮有很多小煤窯,當時,村幹部抓住了機遇,通過經營煤場,讓村上的年輕人有事幹。後來,因汙染整治,烈橋煤場被取締。一度活躍的村子立即變得靜寂下來。看沒了指望,村班子也變得七零八落。因無人願當幹部,老支書退下來後,村支書一年居然換了三次。到了1999年,時任村會計的段西倉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

段西倉敢於擔當。他覺得,既然鄉親們信任自己,那自己就得幹些實事來。上任後,他四處奔波,通過跑到的項目,給村上通上了自來水,幫村民搞起了養殖業,還修通了好幾段生產路。2005年,段西倉被推選為村支書。

搶抓機遇,烈橋實現了第一次嬗變

烈橋之變,契機在於2012年10月西(安)延(安)高速公路建設。當時,西延高速要從村子通過,須拆除28戶村民住房,賠償標準180元/㎡。為激勵群眾搬遷,建設方還出臺了一條措施:率先搬遷的農戶,可得到獎補資金300元/㎡。這一措施關係到村民們的切身利益,段西倉連夜登門,向挨家挨戶搬遷戶宣傳政策。次日,便組織人力,開始行動。趕在年底前,28戶農舍全部拆除,這樣的搬遷速度讓建設方大感意外。

28戶群眾領到了賠償款。按村裡的常理,下一步就是村民們各選新址建房了。但烈橋沒有按常理出牌,而是接二連三地開會,同大夥商討如何用好這筆錢。各種會議上,大夥各抒己見,說什麼都有。對此,老支書王廣乾站出來:「西倉啊,你一定要給大夥把房蓋了,能蓋的自己蓋,蓋不動的拉一把,拉不動的拽一把。除了拆遷範圍內的28戶,還要考慮把不在拆遷範圍內的17戶和看好搬遷新址的13戶一併安置了,最好來個『大踏步』,直接從土坯房到『別墅』。」老支書的一番話,鼓足了段西倉的信心。白天,他繼續奔波研究;晚上,組織大家一起商討,然後帶領村「兩委」班子入戶走訪,給村民做思想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周後,58戶村民有47戶贊同蓋二層小別墅。有了群眾基礎,段西倉開始四處奔走,區政府辦、交通局、移民辦、西延高速辦等部門和單位,磨破了嘴皮,最終為17戶村民爭取到每戶3萬元的蓋房補貼,還爭取到移民搬遷、危房改造、以工代賑、災後重建等項目。半年後,一排排靚麗的、富有時代氣息的農舍建起來了。這一年年底,村民們就搬了進去,過了個開開心心的春節。

發揮優勢,烈橋走上了養老服務之路

「退耕還林了,煤場關了,大夥靠什麼吃飯?」村民以後的生活猶如一座大山,壓得段西倉徹夜難眠,到處求教。2013年5月,曾任西安某製糖廠廠長的舅舅給段西倉打電話說,黨和政府越來越關注老齡工作,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烈橋有條件,也有前景。

這一通電話,讓段西倉如撥雲見日。放下電話,他就打開電腦,連夜上網查資料。第二天一大早,他牽頭召開村兩委會議。會上,他激動的說:「咱們烈橋,是著名氣象學家雷雨順的故鄉,可到現在還是個貧困村。我們人均耕地少,可森林覆蓋率高,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很適合搞生態養老。再說,我們村離黃帝陵、照金、藥王山、陳爐古鎮景區不遠,玉華宮、金鎖石林就在家門口,我們何不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發展生態養老服務產業?」

當得知武漢籍的叔伯姑父、老牌工程師正在村裡走親戚,段西倉立即前去看望並向其諮詢:能不能把農戶二樓房屋樓梯外置、建成民宿,吸引城裡老年人來此度假、觀光?隨後,村上幹部帶著這一想法徵求群眾意見,沒想到得到了村民們的熱烈響應。

2016年7月,烈橋組建了「茶樹源」開發公司,還同西安和愛集團籤訂合作協議,該集團長期為「茶樹源」提供穩定客源;玉華宮、金鎖關石林、照金等景區長期提供門票優惠。烈橋通過「綠色生態+康養服務+旅遊+農業產業鏈」,吸引城市「銀髮族」消費,帶動村民增收、脫貧、致富。

房租 務工 農家樂 列橋村人人脫貧,過上了好日子

「這個小山村植被好、空氣好,每天早上,保健醫生為我們搞體檢和飲食指導;我們出去鍛鍊,服務人員全程陪護;在田間,我們摘些果蔬,體驗勞動樂趣;在這裡,大夥不光下棋、玩牌、聊天、讀報看書,公司還提供了幾條旅遊線路組織我們外出觀光,回來後還可參加一些篝火晚會之類的文藝活動,大夥過得非常充實、愉悅。」來自西安的退休老幹部宋先生樂呵呵地說。而村民姜豔麗同樣興奮:「這些新房子,自家住當然夠了,近幾年,就把二樓騰出來,租出去給從西安來的客人住,一年下來,能掙4000元。」

「茶樹源」公司的組建,為實施產業扶貧找準了路子,為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振興建設奠定了基礎。如今,公司租用25家農戶房屋,提供床位125張,聘用中醫保健醫生1名,種植天然無公害果蔬600餘畝,雞、羊、鵝、豬養殖業發展勢頭穩定,帶動村上房屋租賃、勞務用工、農家樂等5個項目,帶動發展農戶110戶,其中貧困群眾就有18人。數據顯示,2012年,烈橋人均純收入不足4000元。到了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提升到14933元,全村48戶166人人脫貧,過上了好日子。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裴明

相關焦點

  • 2019年實現全市整體脫貧 銅川3個國定貧困區縣摘帽
    2019年,銅川實現全市整體脫貧,3個國定貧困區縣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達標退出,14215戶44799人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的11.2%降至0.62%。今年在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增派40名縣級、86名科級幹部到村幫扶,聚焦剩餘貧困群體抓「清零」,緊盯「線上邊緣」風險防返貧。截至目前,剩餘1737戶2594人均已達到脫貧標準。
  • 銅川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元
    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瑤曲鎮村民不一般銷往內蒙、四川、甘肅、河南在脫貧攻堅中,銅川市耀州區瑤曲鎮教場坪村利用產業扶貧資金,與家家生態專業合作社規模化散養土雞養殖場籤訂了產業扶貧分紅協議,並通過勞務用工方式帶動多戶貧困戶實現務工脫貧。
  • 銅川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元
    土雞散養致富?年盈利70萬瑤曲鎮村民不一般銷往內蒙、四川、甘肅、河南在脫貧攻堅中,銅川市耀州區瑤曲鎮教場坪村利用產業扶貧資金,與家家生態專業合作社規模化散養土雞養殖場籤訂了產業扶貧分紅協議,並通過勞務用工方式帶動多戶貧困戶實現務工脫貧。
  • 從狩獵者變護鳥人 「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直過民族」走上生態致富路  石梯村位於享有「中國犀鳥谷」之稱的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該村是中緬邊境上一個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的直過民族貧困山村,以村內千年「茶馬古道」上的石梯為名。
  • 【決勝2020 脫貧攻堅決勝時】魯山縣:深山裡的民宿 助力村民邁上...
    (原標題:【決勝2020 脫貧攻堅決勝時】魯山縣:深山裡的民宿 助力村民邁上"致富路") 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張均權)8月19日,平頂山市堯山景區管理局局長、魯山縣政府副縣長史曉天在該市的文旅工作會議上
  • 布爾津:村民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
    布爾津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聚焦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始終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務緊緊抓在手上,確定了「突出抓好穩就業工作、全力做好住房安全保障、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等為主要內容的「十件實事」,使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正峰澗村民對他的到來充滿了期待,多年的貧困使得正峰澗各項工作停滯不前,貧困如影隨形。面對困境中的正峰澗,如何開篇?機關出身的葉建軍很有自己的「一套」,他把幫扶的切入點首先聚焦在建強村級黨組織、發揮支部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上,他堅持抓黨建促脫貧,創新開展農村黨組織「1+6」創建活動。
  • 習近平給大涼山村民支招致富路
    沿著崎嶇山路,他走訪貧困戶,並與村民代表、駐村扶貧工作隊座談交流,結合當地特點給村民們支招致富路。在彝族貧困家庭節列俄阿木家,習近平同村民圍坐在火塘邊拉起了家常,同大家共謀精準脫貧之策。習近平表示:「我們人民的美好生活,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
  • 大巴山深處挖出脫貧路 村民走上致富「快車道」
    城口縣供圖 趙友蘭靠「四合院大巴山森林人家」的8間客房、16個床位賺到錢,還上家裡的外債,供養一雙兒女上學。曾經的貧困戶,成為縣裡的脫貧先進戶! 城口,地處渝川陝交界處,踞三省門戶,扼四方咽喉。城口縣東南端的興田村,地處大巴山腹地,貧困發生率曾高達31%,屬重慶及秦巴地區最落後的特困村之一。
  • 修好「脫貧路」走上「致富路」——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屯上村...
    曾經,這裡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屯上屯上,屯腳的西藏」;如今,人們口中念叨的卻是「屯上屯上,屯腳的花園」。兩字之差,背後反映的是一段曲折的脫貧之路。實施道路硬化 打通「脫貧路」2016年7月,興仁市氣象局工程師餘遠程第一次來到屯上村。
  • ——華能銅川煤電公司幫扶陝西銅川脫貧側記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到2020年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在陝甘邊革命聖地陝西銅川市照金鎮,華能銅川煤電公司(以下簡稱「銅川煤電公司」)近三年的扶貧之路,步履堅實、碩果纍纍,不僅在老區貧困地區為種下了電力之「花」,更帶領當地群眾蹚出了一條脫貧新路。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河北圍場吉上村:牽著「扶貧牛」 走上致富路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河北圍場吉上村:牽著「扶貧牛」 走上致富路 2020-12-23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安果」也是「創業果」 平安鄉村致富帶頭人培訓在銅川結出...
    從一個20多年來只知道「埋頭刨地」的果農,變成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創業者,改變只緣於一次培訓——2019年4月21日至27日,武文營在佛山參加了平安銀行「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這是專門針對武文營們的「商學院」課程,也是如武家塬一樣的貧困村脫貧摘帽的活水源。
  • 張學強:帶著牧民吃上「旅遊飯」 邁上「致富路」
    今年56歲的張學強,是位善謀事、會幹事、能幹事的致富帶頭人,無論是擔任烏蘭哈達嘎查兩委還是擔任烏蘭哈達股份經濟合作社社長,他始終把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和奔小康作為自己的責任和追求,最終,以旅遊帶動扶貧,讓風景變為「錢景」,成就了嘎查牧民的幸福生活。
  • 石柱:銀杏堂村」領頭雁」抓黨建促脫貧帶村民致富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0日6時15分訊(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 通訊員 隆偉)時下雖是冬季,但在重慶石柱縣銀杏堂村的生態茶園基地卻生機盎然。近日,筆者來到這裡看到,在安吉白茶樹上,白色茶花點綴其間,呈現出滿園春色;在有貴如黃金之稱的黃金芽茶樹基地,縷縷茶葉香沁人心脾。
  • 一條產業路串起村民「致富夢」 ——滎經縣安靖鄉大通橋村的脫貧故事
    每天一早,大通橋村的村民們便不約而同地騎上摩託車,來到林區採摘竹筍。每位村民一天能採摘約90公斤,在林區產業路上就近售賣後,能賺近400元,大家樂得合不攏嘴。採摘的竹筍就近售賣,辛苦一天,傍晚時分就能變現,這是大通橋村村民不曾想到的便捷。這樣的便捷,來自小河子林區產業路的打通和硬化。
  • 菏澤高新區頓俊玲:用草莓鋪一條村民的致富路
    不畏艱難險阻,她用自己的雙手撐起村民們的增收致富路;不顧嚴寒酷暑,她為村民免費查體,為部分困難群眾申請低保;她就是——頓俊玲,一位質樸實幹的「村幹部」,用自己的默默付出,展現出了不讓鬚眉的巾幗之志。依託村醫的身份,她為村民免費查體,為部分困難群眾申請低保,切實服務群眾,為群眾著想,解群眾所急。她還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相關政策,為安頓莊行政村婦女爭取合法權益。頓俊玲的付出,村民們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2016年頓俊玲高票當選高新區馬嶺崗鎮安頓莊行政村村委委員、村婦聯主席。
  • 魯山縣:村民吃上「旅遊飯」山鄉邁上「致富路」
    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張均權)8月19日,平頂山市堯山景區管理局局長、魯山縣政府副縣長史曉天在該市的文旅工作會議上,介紹了魯山縣在1359家農家樂的基礎上,升級改造了「清水源山居、那年那夕、吾鄉問素、黃溝自助小院」幾家民宿,打造靜、雅、舒適的空間,以滿足不同消費階層的需求。幾家民宿的投入運營,漸成河南區域旅遊市場一道靚景,以至幾家民宿客房一室難求。
  • 藏區脫貧 | 取好致富經 共建幸福戈德
    考察組一行先後在雅安市周公山鎮餘家村考察學習新農村建設成就、產業經營和現代觀光農業發展模式;在雅安市多營鎮藏茶村參觀學習藏茶產業現代農業園區標準化建設經驗;在眉山市彭山區四川臻潤農業生態產業園考察學習生態蔬果種植和品牌培育先進經驗
  • 一個民族村的生態巨變——德宏州盈江縣石梯村生態脫貧典型案例
    由於地處偏遠地區,山高路遠,晴通雨阻,貨物運輸只能靠人背馬馱;無水無電無信號,村民思想觀念落後;經濟基礎薄弱,貧困程度深;為了生存,村民曾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的粗放方式開荒生產生活,使得當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形成「生態破壞——貧困落後」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