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共體到歐盟,從統一到分裂

2020-12-13 新民周刊

撰稿|竹 裡


  1972年1月22日,英國、愛爾蘭、丹麥和挪威加入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這個超國家機構,曾是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載體。

  1991年,歐共體原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新加入的丹麥、英國、愛爾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共12國在荷蘭小城馬斯垂克籤署《歐洲聯盟條約》,歐洲聯盟(即歐盟)正式成立。

  此後30年間,歐盟從經濟聯盟到政治聯盟,成長為了28個成員國,但在而立之年又經歷了制憲危機、債務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的多重夾擊,面臨著分崩離析的未來。即便在2019年7月,歐盟試圖就重要職位達成「一致方案」,但歐洲政治分裂已是不爭的事實。


危機重重


  縱觀歐盟近30年的發展史,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

  最大的成就是和平,今天,德法兩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已經幾乎不存在,同時蘇聯已經瓦解,蘇聯力量的繼承者俄羅斯也深陷危機。雖然各國緊張感猶在,但歐盟內部從未上演過戰爭。

  歐元也是實實在在的成就,是19個成員國3.4億歐洲人的共同貨幣,為歐洲家庭、企業政府帶來的好處是直觀的:穩定的價格、較低的交易成本、受保護的儲蓄、更透明更具競爭力的市場以及貿易增長。

  此外,歐盟奠定了世界上少數國家才有的福利制國家的基礎,申根區的誕生打破了邊境壁壘,持有任一申根籤證,便可合法到達所有申根國家。歐盟預算的38%用於共同農業政策也確保了農產品的正常供應以及農民收入。

  但是,近10多年來,歐盟連連遭受重大挫折,制度危機首當其衝。首先,歐盟對建立歐洲聯邦長遠目標急於求成,難以贏得民眾的廣泛認同與支持。雖然試圖建立歐洲聯邦制訂《歐洲憲法條約》,但其遭遇失敗更加表明,歐盟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的現實。

  其次,在2010年,始於希臘的債務危機蔓延至整個歐盟,歐元大幅下跌、股市暴挫,希臘財政部長稱需要90億歐元資金度過危機,但歐盟各國在援助上遲遲無法達成一致。

  有專家指出,債務危機暴露了歐元先天不足及體制設計弊端,起初,成員國在參加歐元集團時交出了貨幣主權,但保留了財政主權,這必然出現債務和赤字的「雙超標」現象。就算歐盟加強金融監管、成立銀行聯盟以及籤署《財政契約》用盡了招數,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主權國家首先維護本國利益產生的矛盾。

  難民危機也是歐盟很頭疼的問題。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和厄利垂亞等地的難民及經濟移民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但在應對難民危機中,歐盟出現了嚴重分歧。德國的難民開放政策遭到多數東歐成員國的抵制,它們拒絕接受難民分攤計劃,採取封鎖邊境阻擋難民,歐盟共同移民政策名存實亡。

  最後,歐洲民粹主義蔓延,極右翼勢力趁機崛起,給歐盟未來前途帶來了不確定性,加之戰略決策失誤及制度設計弊端,在應對多重危機時缺乏有效措施,歐盟正經歷著一場信任危機。歐盟社會分裂,反一體化、反歐元、反移民的「三反」極右翼政黨利用民粹主義思潮的泛濫,正在興風作浪,歐洲傳統執政黨的執政地位受到挑戰。


意外的英國脫歐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最後的結果是51.89%對48.11%,脫歐派取得勝利。英國脫歐無疑是歐盟危機中的大事件。

  事實上,自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以來,英國一直對歐洲一體化持超然態度,英國首相邱吉爾就曾談到:「如果英國必須在歐洲和大海中做選擇,那他總是會選擇大海。」哪怕在1972年英國加入歐共體,甚至在1975年多數英國選民以公投形式確認歐盟成員資格後,情況也沒有發生變化。

  對英國人而言,成為「歐洲」的組成部分是一種交易,而不是一場戀愛婚姻。

  從歐洲的歷史來看,英國的脫歐非常正常。地理位置上,英國孤懸海外,與歐洲大陸若即若離。政治上,英國從未有過強大中央集權王朝,國王統治一直較弱。歷史進程上,也沒有出現過激烈革命,改良主義傾向較強。加之英國人崇尚經驗主義,而歐洲大陸則傾向於先驗主義,兩者合作必然存在強烈的思維差異。

  當然,脫歐的關鍵是英國認為,留在歐盟內部的麻煩越來越多。除了繁文縟節的管理,令英國無法忍受,英國國會作為立法機關的權利也被削弱。更重要的是歐洲大陸的福利主義擴張,讓英國人望而生畏。脫歐派認為,英國每年有15萬難民湧入,公共衛生受壓,本地人工作機會銳減,工資下跌。在2016年脫歐公投期間,最吸引人的一個標語就是:「我們每年給歐盟3.5億歐元,自己的醫保體系卻難以為繼。」

  而隨著全球化的到來,美歐、俄羅斯等國競爭激烈,英國認為自己與歐盟捆綁越緊密,越容易被牽制。《費加羅報》曾發表評論稱,英國退出歐盟後,倫敦可以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總部所在地,並與印度以及亞洲和拉美的一些新興國家籤訂新的貿易協議。

  不過英國想要順利脫歐實屬艱難,從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至今,英國脫歐反轉不斷,直到2019年7月新任的首相鮑裡斯·詹森也未能如願。好在鮑裡斯已經推動英國脫歐進入立法程序。1月9日,英國議會下院以330票贊成、23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批准了英國退出歐洲聯盟協議法案,讓英國朝著1月31日如期「脫歐」邁出第一步。

  按照法新社的說法「脫歐」協議獲批意味著「一個充斥政治戲劇與混亂的不尋常時代已翻篇」。但外界普遍預期,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後,在航空業、醫藥和安全等一系列領域的全面關係協定才是真正「難啃的硬骨頭」。

  當然,英國脫歐公投必然再次引發關於歐盟未來的討論,至少在此番改革反思未取得成效之前,我們不能對歐盟寄予過高預期,它仍將在較長時間裡處於危機應對模式中。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英國成功脫歐,但卻為何要在1973年加入歐盟(歐共體)?
    再加上英國國內脫歐立場嚴重分化,分裂出硬脫和軟脫兩大派系。硬脫支持無協議脫歐,希望一刀切與歐盟徹底斷絕往來;而軟脫支持有協議脫歐,願意犧牲英國的部分條件,換取繼續享受歐盟零關稅的好處。其內部派系的相互博弈,等同於給這場脫歐戰的難度繼續加碼。
  • 位於北美洲的格陵蘭島,為什麼在1985年就脫離了歐盟(歐共體)?
    2020年1月31日,英國正式脫離歐盟,進入脫歐過渡期,過渡期將在2020年底結束。從2016年英國就脫歐進行全民公投,到2020年1月正式完成脫歐,英國與歐盟歷時4年的脫歐談判終於落下帷幕。英國脫歐意味著英國和歐盟40多年的政治聯姻最終走到了盡頭。然而,英國卻不是第一個脫離歐盟的地區。
  • 從歷史看英國:從帝國的衰落到加入歐共體
    歐洲煤鋼共同體和後來的歐共體在恢復經濟方面獲得一定的成功,但是英國依然不願接受其理念,於是另起爐灶,在1960年與瑞士、奧地利、葡萄牙、丹麥、挪威、瑞典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與歐共體抗衡。
  • 作為島國的英國害怕歐洲統一,為何當年要加入歐盟?
    51.9%VS48.1%,在英國是否脫離歐盟的投票中,51.9%的人支持脫歐,其中以中老年人為主。從此,英國邁上了與歐盟扯皮的艱苦歷程,三年過後,還是一地雞毛。英國脫歐的目的,據說不想讓歐盟內的窮國揩英國的油。有個形象的比喻:東歐小國加入歐盟群,就是進來搶紅包的,卻一個紅包也不發。
  • 如果歐盟變成統一的國家會在國際上居於什麼地位
    歐共體已然逐漸具備在經濟上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實力,然而歐洲聯合併未就此止步:1990年歐共體各國籤署了《馬斯垂克條約》,由此宣告歐共體正式升級成為歐盟。2002年7月歐元成為歐元區唯一合法貨幣,這種歐元區的統一新貨幣的誕生對由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無形中構成了一種挑戰。
  • 如果歐盟變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它會超越美國嗎?
    (二戰後的柏林,一片瓦礫)此時的德法認清了現實,認為再不抱團取暖,自己將徹底淪為美國的附庸,於是在1951年4月18日,法德聯合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共同籤署了《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到1952年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後來改組為歐共體,這邊是歐盟的前身,也就此開啟了歐洲一體化進程
  • 這幾個國家比歐盟小太多,但他們有統一「部隊」,使用統一貨幣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說它不是國家,它有自己的「首都」,總部位於布魯塞爾,有歐洲議會,歐洲法院,歐洲審計院,歐洲中央銀行。歐盟理事會是歐盟主要決策機構,2009年,根據《裡斯本條約》設立了歐盟理事會常任主席,俗稱歐盟「總統」,歐盟「總統」由各成員國首腦選舉產生,可以連任一屆。
  • 歐盟概況
    歐盟的會旗 :1986年5月29日正式懸掛,會旗為天蘭色底,上面有12顆金黃色的星,表示歐洲聯盟12個成員國。製作會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增強人們對歐洲聯盟和歐洲同一性的印象。歐盟的會徽:1988年1月開始使用,會徽的底呈蘭色,上面12顆星圍成一個圓圈,象徵著歐共體12個成員國,圓圈中間為各成員國國名。
  • 歐盟:立法為經濟一體化除障礙
    這些行為準則是自然人、企業及其他私人組織、成員國政府及歐盟機構等公權組織都應遵循的行為準則。  歐共體立法和司法的發展清晰地揭示了歐洲經濟一體化是一種由低級到高級、從個別部門或領域之間的合作擴展到一種全面的經濟共同體的一體化過程。《巴黎條約》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是特定經濟部門的一體化;《羅馬條約》建立了關稅同盟,實行區域內的四大自由即貨物、資本、服務與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 向「超級國家」邁進的歐盟
    50年來歐盟進行過5次擴大,到明年5月歐盟將發展為25個成員國。從歐盟的發展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主權國家間的聯合來促進區域合作的深化,而一體化不斷深入所形成的利益紐帶又帶動成員國新一輪合作和發展。  歐洲聯合從上世紀50年代到現在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煤鋼聯盟到歐共體。
  • 德國外長菲舍爾警告:歐盟存在長期分裂的危險
    新華網柏林6月20日電(記者于濤) 德國外長菲舍爾20日在這裡警告說,在上周末歐盟首腦會議失敗之後,歐盟陷入了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危機之中,存在著長期分裂成一個「強歐洲」和一個「弱歐洲」的危險。  據此間媒體報導,菲舍爾還指出,歐盟已陷入一種「統一危機」之中,它在許多方面都使人想起兩德統一的後果。
  • 歐洲統一大市場 十年建設不尋常
    從1993年1月1日歐洲「統一大市場」開始運營至今,歐洲內部市場走過了10年路程。10年建設,雖障礙重重,艱難曲折,但碩果纍纍。 歐盟委員會日前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10年來,歐洲內部市場共創造了250萬個就業崗位。2002年歐盟的總產值比10年前增加了1645億歐元。
  • 為何中國封建時代越來越統一,歐洲卻越來越分裂
    歐洲自羅馬帝國之後始終是分裂的,再也沒有統一過。雖然後來的拿破崙,希特勒和史達林雖然通過多種形式去統一歐洲都已失敗告終。二戰以後,歐洲也通過多種方式形式進行整合,最終希望成為歐洲合眾國,但目前來看,依舊是遙遙無期。而中國秦朝以後就是大一統王朝,雖然也數次大分裂,但大一統始終是封建時代一致意識。歷代王朝也以天下一統為己任。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李斯特關稅同盟的成功案例歐盟在建立之初被視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聯盟,然而在英國退歐和新冠肺炎的無情打擊之後,歐盟呈現給人的是四分五裂的景象,在世人看來現在就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歐盟根本沒有將歐洲統一在一起的可能性。
  • 歐盟要求所有手機統一充電接口,蘋果怎麼辦?
    2月24日上午消息,儘管受到蘋果公司的阻撓,但歐盟議會還是在1月份以壓倒性多票通過了新規,為歐盟各國的行動裝置統一標準。外媒macrumors探討了歐盟最終可能採取何種形式來推動廠商們改進,以及這些法律如何影響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蘋果設備用戶。
  • 中國的歷史:一部分裂到統一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歷史上出現了很多的大一統王朝。不過,這中間也有很多分裂的情況存在。畢竟,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一)、分裂的不同形態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分裂到統一如此循環往復的過程,歷史上的分裂,不勝枚舉。 比如春秋戰國還有楚漢爭霸以及三國鼎立和五胡十六國還有南北朝,金與南宋還有北元與明朝以及清朝與南明等等。
  • 昨夜英國港口降下歐盟旗!倫敦在狂歡 愛丁堡卻在抗議
    詹森辦公室在聲明中表示,「英國在這一天脫離歐盟重新獲得獨立……政府希望藉助這一時刻彌合分裂,重新團結各個群體,開啟更加美好的十年。」▲英國卡的夫港口,歐盟旗幟被取下 來源:BBC然而一切似乎並沒有畫上句號。據悉,倫敦與布魯塞爾之間預計將於2月下旬或3月初開始正式的自貿協定的談判,雙方還將繼續為自己的利益據理力爭。
  • 歐盟要求所有手機統一充電接口,蘋果咋辦?-虎嗅網
    2月24日上午消息,儘管受到蘋果公司的阻撓,但歐盟議會還是在1月份以壓倒性多票通過了新規,為歐盟各國的行動裝置統一標準。外媒MacRumors探討了歐盟最終可能採取何種形式來推動廠商們改進,以及這些法律如何影響歐洲和其他地區的蘋果設備用戶。
  • 德國從戰敗分裂到最後的統一,經歷了什麼坎坷阻隔
    隨著冷戰進行,美蘇在各自佔領區扶植建立起相互對抗的兩個國家,德國由此再次分裂,直到近半個世紀後伴隨蘇聯的結束才最終再度完成統一。德國在歷史上的統一進程比較晚,直至1871年,最強大的邦國普魯士在擊敗奧地利、丹麥、法國後,終於排除外部以來的長期阻礙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 ...北語意語系特別系列講座第一講 ——「歐盟內部大市場的建立和...
    1993年1月1日,統一大市場宣告建成。 到1996年,成員國已經平均轉換了92.9%的統一大市場立法。儘管至今仍未完全實現四大自由,但是統一大市場一直在不斷擴大與深化當中。 競爭政策的實施有助於保證統一大市場的競爭秩序,消除阻礙競爭的因素,保護消費者利益。3.共同貿易政策 共同貿易政策是歐共體成立時確定的最早的統一經濟政策之一。共同貿易政策建立在統一的原則之上,在改變關稅稅率、締結關稅與貿易協定、統一貿易自由化措施、制定出口決策以及採取反傾銷或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時,尤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