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由孫道臨、袁霞主演,於1958年上映。該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跡為原型 ,講述了中共黨員李俠潛伏在敵佔區,為革命事業奉獻出生命的故事。日前,這個以李俠為題材的同名舞劇轟動並感動了上海灘。它像一部緊張刺激的諜戰大片,舞蹈家用無聲的語言精彩「講述」了那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青年作曲家楊帆為之傾心打造的磅礴大氣走心入情的音樂則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成為了「潛伏」在該劇中「講述」故事的另一位「主角」。
青年作曲家楊帆
本劇大幕尚未拉開觀眾已經被潛意識的帶入到那個年代去了。一面巨大的做舊的幕布,像一堵斑駁的舊牆也像一個影像模糊的老拷貝,帶著一種潮溼的想觸摸又觸摸不到的虛幻感。這部舞劇的出場方式很別致很出人意料,也很像大片的序幕,一群演員謝幕一樣排成一排齊刷刷的出場,每個人上方的幕布上打著相應的角色和演員的名字。與人物一起出場的還有另一位「主角」,它就是與電波一同「起舞」的戲劇音樂。整部舞劇,楊帆的音樂很像是一部大片中的電影音樂,極具畫面感和空間立體感,又因為諜戰題材的緊張情緒又充滿了節奏感和動作感。
「電波」聚集了一個年輕藝術家為主的創作團隊,整部大戲流淌著青春的律動和激情,無論舞者或是兩位總編導韓真和周莉亞,或是作曲家楊帆,都是不折不扣的「八零後」。據說,採風過程中,整個團隊去參觀了李俠原型李白烈士的故居,甚至觸摸了烈士生前發送情報的發報機,為每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精神和信仰增加了鮮活的力量。韓真說:「我們就是要把這個故事講給年輕人聽,讓他們感受紅色情懷的滾燙和熾烈。」而這一切對於楊帆來說卻是加重了一層情感,出生在部隊大院的他在血液裡流淌著紅色基因,從小和小夥伴兒們看著那些「戰鬥片」長大的他對「紅色經典」有著與生俱來的情感。最近,他創作的作品都很主旋律,包括前不久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天路》以及這一次的《永不消逝的電波》。他的想法很實際,作為一個年輕作曲家,本來寫大戲的機會不多,沒得選沒得挑,一旦有機會就得抓住。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創作過程中,楊帆和編導以及舞者的交流相當的緊密,他通宵達旦的創作,早上通過微信把音樂發給編導,他們會立刻組織舞者下場做動作排練,完成他們的舞蹈構想,之後楊帆很快接到反饋,就音樂的長短速度快慢等進行改進。楊帆深有感觸的說,這樣的工作往往反覆多次,最終作曲家的音樂和舞者的動作融為一體的時候,就完成了作曲家的舞蹈想像,這就成了。
這幾年,青年作曲家楊帆謹遵師父關峽的教誨,踏踏實實的進行音樂創作,取得了豐碩的成就,作品涉及室內樂、交響樂、舞劇、影視劇及其它類型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包括「文化部文華獎」、「上海市文藝創作精品單項成果獎」、「聖卡羅杯」、「全軍文藝匯演」在內的眾多獎項。楊帆說:「所謂音樂個性化或者風格的形成絕不是作曲家在創作中找到的,這不是作曲家自己的事兒,而是作品寫的多了作曲家使用的方式方法或者個人習慣產生了,音樂評論家和觀眾就會慢慢發現的。」
楊帆與師父關峽
80後的楊帆自稱是一位老派的人,同時也是個電影迷,業餘時間除了看書寫作,大部分時間就是看電影,他喜歡的經典電影有《德黑蘭1943年》、《賓虛》、《亂》、《七武士》,還有他最喜歡 《美國往事》、《西部往事》、《革命往事》三部曲。《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卡桑德拉大橋》等老電影他都非常喜歡。《碟中諜》《北非諜影》等很多國內外經典諜戰片為他提供了同類題材的模板和營養,而《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等文藝片則是讓他知道音樂情感的鋪陳是融化在人性中的,所以《天堂電影院》他看了幾十遍如今還想看。出道十年,楊帆在自己的一部部作品中慢慢的成長起來,煩惱、疼痛、幸福等這些五味雜陳的情感都被他寫進了自己的作品中,因為真實所以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