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虎猛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2021-01-09 老黑聊歷史

山西靈丘當地,關於「十三太保」李存孝故事流傳甚久,對其武功的談論更是人們口頭經久不衰的話題。

關於李存孝其人

李存孝,唐末至五代著名的猛將,武藝非凡,勇猛過人。

《新五代史·義兒傳》之所以稱李存孝為「代州飛狐人」,即今河北淶源縣人,但淶源縣誌既無文字記載,又無民間傳說,疑與「飛狐道」混淆。

試想,如此出名的歷史人物,地方縣誌不能不記載,反而是鄰近的靈丘縣有眾多的歷史遺蹟和史料記載,按照王國維二重證據法之原則,當屬靈丘人無疑。

據載北魏時,北魏政府從大同向中原修過一條國道,在靈丘一段稱為「靈丘道」,在唐代「靈丘道」又稱為「飛狐道」,而清康熙《靈丘縣誌》亦記載「後唐李存孝,邑人」。

另據孤本元明雜劇《飛虎峪存孝打虎》所敘沙陀李克用因受命剿滅黃巢,在雁門關夜夢為一隻飛虎咬傷,此夢兆應得一員猛將。

越日在圍獵時,見一青年單身殺虎,乃鄧大戶的放羊娃安敬思。李存孝故裡靈丘縣武靈鎮莊頭村第一大姓亦為鄧姓,這絕非憑空所造。另村中戲臺對面供奉之人就是李存孝,而其他地方則無此種現象,顯然是當地人對其威名的一種高度敬仰,漸而形成的地方人格崇拜。

另縣城東魁見村小學附近有其故裡碑,靈丘縣城魁見村內,存有明代和清代樹立的兩通李存孝故裡碑,碑文均為「護國勇南公太保大將軍沁州王李存孝故裡」字樣,從地方志的多處記載、民間傳說以及眾多遺址考證,李存孝應為靈丘人。

有關李存孝其武

我們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除了依靠武術技巧外,個人體力至關重要。兩者兼備方能在戰場上持久作戰。李存孝武藝驚人,每戰必勝,贏得了「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的美譽。

1.力氣巨大

李存孝兒童時期就力大無比。

現在莊頭村尚有當年李存孝擲虎的澗溝,被人們起名為「擲虎澗」,它應證了這樣一件歷史事實。

據清《靈丘縣誌·忠義》記載,李存孝「童時牧羊大澗前,值晉王李克用圍獵得虎,爭相逐射過景思側,景思恐噬羊乃徒於搏殺,隔澗擲還,一軍皆驚,晉王異而收為養子,賜姓李名存孝,出入軍中多立奇功」。

至此,李存孝跟隨晉王走上一條建功立業的道路。

《舊五代史·唐書列傳五·李存孝傳》中記載:「及壯,便騎射,驍勇冠絕,常將騎為先鋒,未嘗挫敗;從武皇救陳、許,逐黃寇,及遇難上源,每戰無不克捷……」《新唐書》中記載:「存孝,飛狐人,所謂安敬思者,善騎射,攻葛從周,敗張浚、韓建,數有奇功。」可見其善於騎射,驍勇善戰,戰功卓著。

上述材料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無論是大澗、貓兒山、古城都是存孝故裡莊頭附近區域,而故事圍繞這一區域展開必然有一定合理性。

總之,李存孝是一個力大無比的人。

2.善使兵器

《舊五代史》:「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闢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史料原文所描述猛將李存孝所用主戰長兵就有槊,形狀似矛,是騎兵用的重兵器,可用於刺、挑、掃、削。最早的槊出現於漢朝,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發展迅速,尺寸比宋以後的槍要長。

在宋《薛居正》所著《舊五代史》中有「存孝激勵部眾,舞槊先登,一戰敗之,獲馬千匹,生擒季筠於軍中。梁驍將鄧季筠引軍出戰,存孝舞槊擒之,李讜敗走,追擊至馬牢關。」

李存孝作為一個英勇的歷史人物而揚名千秋,關於他的事跡,正史中記載很少,但在當地人口中卻是不勝枚舉,其中談及最多的就是他神奇的武功,從側面反映了當地人的尚武觀念。

相關焦點

  • 天下第一將:十三太保李存孝
    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粟特族,代州飛狐(今山西省靈丘縣)人,被稱為唐末五代第一猛將,天生神力,武藝非凡,勇猛過人,相傳為「隋唐第一好漢」李元霸再世之身。在古小說《殘唐五代史演義》中被描寫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千古第一猛將」。
  • 十三太保李存孝,最後死在義父手裡,他做錯了什麼
    十三太保說的是唐朝末年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好友義子,這十三太保當中只有三太保李存瑁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剩下都是自己的養子。這十三個兒子分別是李嗣源、李嗣昭、李存勖、李存信、李存進、李嗣本、李嗣恩、李存璋、符存審、李存賢、史敬思、康君立、李存孝。
  • 一猛將初逢李存孝,十三太保越打越想笑,直接廢其雙鐵,留其性命
    看到「一猛將初逢李存孝,十三太保越打越想笑,直接廢其雙鐵,留其性命」這樣一個標題,熟悉殘唐五代故事的朋友,應該對這個所謂的「猛將」不會太陌生吧?沒錯,此人就是鐵槍大將王彥章,提起王彥章,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中,都是一等一的猛人,特別是小說時間線的中後期,書中第一高手李存孝離世後,王彥章簡直有了一種天下無敵的架勢,靠著眾人合力,才將其擊殺。
  • 百將英雄榜 十三太保李存孝 英武比肩楚霸王
    「王不過霸「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將不過李「就是殘唐五代第一猛將,有十三太保之稱的李存孝。項羽之名,當是不虛其名,英雄蓋世,氣貫春秋,容以後再說,今天說說李存孝。說的就是五代猛將之一鐵槍將王彥章的最後一戰。所謂五龍,就是李存勖、李嗣源、石敬瑭、劉知遠、郭威,也就是後來的五個帝王,再加上火山王楊袞、以及高行周兩員虎將,號稱「五龍二虎」,才生生磨死了王彥章。當然了歷史上的王彥章是拒不投降而死。鐵槍將王彥章那絕對是戰力超強的,在殘唐五代名列第二號人物,傳說有槍挑後唐三十六員大將之輝煌戰績。
  • 十三太保李存孝,為何會被五馬分屍?他到底做了什麼錯事
    >這樣久經沙場的「老兵痞」,自然不會放過他這棵「好苗子」,不久便就認他為自己的義子,賜名為存孝(由於晚唐亂世,很多軍閥將領,為維護和擴充自己的勢力,喜歡認一些軍中猛將強兵為義子的習慣。)。作為河東第一猛將的李存孝,每仗必衝鋒在前,身先士卒,仗仗必勝(民間故事《十八騎取長安》便是發生在這個時候,不過故事中的李存孝被江湖藝人,無限地誇張,各位讀者不必當真,僅供娛樂而已)。 接下來的幾年間,李克用先是平叛黃巢,緊接著就是圍剿秦宗權。李存孝在義父的身旁,可謂是鞍前馬後,東擋西殺,立下了不少功勞。
  • 晉王李克用廣收義子,但沒有十三太保,李存孝只在義子中排名第二
    其實這種方式在殘唐五代十國非常普遍,幾乎每個藩鎮節度使都幹這個事情,而李克用因十三太保的關係在民間非常出名。可我們從史書中發現,這十三太保的說法並沒有出現過,反而在民間對十三太保非常推崇。實際上李克用收養的義子很多,遠遠大於十三太保的數量。就歷史記載而言,其中有確切姓名的是九人,而非十三人。因此李克用的十三太保的稱謂根本不存在,完全是民間故事編撰出來的。
  • 十三太保的由來,最初就是一個官職
    太保,最初是和太師,太傅一樣是個官職,所謂的位列三公即這三個官職。慢慢的,太保退出政治舞臺,而一些江湖綠林人士開始套用這樣的稱號。可歷史上最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是哪些人呢?其實70年的《十三太保》就說的是這些人的故事。他們就是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十三個義子。
  • 李克用麾下九太保:小說中被李存孝欣賞,歷史重要性遠超十三太保
    因為他們在書中,似乎不是什麼重要角色,但是,卻可以跟三天三夜沒休息的李存孝大戰兩回合不敗,兵器也沒脫手,這就是一個難得的成績了,畢竟李存孝的勇武在書中是頂級的戰神,在此戰之前,還沒有人能在李存孝面前走過兩回合以上,這使得李存孝也非常欣賞他們,並且與之結拜,招為手下副將。他們在小說中,名叫李罕芝和傅存審,但在真正的歷史上,他們二人也是有原型的,分別叫李罕之和符存審,而且他們要比小說的地位更高。
  • 唐末猛將李存孝打虎的「虎爪印」,是恐龍腳印?
    在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地區,有一處頗為奇特的「景點」,長久以來被認為是唐末第一猛將李存孝打虎的足印。該處景點的石碑上還煞有介事地寫著:「相傳唐代十三太保李存孝力大無比,來此山為民除虎害,奮力打虎,虎跡逐滅。此處留下其足跡與虎蹄印各一。」
  • 兵家十三太保武藝略述
    十三太保武藝,歷史悠久,源淵流長,史稱橫練功夫,以實戰著稱於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史書記載,唐末,晉王李克用有十三兒郎,為軍中大將,武藝超群,皆獲太保銜,史稱「十三太保」。其中,第十三太保李存孝將軍,天生神力,武功蓋世,號飛虎將軍。古人云:「王不過霸,將不過李」,寓意李存孝的神勇無敵。
  • 咎由自取-談殘唐五代第一猛將李存孝之死
    所謂的「王不過霸,將不過李」,這個李就是指李存孝,也就說將軍裡面沒有超過李存孝的,李存孝算的千古第一將。但是不同的時代的人物來比較起來可能有點勉強,因為時代背景,歷史機遇都不相同。但是說李存孝是殘唐五代第一猛將應該是沒有異議的,但是作為一代猛將卻最終被五馬分屍,卻是為何呢?
  • 唐朝末年十三太保,比肩項羽,被評為歷史第一名將,死後奉為山神
    至於「將不過李」,指的就是唐朝末年的第一猛將李存孝,更被認為是史上第一大將。可能很多人壓根都沒聽說過這個人。但提起「十三太保」,很多喜歡歷史的人都會有印象。十三太保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拍攝成電視劇,劇中男主角便是李存孝,由黃日華飾演。李存孝,本姓安,沙陀族人(屬於突厥的分支),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收養為義子,賜李姓。
  • 十三太保有哪些人?十三太保名字叫什麼?十三太保的結局怎樣?
    唐僖宗退避西祁州,升殿大哭社稷危在旦夕,無顏面在地下見高祖,田令孜說這是天運循環使之然也,又提到西祁州街市中流傳的童謠,在童謠中第一次出現碧眼鶘,碧眼鶘也就是李克用;而十三太保就是李克用的義子。當時,第十三太保尚未歸順,只有十二太保,但仍然戰功卓著,武藝非凡。
  • 殘唐五代的楊袞幾乎無敵,跟李存孝比武,結果如何呢?
    畢竟還是年輕啊,就有點膨脹了,認為已經自己天下無敵了,就打算去找當時的第一猛將,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李存孝去比武。李存孝有一塊皇帝御賜的金牌,叫「天下橫勇無敵金牌」,楊袞打算搶過這塊金牌,自己就名正言順的天下第一了,因此就直奔太原府找李存孝挑戰。
  • 殘唐鐵槍將:被李存孝打得不敢出頭,十三太保亡故,立刻為他報仇
    看到「殘唐鐵槍將:被李存孝打得不敢出頭,十三太保亡故,立刻為他報仇」這樣一個標題,熟悉殘唐五代系列故事的書迷,對相關的人物一定不會陌生。這個鐵槍將,就是被稱為「後李存孝時代」的第一高手,王彥章,但問題是,王彥章跟李存孝本來是有些仇怨的,他是怎麼給李存孝報仇的呢?其實,這個所謂的「報仇」,只能算是一種歪打正著的結果。接下來,老樂就簡單跟各位,介紹一下這段故事。
  • 中國真正的十三太保,兩人當上皇帝,第十三太保被車裂而死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過十三太保,他們的威名在古代更是響亮,甚至還有很多人和團體模仿,,十三太保是唐朝末年的節度使李克用的十三個兒子,其中有十二個是他的義子,只有李存勖是李克用的親兒子,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最早的十三太保。
  • 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是真的嗎?
    南小杜北老九,十三太保無敵手;乞丐教頭納三少,車夫師爺小阿俏;瞎子酒鬼,黑白無常龍虎豹。這是近期播出的一部電視劇中提到的上海灘十三太保,引起了不少武俠迷的熱議,那麼歷史傳說中的十三太保又是怎麼樣的呢?首先歷史上的十三太保是真實存在的,而且不只有一個版本,從古代到近代,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十三太保,上海灘十三太保只是其中的一個版本。
  • 「十三太保」的說法出現在什麼時候
    歷史上最早的「十三太保」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 中國歷史辭典中關於十三太保的辭條解釋為:後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個義子,稱為十三太保。 李克用有十三義子,皆獲太保銜(太保是官名但無實職):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進、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審、十太保李存賢、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十三太保李存孝。 其中十三太保李存孝最厲害,百戰百勝。當時流行一句話說:王不過霸王,武不過存孝。
  • 李克用佔道德制高點,手下十三太保、猛將如雲,為何沒消滅朱溫?
    第三,李克用兵強馬壯、猛將如雲,作戰天下無敵。 李克用是沙陀人。 而且李克用還以他的義子十三太保為核心組建了強大的義兒軍,然後又以義兒軍為中心,組建起強大的軍事集團。
  • 十三太保,你怎麼知道的?看看你都看過那些與十三太保有關的影視作品
    【歷史深處】上兩期我們介紹了有「十三太保」名號的人們,以及歷史上十三太保的原型。這一期我們關注一下,與十三太保有關的文藝作品。十三太保的成型、流行,正是因為這些文藝作品的影響力,才如此的廣為流傳。(一)小說演義——十三太保原型誕生的地方十三太保這個詞源於小說演義。