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禪、動態內觀與念佛---林崇安

2020-12-11 佛教在線

一、禪修的基本目的

談到禪修,要先了解禪修的基本目的,如此才不會走到冤枉的路上去。佛法的禪修目的只有一個:滅除自己的痛苦,並進而幫助別人滅苦。這個目的也可用「證得涅槃」、「獲得心解脫、慧解脫」等詞句來描述,而內涵不外是苦的止息。在禪修的路途中,便要時時檢查自己:是不是執著於戒?是否定多慧少?是否定少慧多?自己的苦是否減少了?煩惱是否減輕了?覺性是否增強了?

只要禪修的方向正確,定慧會平穩地增長,煩惱會逐漸地削弱,痛苦會不斷地滅除。禪修過程中出現的光影、神通、喜樂等,相對地不值得去執著,並要將之放下而得到真正的自在。

二、禪修的基本原則

禪修的方法雖多,但由滅除障礙的方式來看,可歸為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的基本禪修原則,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與「俱分解脫」。《瑜伽師地論》卷26說:

1.云何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謂慧解脫及俱分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己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如是名為由障差別建立補特伽羅。

2.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未能身證具足安住,是名慧解脫補特伽羅。

云何俱分解脫補特伽羅?謂有補特伽羅已能證得諸漏永盡,於八解脫身已作證具足安住,於煩惱障分及解脫障分,心俱解脫,是名俱分解脫補特伽羅。

由上二段引述,可以看出在解脫的道上,有一類人不修四禪八定而直接滅除煩惱,稱作「慧解脫補特伽羅」。有一類人先修四禪八定而後去滅除煩惱,稱作「俱分解脫補特伽羅」。第一類人要修何種定呢?《瑜伽師地論》說:

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脫者的路線,最少要修到初禪(初靜慮)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稱「未至定」,南傳稱之為「近行定」,有時稱之為「剎那定」。南傳將慧解脫者又稱為「純觀行者」;將俱分解脫者又稱為「止行者」或「止觀行者」。至於走菩薩道的人,仿此也可以先修成四禪八定走俱分解脫的方式,或者先修近分定走慧解脫者的方式,最後再修四禪八定(成佛必然具足四禪八定,沒有定障,也沒有所知障)。

因此,依個人的性向,禪修者的禪修原則可分成二大類。一為止觀行的原則:先以奢摩他修成四禪八定,而後以毗婆舍那(內觀)來觀察五蘊的實相,故在修慧之前,先修成甚深的定。一為純觀行的原則:不修四禪八定,只以適當程度的定(未至定或剎那定)來觀察五蘊的實相。故二者的顯著差異是,前者先訓練甚深的專注力,後者則強調覺知力(正念正知)。

了解這二種不同的原則後,就易掌握在今日繁忙的工商社會中,人們如何來禪修。很明顯地,在家眾若想修成四禪八定,必須放下俗務,接受長期的禪修指導才有可能達成,且指導者必須是「過來人」,故知一般的社會大眾較適宜走「純觀行」的禪修方式。至於出家眾,由於沒有俗務的分心,要走「純觀行」或「止觀行」都可成就。

近期社會大眾對「生活禪」、「內觀禪修」較感興趣,實在是因為這些禪修並不須要甚深的禪定。佛使比丘在《內觀禪修》中說:

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為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不是那樣,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這種一心專注(指近行定)是很好的,世尊也曾讚嘆它確實很殊勝,因為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相反地,假如讓它進展到定狀態,例如無色界定,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在無色界定中,感官不起作用,因此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

因此,在生活中的禪修或動態內觀,便是依近行定(或剎那定)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的正念與正知,使自己在行住坐臥中都能覺性不斷、了了分明。以下便側重這方面來談談不同的法門運用。

三、法門的運用

A.生活禪

生活禪是將禪結合在日常生活之中,於舉手投足、揚眉眨眼間透露著安詳自在。其訓練過程,則是遵循禪宗初期的方式,先直接由善知識指示本性(佛性),而後善護己心,於日常生活中磨除習性。茲說明如下:

《六祖壇經》中記述著:

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良久謂明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此處便是六祖惠能向惠明直示本心。這一念不生處,了了分明的覺知就是本來面目。

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處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禪修原則:在行住坐臥中,遇到順境逆境都不生起貪嗔之心,保持內心的覺知而不執著,這樣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禪不在遠處,而是在這當下。《六祖壇經》說:

1.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2.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3.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以上這些引述,不外說明禪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安詳,不受六塵的雜染,將覺性貫穿在行住坐臥中,這便是生活禪。

B.動態內觀

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本無動靜之分。但依禪修之訓練方式,而有動態與靜態之不同。靜態的方式,是側重靜坐不動,且閉目觀照為主。動態的方式則將重點放在所有行住坐臥四威儀,以正念正知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進而對念頭念念分明且不捲入其中。

在南傳的內觀系統中,隆波田、阿姜念、馬哈希法師的禪修方式可歸入動態內觀,各家的技巧雖有不同,都要求將覺性(正念正知)貫穿於行住坐臥當中,並將姿勢的變化視為禪修中重要一環。

動態內觀與生活禪並無多大的差異,只是前者多出一些具體的禪修訓練方式,例如,隆波田的訓練是由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下手,使覺性持續如環練,而後以強大的覺性來看念頭,最後體證身心的實相。阿姜念的訓練是覺知整個色身的變化,並以「如理作意」看清姿勢的變動是為了治苦。利用這些簡單而具體的禪修技巧,學員們能夠有跡可循,可說是這些內觀禪修的特色。

這些內觀禪修,都依準於《大念住經》,例如:

1.諸比丘!比丘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2.諸比丘!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以上這些訓練,便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唯一要貫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覺性)。一旦覺性提升後,對自己的感受、心念、諸法(念頭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樂所牽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這便是「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動」。

C.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如何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呢?首先,要盡力達成靜中的「一心」,而後步入動中的「一心」,說明如下:

1. 覆誦名號,使它一直與心接觸,保持在那兒一直到念佛的人與能知之心合而為一。

2. 此時呼吸與身體也似乎消失了,心不捲入其他對象,只有覺知保留,不與任何對象或名號成雙成對,此時已完全放下名號,所保留的只是存在那兒的覺知本身,這就稱做「心一境性」,也就是靜中的「一心」。

3. 而後在生活中,遇到順逆,要使覺性不斷,不起貪嗔,在行住坐臥中磨練,使淨念相續,這便是動中的「一心」。一旦現證實相,便是證果之時。

四、總結禪修的基本要點

由於眾生根器之不同,而有種種禪修法門的出現,但其基本要點則是一致的,歸納如下:

1.要培養覺性(正念正知),使定慧均等。

2.要與生活結合,在行住坐臥中磨鍊,使能面對順逆境時,不起貪嗔而維持著平等心。

3.注意生活的當下,念念分明,則內心自然淨化,成果不求自來。

4.保持中道,例如,要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保持覺知,但不可過度專注於一點而忘了周遭。呼吸、行走等要有所規範,但要放輕鬆。以覺性面對順逆的境界而不生起貪嗔的心理。這些都是中道的訓練。

5.若就「定」來考察,念佛時,靜中的一心,是屬於近分定(近行定、未至定);動中的一心,南傳稱做剎那定(剎那定的所緣不是固定的),在北傳仍將之歸屬於近分定。生活禪與動態內觀所採用的定,也是歸屬於近分定。利用此定以觀察身心實相,使用內心不起執著,能夠如此,便是《六祖壇經》所說的:

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這種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現的定慧,便是滅苦的藥方。眾生的痛苦是來自「無明」,在生活中迷迷糊糊,看不清楚真相,因此,想要止息痛苦,就必須要有「明」,也就是要有覺性,要能夠正念正知,使自己在生活中具足定慧。以上所說的生活禪、動態內觀、念佛法門都離不開覺性的訓練;一旦覺性圓滿,當下便是淨土。能夠保持覺性,那麼,發之於言語,便是正語;發之於行動,便是正業與正命。因此,法門雖異,精髓是一。

五、結語

以上就生活禪、動態內觀及念佛法門做一扼要的分析。事實上,其他的禪修法門,例如大手印、大圓滿的藏傳佛法也同樣適用。這些法門同樣注重覺性,稱之為明體、俱生智、光明心等等,也注重生活中的禪修。在今日繁忙的社會中,如何減少外在的典禮、儀式,而加強內心覺性的訓練,是一個大家所要共同努力的主題。(信息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內觀要義---止與觀
    我們如何培育內觀?這是很重要的問題。禪修有兩種:止禪(寂止)[20]和觀禪(內觀)。修習十遍處(kasiṇa)[21]只能產生止禪,不是內觀。修習十不淨[22](例如:腫脹的身體),也只能產生止禪,不是內觀。十隨念[23],如憶念佛、法等,也只能培育止禪,不是內觀。修習三十二種身體成分,像觀「發、毛、爪、齒、皮……等」[24],也不是內觀,它們只能培育專注(止禪)。
  • 《無相念佛》|禪淨互通,禪淨雙修
    第二節 禪淨雙修之事例  凡究竟解脫之大乘禪者,皆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無住生心故,六念俱足,所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此六念之首為念佛,念佛則通於淨土。其餘五念亦皆通於淨土。而究竟解脫之大乘禪者,明見佛性,幾乎無餘,乃能證入佛之知見,因此證得唯心淨土。是故,禪與淨土可以互通。
  • 郄鳳卿內觀筆記之十: 內觀療法與內觀禪修
    每當在百度上搜索內觀或內觀療法,搜出來的內觀禪修卻佔據了絕大多數。有時自己也感到奇怪,內觀療法有學會,而且在上海都納入了醫療保險,全國的內觀學會今年是第六屆,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內觀學會也有兩屆,為什麼網絡知名度不如內觀禪修高?其實答案很簡單,內觀學會是官方,沒有人特意在網絡上推廣,內觀療法交費,沒有人願意交費。內觀禪修不交費,所以人們願意去。
  • 內觀禪修學經歷
    2003 年 9 月,我在福建極樂寺第二次參加內觀禪的學習,幸遇閩東佛學苑林臻法師,要求我將體會寫出來,遂將前次內觀後寫的一篇舊文稍加修改供養給諸同修。文內的觀點,都是末學一些不夠透徹的感受、想法,還望諸大德善加抉擇,直心批判。2001 年內觀禪是在美麗的四祖寺進行的。四祖寺在湖北黃梅縣的破頭山上,風水極好。
  • 《內觀禪法》(暫缺)
    **作者簡介**洪啟嵩,10歲開始修學各派禪法,20歲開始教授禪定,1983年閉關於別毛山,1988年開始主持禪七,至今從學者眾多。他深究於現代人的身心氣脈的改造,特別對現代人身心的升華有獨特的體會,曾任教於各地大專院校。
  • 什麼是內觀禪修|訪問葛印卡老師
    下文的訪問,是1996年由臺灣內觀中心的林崇安教授訪問正在印度指導內觀的葛印卡老師,就內觀法門的特色,作一全面的請益。老師強調修行的重點必須將藏在潛意識中的習氣去除。由於潛意識中的習氣與身上的感受相關連,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就要對身上的感受保持高度的警覺,並且時時了知其無常、無我的特性。問一:葛印卡導師,請您扼要解說一下什麼是內觀?
  • 念佛對現實生活,有什麼實際作用與意義
    念佛法門被稱為最為適合當代人修行的法門,因為它不佔用人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時間,而且不需要特定的上師加持。並且不限制學習的人群,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且隨著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多,煩惱也越來越多,便更需要念佛法門的幫助了。念佛法門雖然終極關懷是解決生死問題,但它也同時關照當下的現實生活。
  • 《無相念佛》摘錄
    第二章 禪淨互通,禪淨雙修  第三節 禪淨雙修略述  一般念佛人大多執持佛號,散心念佛。雖然稱為念佛,但大約是打妄想的時候居多。也就是親見自己本具的佛性(自性),所謂「西方不離方寸,彌陀即是自性」,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境界自然現前,這是禪的悟境,若非禪淨雙修,必不能得。行者不論是參話頭、公案、機鋒,抑或是因參究念佛而得入理,其本質莫非是禪。雖然發禪方式各各不同,而見道之後所得境界其實相同;參究入理之過程亦無差別。是故主張禪與淨土互補互助,不需分別彼此。
  • 身心健康的生活藝術——葛印卡十日內觀簡介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教授葛印卡內觀靜坐課程的中心,全世界每年有十萬多人參加授葛印卡內觀靜坐課程學習。葛印卡老師遵照的傳統,更適合大多數在家居士,無宗派之分。因此他教導的方法,深刻吸引了任何背景的人士,包括任何宗教,或無宗教信仰,及來自世界各地任何一處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在中國最方便參加的內觀禪法,因為在全國各大城市約有數十個禪修中心,幾乎隨時都可以報名參加。
  • 一年一度禪七來襲
    又是一年禪七來襲,晚課告生死假,養息香起七。希望禪師門都能悟本心緣,萬緣發下,參悟生死大事,我等四眾弟子護持、讚嘆,「念佛是誰」、「提起話頭」、「參」.禪七源起      禪七的起源,源於佛陀在菩提樹下,七日證道。佛陀在菩提樹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離金剛寶座,實為七日成佛的濫觴。
  • 關於什麼是內觀訓練的一二三點
    今天得到一個提問:這就是內觀訓練???內觀訓練有什麼作用???如何進行內觀訓練???我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相同的疑問,大家對它在認識上還不夠了解,大腦中的輪廓也十分模糊,這需要一個過程,別焦急,慢慢來。內觀的兩大要素:呼吸和意識;呼吸:一般是在平靜狀態下的深呼吸,過度到自然狀態下的細微綿長的腹式呼吸,甚至接近到胎息。意識:由散亂的意識逐漸過渡到非常專一集中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解構能量結構,觀察到無形的能量象徵,訓練的是思維的洞察力和接收信息的呈像能力。內觀訓練有什麼作用?
  • 內觀丨廣東惠州清泉古寺2020年10月【清泉生活禪】
    《清泉生活禪》是惠州清泉古寺自身打造的正念禪修課程,它讓人們正確的認識到自我,學會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達到身心清淨
  • 中國女孩親自體驗印度菩提迦耶內觀10日課程:收穫很大,很難忘!
    禪坐教室這個學校就是印度葛印卡的內觀禪修中心(Vipassana),在全世界共開設206個分中心,但是作為發源地的印度最多,基本覆蓋了中北部各大城市;我之前在國內就對禪坐非常感興趣,很想在印度旅行期間能夠體驗一下內觀禪修,於是也就報了名;
  • 法鼓佛教學院舉辦禪與科技教育研討會_佛教_鳳凰網
    2009年12月19日,法鼓佛教學院舉辦「ZEN(禪)與科技教育」 研討會,邀請島內醫學、宗教、資訊科技及文化藝術等各領域專家發表了關於科技與禪修相結合的最新研究成果,對宗教修行在心靈療愈方便所起到的作用進行了探討,希望禪修在撫慰災區人民心靈創傷方面起到真正作用。
  • 念佛需要持戒嗎?
    很多大德提倡持戒念佛,而日本淨土宗則為念佛無須持戒,請問你怎麼看?慧淨法師:往生的正因只有一個「念佛」,不要夾帶,夾帶持戒念佛,或者是禪淨念佛,或者是教理念佛,定慧念佛,菩提念佛,什麼念佛。還有這裡有一個誤區,認為我們強調念佛那就不要持戒、禪定、深入經藏,怎麼會做這樣的解釋呢?那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穿衣服,對不對?因為沒有衝突,念佛是就往生來講的,持戒是以每一個人的本分來講的,譬如說在家眾他如果受五戒、菩薩戒,他就要去守這個戒。
  • 什麼是內觀禪修?
    何為內觀或內觀禪修?內觀(內觀禪修)可以說是對蘇格拉底名言「認識自我」的終極詮釋。佛陀發現,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本質時,痛苦之因便可真正消除。這是一個根本性洞見。它意味著我們獲得快樂並不依賴於對外部世界的操控。
  • 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有何不同?
    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國化的革新思想,修持佛家三種禪,如來禪、祖師禪、生活禪,三種禪法有何不同?第一種:如來禪如來禪,在佛教文化中,它主要是按照佛教的經論所提出的修持方式,主要以發菩提心作為基礎,以息道觀作為功夫。它是佛陀所說的修習禪定的法門,也就是佛教經論中所教導的修習禪定的方法。
  • 陳紅兵:從佛教中國化看生活禪的思想淵源
    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陳紅兵教授在論壇上發表了題為《生活禪的思想淵源》的論文。通過生活禪在繼承禪宗佛教中國化及太虛法師人間佛教之佛教現代化基礎上形成。中華禪、近現代人間佛教是淨慧法師生活禪的兩個方面主要思想淵源。得出了生活禪思想直承六祖慧能開創的中華禪、唐代河北趙州禪、臨濟禪,以及近現代虛雲和尚的禪宗思想;而太虛法師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以及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理念則為生活禪的提出提供了現代思想背景。
  • 《無相念佛》第一章 緒言
    唯時至今日,去聖日遠,而社會型態亦逐漸轉變為繁忙多事的生活方式,再要尋求以前農業社會的那種安閒清靜生活似難可得。是故現代人若修耳根圓通法門,每日最多亦不過一至二小時而已。除非善修靜觀之人,並能尋找到若干方便善巧之方法助行,否則不易成功。
  • 內觀法解讀:什麼是內觀法?
    什麼是內觀法?內觀又叫「返觀」,簡單的講,就是人體的一種內求法,通過一些自主的行為,創造性的開發和強化某些固有的功能,強調意識的能動性。內觀法的工具是思維和意識,當然,有時還配合呼吸。現代的生物反饋療法,藉助儀器來控制心率、血壓、生物節律等等,也能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這只不過是暗合內觀法原理的一種簡單而淺層次的運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