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將英雄榜 十三太保李存孝 英武比肩楚霸王

2020-12-06 楊奉昭

百將英雄榜,一百單八將。

一首定場詩,說說李存孝。

十歲打虎神力勇,手下敗將王鐵槍。飛虎將軍有名號,」將不過李「美名揚。

在歷代名將中,倘若單以武力論,有兩個人肯定是名列前茅,數一數二的,有一句話就足以證明了這兩個人憑藉超強戰力以神一般的存在,那就是「將不過李、王不過霸」。

「王不過霸「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將不過李「就是殘唐五代第一猛將,有十三太保之稱的李存孝。

項羽之名,當是不虛其名,英雄蓋世,氣貫春秋,容以後再說,今天說說李存孝。

我非常喜歡讀評書,有些歷史故事和一些名將故事都是由評書得來,引發興趣,然後再去讀一些正史資料,逐漸梳理出自己對於歷史清晰脈絡和認知,也是很有趣的讀書方法。很多演義類的評書,都是將這些名將身上所發生的真實歷史,加以渲染和讚美,讓他們的形象更加完美更加傳奇。

曾經買過一本評書《火山王楊袞》,可以說這是《楊家將》系列的開篇之作,金刀無敵楊繼業就是他的兒子。

這裡面最熱鬧的一段故事,就是「五龍二虎鬥王彥章「。說的就是五代猛將之一鐵槍將王彥章的最後一戰。所謂五龍,就是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也就是後來的五個帝王,再加上火山王楊袞、以及高行周兩員虎將,號稱「五龍二虎」,才生生磨死了王彥章。當然了歷史上的王彥章是拒不投降而死。

鐵槍將王彥章那絕對是戰力超強的,在殘唐五代名列第二號人物,傳說有槍挑後唐三十六員大將之輝煌戰績。

史書中有對王彥章的記載,《智證傳》中說他:「魏將張遼,唐將王彥章皆有威名。當時小兒啼不止。其母呼兩人者名,而兒啼止。」,將他與威震逍遙津的張遼並稱。

就連《資治通鑑》對這位後梁名將也是讚譽有佳,稱:「王彥章驍勇絕倫,每戰用二鐵槍,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時人謂之王鐵槍。」

如果你讀過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鐵槍廟的一段故事,那個金槍廟紀所念的就是一代名將王彥章。

就是這個鐵槍將王彥章,在與李存孝對戰中,難走幾回,便即速敗,可見李存孝的武力之強。正是與李存孝之戰後,讓王彥章發出:「有存孝不顯彥章「的感慨,從而隱居不出。直到李存孝死後,才重新出山。

李存孝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可以說是殘唐五代時期第一猛將。他是晉王李克用麾下的一員驍將,也是他的義子,因排行第十三,所以被稱作「十三太保」。他也是十三太保中武力最強的,從小就天賦異稟、勇力絕倫,據說十歲能夠打死猛虎,手持畢燕撾、禹王槊,神勇無比,武藝精絕,隨著李克用南徵北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 李存孝傳》中記載:「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

李存孝,最有名的戰役一是大敗黃巢,在書中號稱十八騎輕取長安,逼走黃巢;第二就是輕取金槍將王彥章,嚇死其弟王彥童。

可以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因為他也有一支屬於自已的超強戰隊,有500人組成的飛虎軍,多次同他並肩作戰,取得了輝煌戰績。這就如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嶽飛的嶽家軍一樣,而李存孝也有「飛虎將軍「之美稱。

但就這是這樣一代名將,卻沒能得到戰死沙場的悲壯,而是被設計冤枉,最終被車裂而死。也許正是少了這樣一位強敵,讓後梁軍力漸衰,而朱溫趁勢而起,滅掉後梁,建立後唐,想來也因失去這樣一員大將有關吧。

後來,在《隋唐演義》中常將李元霸比做李存孝,都有「恨天無把,恨地無環「的神力

皆有萬夫不擋之勇,但事實上,李元霸只是一個假的傳說,而李存孝卻是一個真的傳奇。

史學家薛居正稱李存孝:「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闢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這正是:

輕取長安十八騎,秒殺金槍王彥章。十三太保李存孝,英武比肩楚霸王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李存孝不光是晉王李克用麾下一員勇將,也是李克用眾多的「乾兒子」中的一個,相傳李克用精選民間勇猛的人做自己的義子,其中十三個最勇猛的人被大家稱作為「十三太保」。李存孝因年齡最小,排行十三,故稱為「十三太保」,其武藝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王不過項,將不過李!」
  • 擲虎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山西靈丘當地,關於「十三太保」李存孝故事流傳甚久,對其武功的談論更是人們口頭經久不衰的話題。關於李存孝其人李存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將,武藝非凡,勇猛過人。李存孝故裡靈丘縣武靈鎮莊頭村第一大姓亦為鄧姓,這絕非憑空所造。另村中戲臺對面供奉之人就是李存孝,而其他地方則無此種現象,顯然是當地人對其威名的一種高度敬仰,漸而形成的地方人格崇拜。
  • 十三太保有哪些人?十三太保名字叫什麼?十三太保的結局怎樣?
    唐僖宗退避西祁州,升殿大哭社稷危在旦夕,無顏面在地下見高祖,田令孜說這是天運循環使之然也,又提到西祁州街市中流傳的童謠,在童謠中第一次出現碧眼鶘,碧眼鶘也就是李克用;而十三太保就是李克用的義子。當時,第十三太保尚未歸順,只有十二太保,但仍然戰功卓著,武藝非凡。
  • 十三太保李存孝,最後死在義父手裡,他做錯了什麼
    十三太保說的是唐朝末年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好友義子,這十三太保當中只有三太保李存瑁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剩下都是自己的養子。這十三個兒子分別是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信、李存進、李嗣本、李嗣恩、李存璋、符存審、李存賢、史敬思、康君立、李存孝。
  • 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是真的嗎?
    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乞丐教頭納三少,車夫師爺小阿俏;瞎子酒鬼,黑白無常龍虎豹。這是近期播出的一部電視劇中提到的上海灘十三太保,引起了不少武俠迷的熱議,那麼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又是怎麼樣的呢?首先歷史上的十三太保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不只有一個版本,從古代到近代,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十三太保,上海灘十三太保只是其中的一個版本。
  • 「十三太保」的說法出現在什麼時候
    歷史上最早的「十三太保」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 中國歷史辭典中關於十三太保的辭條解釋為:後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個義子,稱為十三太保。 李克用有十三義子,皆獲太保銜(太保是官名但無實職):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其中十三太保李存孝最厲害,百戰百勝。當時流行一句話說:王不過霸王,武不過存孝。
  • 李克用麾下九太保:小說中被李存孝欣賞,歷史重要性遠超十三太保
    因為他們在書中,似乎不是什麼重要角色,但是,卻可以跟三天三夜沒休息的李存孝大戰兩回合不敗,兵器也沒脫手,這就是一個難得的成績了,畢竟李存孝的勇武在書中是頂級的戰神,在此戰之前,還沒有人能在李存孝面前走過兩回合以上,這使得李存孝也非常欣賞他們,並且與之結拜,招為手下副將。他們在小說中,名叫李罕芝和傅存審,但在真正的歷史上,他們二人也是有原型的,分別叫李罕之和符存審,而且他們要比小說的地位更高。
  • 晉王李克用廣收義子,但沒有十三太保,李存孝只在義子中排名第二
    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便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典型表現,也是殘唐五代十國時藩鎮內部重要的人際關係之一。在早期的結義關係中,結義並不是很隨便的事情,而是非常莊重的。結義的雙方或多方,需要徵得家庭和家族的同意,甚至需要在家族的族譜等法定層面進行認定。所以那時候結義的規模都很有限,一次結義兩三個人是比較普遍的,基本上不會有十三太保這種大規模的結義出現。
  • 殘唐鐵槍將:被李存孝打得不敢出頭,十三太保亡故,立刻為他報仇
    看到「殘唐鐵槍將:被李存孝打得不敢出頭,十三太保亡故,立刻為他報仇」這樣一個標題,熟悉殘唐五代系列故事的書迷,對相關的人物一定不會陌生。這個鐵槍將,就是被稱為「後李存孝時代」的第一高手,王彥章,但問題是,王彥章跟李存孝本來是有些仇怨的,他是怎麼給李存孝報仇的呢?其實,這個所謂的「報仇」,只能算是一種歪打正著的結果。接下來,老樂就簡單跟各位,介紹一下這段故事。
  • 十三太保的由來,最初就是一個官職
    太保,最初是和太師,太傅一樣是個官職,所謂的位列三公即這三個官職。慢慢的,太保退出政治舞臺,而一些江湖綠林人士開始套用這樣的稱號。可歷史上最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是哪些人呢?其實70年的《十三太保》就說的是這些人的故事。他們就是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十三個義子。
  • 知道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十三太保」都有那些嗎?
    有同學(@團鐵青年、@139xxxxx227_5_207)提醒少了李克用的十三太保。確實漏了,這一期補上。不過容我辯解一句,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演義的成分很重。響噹噹的「十三太保」,聽起來就威風八面,從誕生以後就被反覆使用。【歷史深處】用三期的內容,給大家來匯總整理歷史上的十三太保全集,穿越歷史,看一下十三太保的原型及各種演義、借用。
  • 陳思誠《遠大前程》的十三太保,和這些十三太保相比,天差地別
    上次,我們討論了劇中十三太保和張徹電影,以及《十月圍城》之間的關係,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十三太保本身的問題,第一,啥是太保?第二,為什麼是十三太保,不是十二太保或者十四太保呢?第二,為什麼是十三呢?1、蔣介石的十三太保十三太保,指蔣介石成立的中華民族復興社的十三位骨幹成員。
  • 十三太保李存孝,為何會被五馬分屍?他到底做了什麼錯事
    以至於在中國歷史上流傳著「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這句話的意思是歷史上稱王的人,沒有一個比得過項羽,領兵打仗的將軍沒有一個比得過李存孝)!後來李存孝和其他義子,都被封為檢校太保,按歲數他又排在第十三位,因此被稱為「十三太保」。
  • 唐朝末年十三太保,比肩項羽,被評為歷史第一名將,死後奉為山神
    比如戰國白起,西楚霸王項羽,漢將衛青、霍去病,三國呂布、「武聖」關羽,唐朝薛仁貴、郭李二將,北宋楊家將,南宋嶽飛、韓世忠,明朝戚繼光、袁崇煥等等,無一不是驍勇善戰的大將。要說這些將軍之中誰更勝一籌,我們並不能來他個「關公戰秦瓊」,橫向對比。不過史上有句傳言,叫「王不過項,將不過李」。項,指的就是項羽。
  • 李存孝何許人也?有何事跡?
    提李存孝,就不得不提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族人,其父朱邪赤心討伐龐勳有功,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是朱邪赤心的長子,也因之姓李,別號李鴉兒。《新唐書》的《義兒傳》裡,記載李克用收養有九個義兒,「皆一時雄傑虣武之士」,其中就有李存孝。署名羅貫中著的《殘唐五代史》把這九個義兒再加上李克用親生的長子李存勖,演化成十三太保,把李存孝排在第十三位。說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八騎取長安,天下無敵!
  • 一猛將初逢李存孝,十三太保越打越想笑,直接廢其雙鐵,留其性命
    看到「一猛將初逢李存孝,十三太保越打越想笑,直接廢其雙鐵,留其性命」這樣一個標題,熟悉殘唐五代故事的朋友,應該對這個所謂的「猛將」不會太陌生吧?沒錯,此人就是鐵槍大將王彥章,提起王彥章,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中,都是一等一的猛人,特別是小說時間線的中後期,書中第一高手李存孝離世後,王彥章簡直有了一種天下無敵的架勢,靠著眾人合力,才將其擊殺。
  • 《遠大前程》「十三太保」之稱源自唐朝,最後一人和李元霸齊名
    ,「十三太保」的這個頭銜是怎麼來的呢?圖:李克用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十三太保」的起源,就是來自唐朝末年之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兒子因官職太保,所以合成「十三太保」>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符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當然了,這十三個兒子出了三太保李存勖外,都是義子
  • 《畫江湖之不良人》十三太保介紹
    李克用好武成痴,將通文館全都交給李嗣源打理,自己則專心閉關修煉。通文館除了號稱聖主的李嗣源和號稱亞聖的李嗣昭,下設仁、義、禮、智、信、忠、孝、惠、勇、忍十字門,由李克用其他十個義子擔任門主。通文館名為通文,門主卻十足小人偽君子,為爭奪天下不惜手足相殘。
  • 中國真正的十三太保,兩人當上皇帝,第十三太保被車裂而死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過十三太保,他們的威名在古代更是響亮,甚至還有很多人和團體模仿,,十三太保是唐朝末年的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其中有十二個是他的義子,只有李存勖是李克用的親兒子,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最早的十三太保。
  • 飛虎將軍李存孝為啥被車裂而死
    江湖人常言,「將不過李,王不過項」。這個」項」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李」指的就是十三太保李存孝。 李克用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收了很多養子,其中最受寵愛的有13個人,時人喚作「十三太保」,他們為李克用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